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2023-04-17 17:41陈仁秀冉绵惠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视域现代化

陈仁秀 冉绵惠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是人类需要的两种类型,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之相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基本可以划分为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两类。两类活动相互补益、缺一不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考量了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特点和社会性质,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现代化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乡村,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直接提升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同时也能助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促使两种文明趋于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在乡村开展的,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目标的,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活动。

一、问题的缘起及文献梳理

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两种需要外化成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种活动相互联结、彼此作用。其中,物质文明建设居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第二性地位,但也有能动性。人类文明进步,首先需要建设物质文明以获得生存发展,同时也要建设精神文明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并使其能动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配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接续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相对不足,这种情况在乡村更为突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经济支撑不够、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等问题,导致农民振兴乡村的精气神不足、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乡土文化式微等窘境。另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广大乡村全面展开,需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凝聚群众共识、提高思想觉悟、提供精神动力、增强能力本领的重要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动能。为此,我们要一边大力建设物质文明,“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19,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在此背景下,建设乡村精神文明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人民群众需求转向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及贫困人口需求结构由生存型需求转向发展型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的奋斗目标”[2],其中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愈发凸显,并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形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对提振乡村群众精气神、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具有裨益。慨言之,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学界围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以下两种趋势。一是从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层面展开研究。学界认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对标现代化要求,走创新发展、高效发展道路。刘欢等认为,新征程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理论创新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实践成效、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变。[3]杨宏杰认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软件、硬件、氛围等多方面推进。[4]二是从推进“人”的现代化层面展开研究。现代化包含“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强力推进“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法制素养,不断增强建设现代化的“人”的能动性。蒙象飞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人”的现代化为着力点,要不断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提升农民对农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农民文化素养。[5]傅瑶等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法治素质。[6]王群一指出,当代农村在人际关系、制度体系、道德规范上发生巨大变化,衬托出家风与民风的密切关系,揭示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7]闫红果认为,乡村能人“烧头香”影响社会风气,阻碍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制约乡村文化振兴步伐,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8]综上可见,学界已经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并实现创新发展,但鲜少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命题,并就中国式现代化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创新发展做深度探究。鉴于此,本文从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入手,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必要性,揭示其存在的困难问题,探究其内涵及特征,展望其实践进路,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9]790揭示出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之下,且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其发展、变化具有深刻的逻辑理路和显著的时代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凸显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马克思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10]显露出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雏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毛泽东创造性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矛盾和个别矛盾等理论观点,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1]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要求把矛盾关系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拧住主要矛盾并集中精力克服它,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一重大论断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在乡村,现代化的推进使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精神文明建设则相对滞后。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平台搭建、活动开展不能充分满足乡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造成人情泛滥、彩礼横行、不理性消费、道德崩塌等乱象,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乡村精神文明领域的具象呈现。深刻认识我国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目标,进而逐步化解这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向往,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一般要求的现代化。”[12]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其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就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表征。“西方现代化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膨胀,而且在一整套经济社会制度的塑造下,使人陷入物欲横流的循环而无法摆脱,本来很丰富的人性被掏空、被简化。”[13]51中国式现代化协调推进两种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19,体现了现代化的物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需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首先,建设农业强国、振兴乡村产业,需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其激励功能,激发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志气心气底气;第二,加强乡村治理、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需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其教育功能,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第三,促进乡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步协调,需要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其统筹功能,同部署、同推进、同监督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助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底色

