李丹,陈倩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共青城 332020)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皮革行业作为传统轻工支柱行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22年中国皮革行业产品出口总额为1 075.3 亿美元,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实现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而皮革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引发了一系列环保问题。
2021年8月,中国皮革协会正式发布《皮革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到2025年,皮革行业绿色制造水平得到新提升,要进一步提高皮革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水重复利用率提高10%,在全国分区域新建4~6 个含铬皮革废碎料处置或利用的示范项目。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提出加大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污降碳力度,建设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后5年是中国皮革行业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皮革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皮革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皮革产业是我国轻工支柱产业,“双碳”目标将对我国皮革产业发展带来碳减排和转型的经济效应。
皮革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皮革加工过程能耗较高,生产需要几十道工序,使用的化料可能涉及4 000 余种化学品[3],且在鞣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如处理不当,会带来环境负荷和健康威胁,皮革企业也容易遭受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
因我国皮革企业主要集聚于东北地区、西北关中地区、长三角地区,故我国皮革企业信用评价主要围绕这些地区展开,过去的评估工作包括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社会监督3 个方面[4]。目前皮革企业环境行为指标综合评价周期为3年,周期较长,指标复杂,参评范围窄,时效性较差[5]。各皮革企业的环境治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使评估的得分项区分度偏低,企业的环境行为诚信状况也无法准确反映出来。
在构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过程中缺少部门、企业之间的相关联系,数据分享能力差,基础薄弱,进一步导致了皮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评估的工作难度较高。中国已有福建、山东、四川、安徽等省份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了省级环境信用信息平台[6],但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此外,当前皮革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由中国皮革协会与地方协会及相关组织共同完成,但需要企业主动申报,故而无法统计每年所有皮革企业的信用状况。
皮革生产的制革固废、废液处理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节能减排效果,但不同程度地带来制革经济成本的上升,对中小型皮革企业而言经济负担较重,且其融资难度远高于大型皮革企业。据中国皮革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皮革企业有约119.9 万家,其中中小型皮革企业占83.67%,中小型皮革企业是建设现代化皮革产业体系、推动皮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双碳”战略下,环保管控力度加大,有部分小型皮革企业因不符合国家要求而关停[7],皮革企业需购买节能环保设备,此部分成本占皮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约20%。中小型皮革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较低,间接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银行借贷条件较高,需要以企业不动产作为抵押。此外,皮革企业也未有效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其融资比例最高可达100%。
中国皮革行业在绿色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含铬废水污泥的处理再利用、制革废渣的绿色处理等方面,但皮革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更新换代较慢,效率较低。目前中国皮革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是“试错式”工艺调整,其关键环节仍普遍依赖于工程师“看皮做皮”经验,还存在皮革化学品用量不精准、吸收率不高以及工艺参数精准控制程度低的现象。
中国皮革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建设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实时对碳排放及能耗进行动态分析,产品质量监控不达标。工业互联网技术在皮革绿色生产的应用不足,皮革企业无法实时采集生产工艺数据、能源消耗数据和产品质量数据。
皮革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目前缺乏跨学科“双碳+皮革”复合型人才。中国皮革经济体量大、员工集中度高,皮革行业从业人员人数超1 100 万人,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严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1年8月数据显示,高级技师求人倍率达到3.11,即3 个多岗位才有1 个符合条件的求职者。
我国高校“双碳”皮革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刚起步,“双碳”特色皮革专业数量较少,高层次皮革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我国皮革化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只有四川大学。传统皮革专业教学体系学科知识单一,不能支撑“双碳”人才培养,皮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绿色化生产和设计的需求,高校难以提供皮革制品虚拟仿真“元宇宙”教学平台。此外,皮革行业校企联动联合培养范围较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相对薄弱。
完善中国皮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标准、方法、程序。
第一,可将参评企业范围由原来的重点排污单位,逐步扩大至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
第二,探索建立中国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平台,结合工业互联网技术,对部分指标实行系统自动动态信用评价,有效提升环境信用评价效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企业评价负担。可将原来的“一年一评”改为“季度动态评价”,及时体现企业的最新环境信用状况。
第三,完善环境信用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分为扣分指标和加分指标。加分指标包括资源清洁生产、构建绿色供应链、非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并联网、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通过认证等良好环境行为方面;扣分指标涵盖行政处罚、突发环境事件、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等具体指标。[8]
第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实现多领域联合奖惩,评价结果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平台公开共享,供水务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海关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还应通过互联网、学习强国、电视、报刊等媒介宣传,促进社会监督。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于2023年11月27日发布《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为皮革企业绿色融资指明了方向,国家相关部门应推出促进企业注册发行科创票据、科创债券、股债结合类产品、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可以解决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绿色融资需求增加的问题。各省市区域内构建的皮革产业园区企业可利用贷款,建立区域性污水处理厂(ETPs),降低排污成本,使企业污水排放符合环境标准。此外,还应构建绿色税制,引导皮革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皮革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9]。
政府部门、皮革协会还可大力推广融资租赁在皮革企业中的应用,融资租赁具备融资融物的双重功能,适合中小型皮革企业融资。融资租赁公司在办理清洁生产技术设备融资租赁时,对皮革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租赁标的若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标的,对皮革企业而言经济负担较轻。
第一,把皮革节能减排工艺升级作为皮革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产业化,研发低碳可再生的生物基皮革化学制品,大力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应用,研发和完善无铬鞣剂、环保型染整和涂饰材料、生物酶制革、节盐等技术。
第二,促进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推进含铬污泥中提取再生铬鞣剂制备技术、工业蛋白及蛋白填料制备技术、工业明胶制备技术及再生革生产技术等[10],因制革产生的含铬皮革固体废物中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可直接用于制作静电植绒、吸附剂、再生纤维皮革和填充材料,也可以回收铬、提取明胶或胶原蛋白,应用在多个产业,促进固体废物闭合回用等末端治理清洁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制革废水深度处理研究,如加强浸灰废水和铬鞣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促进皮革产品链资源再循环再利用。
第三,加强皮革行业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能有效帮助皮革企业提升内部运营的效率,促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中国皮革企业应对制革工业和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制革能耗在线监控系统对皮革生产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精准控制皮革工艺参数精度,做好皮革制品质量监控。同时建立皮革产业发展联盟,对“三废”处理进行统一规划,有效降低碳排放[11],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皮革行业已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双碳”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部门、皮革协会、高校、企业应探索皮革“双碳”人才培养道路[12]。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13],从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对高校给予指导。高校皮革相关专业应制定“数字+双碳”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绿色低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数字+双碳”课程体系设计,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加强皮革课程思政教育。
中国皮革协会、企业与高校应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建立产教融合的虚拟仿真皮革“元宇宙”教学中心[14],多组织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的沟通交流,实现皮革从业人员绿色化生产常态培训,各方主体通过平台共同解决皮革企业双碳转型过程中的难题。
“双碳”战略下中国皮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皮革行业迫切需要健全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促进皮革行业绿色生产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探索绿色皮革“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助推中国皮革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