为确保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党和国家正式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4]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向现代化的鲜明指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涵盖城市和乡村,其中又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底子薄、欠账多而成为其中的“低地”,亟待加强。毛泽东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5]凸显出狠抓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现代素养对巩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重要意义。另外,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承接着激发群众振兴乡村志气心气底气的使命,也肩负着繁荣乡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任务,勇担使命成为其必然选择。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鲜明特色和创新发展,其形成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崇高追求,显示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于现代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进一步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底色。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揭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发展,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16]1521的建设活动。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文明乡风发表系列论述,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首先,乡村精神文明优化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根本目标”[16]1521;在此基础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目标,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其次,乡村精神文明创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依托政策宣传、文明创建、“三下乡”等手段;在此基础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平台载体上扩面提质,包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宣传教育,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最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进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等,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成绩轻长远效益的固有思想影响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经济支撑不够、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等历史旧疾,给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续发展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给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提升农民现代观念、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的新的更高要求,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上述方面尚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在理念方面,部分基层干部群众仍将精神文明建设视为“软工作”,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指导思想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在布局方面,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对立阻碍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城市在虹吸效应支配下能集聚更多要素进而获得更快发展,乡村得不到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而显著滞后于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亦是如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只有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安排,缺乏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总体制度设计。[17]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程度较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落后于城市;在内涵方面,随着现代化的经济交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普及,传统乡土文化面临传承人、传承客体和传承环境缺失的窘境,以及传承途径商业化和碎片化的挑战,乡土文化走向式微,不能有效赋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内容方面,互联网极大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带来阵地管理、受众主体性发挥、精神文明产品供给、舆论环境多元多变等方面的挑战,给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课题;在流程方面,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大抓手,三者本应紧密配合、相互补益。然而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三大工程存在各自为政、不能有效配合的情况。文明培育因指向国家精神文明宏观目标设定而使基层难以施展作用;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往往分属两个团队,且文明创建的“硬指标”比文明实践的“软指标”更具牵引力,致使前者比后者获得更多人力、资金和时间分配,造成重创建轻实践的情况。鉴于此,我们在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逻辑理路的基础上,还要直面其面临的困难挑战,通过深入剖析其内涵构成和特征特点,寻找克服困难、推进实践的进路。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面向现代化新使命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深入阐释其内涵界定和本质特征,对探究其进路具有指导意义。

(一)内涵界定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概念。“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是修饰语,标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简称。“乡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空间定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18]142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成果,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教育、科学、艺术等。”[18]689-690“建设”指:“创立新事业”。[18]641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指: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方位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在乡村创造思想、文化、道德、科学、艺术等精神成果,从而提升乡村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建设活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移风易俗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途径包括: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大工程等。

(二)本质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及要求,是以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具有显著的乡村气质和现代化特质。深刻把握其本质特征,对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进路具有裨益。

1.以构建乡风文明为目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乡风”指的是乡村的风气、风俗。“乡风文明”指的是乡里或地方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符合人类精神追求的、较高发展阶段的、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先进的风尚、礼节、习惯的社会状态的综合反映。在以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对标“乡风文明”的总要求,找准问题矛盾,细化路径举措,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落地见效。从内容上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自信水平,通过建设乡村公共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不断提高乡风文明水平,构建和美乡村,丰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文明内涵。

2.以推进协调发展为原则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19]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物质世界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构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联系的而非孤立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处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促进事物协调均衡发展。在协调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当下,推进社会各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建设大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系统。于乡村建设系统之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于乡村建设系统之内,精神文明需要处理好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推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振兴;于自身系统内,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调发展问题,以及弘扬农耕文明与移风易俗协调发展问题,促进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通过以上路径,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一个协调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3.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旨归

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既是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人的思想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鼓舞群众建设乡村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乡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构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持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兼顾农民现阶段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未来共同富裕的高阶追求,夯实共富观念,厚植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增强农民群众建设共同富裕的信心,扎实践行“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在分配环节的要求,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五、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

致力于构建现代乡村社会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构建乡风文明为目的、以推进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旨归,推进建设理念、布局、内涵、内容、流程的调整、优化、提升,补齐短板和适配现代化需要,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力水平现代化,助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更新观念以推进建设理念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20]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场景中的新发展,需要克服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旧式思维,以党的创新理念指导其开展。首先,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树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意识,注重质量要求,开展质量测评,加强质量监督,不断提高建设质量,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其次,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在思想观念、平台建设、方法指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精神文明建设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共享发展,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不断优化成果分配格局,使农民群众共建共享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共享发展成效。

(二)融合发展城乡精神文明以推进建设布局一体化

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从理论上说,乡村和都市本是相关的一体。”[21]城镇和乡村是中国社会的两种形态,两者相互联通。中国式现代化是城镇和乡村一同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也是城镇和乡村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1]37,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融合发展城乡精神文明、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坚定信心。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促进资源互通、能力联通、建设相通,不断提升融合建设能力水平。首先,建立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精神文明的“溢出效应”,主动将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作法、人才技术优势等反哺乡村,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其次,建立以乡促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机制。相较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守护精神家园、赓续传统价值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范畴。由此,我们要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展到城市中去,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温度;同时,城市应当去农村开辟文明实践基地,让农耕文明沁润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最后,建立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机制。打通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基础、工作方法、测评指标等方面的壁垒,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测评,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布局。

(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以推进建设内涵丰富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2]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互补益、彼此促进的紧密联系。“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了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23]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华大地,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呈现,体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追求。“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24]不断丰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其文化价值。“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培育好这些生长在乡村土地上的‘精神庄稼’,保护、深耕日趋缩退的‘精神良田’。”[25]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接地气、更为亲切、更有温度的精神滋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断厚植乡村振兴文化根基。首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升级再造。立足社会主义文化立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载体,鼓励民众创作充满乡土特色和传统情感的文艺作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创新乡土文化形式,丰富乡土文化内涵,促使乡土文化更好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其二,要传承保护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即农业文明,从狭义上看,农耕文化“主要包括语言、行动、心意传承等三个方面。其中耕种、农具、作物等属于物态文明;土地关系、生产组织等属于制度文明;农村礼俗、农事节日等属于行为文明;土地崇拜,农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以及性格特征属于心态文明。”[26]传承保护农耕文化,就是要保护直源于农耕生产的节庆文化和民间技艺,建设文明乡风;就是要传承从农耕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耕读传家和父慈子孝,赓续良好家风;就是要发展从乡里交往中沉淀的邻里守望和诚信重礼,培育淳朴民风,从而建造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和美乡村。最后,要推进移风易俗。要对乡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扬弃,激浊扬清,促进乡土文化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乡村聚焦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重点突出问题,将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以及乡规村约的自治作用,转变乡村不良风气,树立文明乡风。

(四)创新发展乡村网络精神文明以推进建设内容时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是其题中之意。“截止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27]“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28]乡村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态,肩负着网上舆论引导、思想教育、繁荣文化等使命,对开展新时代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乡村网络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建立他组织与自组织传播的良性互动。网络世界中的他组织指的是官方媒体、公众人物、学者大V等拥有话语权力一族,而自组织指的是普通自媒体用户。他组织通过议题安排和公众人物关注,引导用户观看并转发体现主流价值的精神文明产品,完成主流价值与普通群众对接-碰撞-认同-传播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他组织-自组织的网状传播进路。其次,促进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美。杨国荣教授认为,意义世界“在宽泛的意义上,可以将其视为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打上了人的印记并体现人的价值理想的存在,后者同时表现为观念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29]哈贝马斯则主张从文化、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建构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是文化传统及文化意识纵向的传承与融合,是社会各个组织的横向联合,最后也是每一个人的自我体验与社会意识以及个人所理解并认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境域。[30]互联网中的意义世界意味着精神文明产品涵养的价值追求,而生活世界则是对象化的物质世界的表征。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要相互融通,从而帮助网络用户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体验。当下,乡村网民在网络精神文化生活中表现出既膜拜“阳春白雪”也喜欢“下里巴人”的混合性需求,这就要求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要将其进行融合再造,使网络文化产品在群众乐见的“微话题”中彰显“大议题”,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在话语议题“守正”的同时,也要注意话语表达的“出新”。即用“人格化”的语言与网民尤其是农民群众平等沟通、生动交流,让意义世界的光芒照进生活世界的窗户。最后,要将生活世界中的优秀价值上升到意义世界,如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以涵养群众精神,实现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共美。

(五)统筹发展乡村精神文明以推进建设流程高效化

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大抓手,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搭建起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的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1]37,促进三大工程在紧密配合的情况下高效运行。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内部,文明培育是基础性、长期性工程,是以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为手段,培养群众文明修养、文明举止、文明行为的教育活动。文明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的传播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文明生活、深入移风易俗等文明践行活动。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群众性的文明单位建设活动。从内部结构来看,文明培育是目标维度,是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的方向;文明实践是实践维度,是文明培育和文明创建的载体。文明创建是内容维度,赋予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丰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首先,统筹领导机构和人力资源,改变过去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分属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管理的分散局面,由一个部门、一个团队统筹管理,降低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其次,统筹工作布置。统筹安排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一个活动中融入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三者之间的融通程度,提升文明建设成效。最后,统筹工作流程。厘清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打造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的新流程,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内部子系统的协同高效,推进建设流程高效化。

六、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19在现代化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乡村,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建设乡风文明,而且能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推进乡村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直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旧疾和适配现代化的新的要求,重点关注理念、布局、内涵、内容及流程等滞后于现代化要求的方面,推进理念更新、布局优化、内涵扩容、内容与时俱进以及流程再造,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乡村社会两种文明协调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文明演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视域现代化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