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 李 雪
(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作为我国部分综合性大学及体育类院校体育专业、 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涉及广泛、 知识点零散、 概念抽象, 实践实验应用复杂, 是大学生各专业教学中普遍认同的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的课程之一[1]。 新课改下, 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积极性, 强调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3]。 持续三年、 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严重扰乱了学校教学活动和校园学习生活, 促使教育行业运行机制尽快实现更新换代, 打破传统的保守封闭式教育方式,“微课程” --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教学教育模式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提供了根本保证[4-5]。 微课程是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实践要求, 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6-8]。 随着教育改革的拓展深化, “微课程” 逐渐应用于各科目的学习中, 而对于大学生运用 “微课程” 进行运动生物化学学习方面的普及性还不够全面。 在新冠疫情时常突发及防控常态化下如何使用新型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将传统课堂与新型学习方式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议题之一。
针对目前运动生物化学的开展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研了8 所高校25 名教师和180 名大学生, 了解到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课堂教学式、线上直播式、 微课程等自主式等形式, 见表1 所示。
调查发现, 大多数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与学习以教师线下课堂教学为主。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课下记忆老师强调的知识点, 从而实现考试达标目的, 满足传统考核需要。 由此可见,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大多数学生学习此课程时占据强有力的地位,约占比86%。
调查显示, 部分人选择线上直播式学习, 约占比71%。为适应社会现状大多数高等院校采取了线上教学的形式,运用QQ、 课堂派、 腾讯会议、 钉钉等软件进行线上直播式教学。 这满足了学生与老师时间上的自由, 打破了地域限制, 可通过录播进行课堂回顾, 有助于课下补充, 但受软件限制及教师初次接触授课的影响, 部分教师采取通过课件教学的单向教学。 由于对学生的自律性有极高的要求,很多时候变成了老师一人在讲, 学生在听, 缺乏互动, 导致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同学在网课学习中一无所获。 运动生物化学属于理论+实验式学科, 线上教学对开展学科的探究与实验项目带来了一定困扰[9]。
调查发现, 少部分的人选择在教师授课的前提下, 利用微课程、 中国大学生慕课、 知到、 翻转课堂等课程资源自主式学习, 约占比47%。 一部分人只是想通过考试而不想深度进行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研究与探索, 而另一部分人则可以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课外课程资源, 进行课上重点内容的梳理与掌握, 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 这些课程资源结合了各个高校的优质资源不受地域限制, 但缺乏系统性与灵活性。 微课程、 中国大学生慕课、 知到、 翻转课堂等课程资源自主式学习有效的利用了生活中的零碎时间,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有效性, 减轻了教师负担。
由于课程交叉学科特色、 教师教学方法、 学生认知和自律性等因素影响, 导致在学习中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科学和生物化学结合的产物, 它是高等体育教育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1]。 关于这门课程自身理论性较强, 概念抽象难懂, 且因其实验中的各种不可控因素, 可能会出现各种未知的问题, 所以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与精准把握有着极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理论结合实践灵活运用。 如进行肌损伤生化指标测试时,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另外因学生基础不同, 着重点不同, 体育生可能对运动实践结合更易掌握, 而医学生则对理论知识更为敏感, 课堂教学教师难以兼顾, 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 较难完全理解知识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佳[10-11]。
在课堂上, 大多数院校教师上课运用投影仪、 PPT 等课件辅助教学, 增加了教学的色彩性。 但值得思考的是, 其中大多数教师只是采取了另一种形式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学生还是背诵死板的理论知识, 没有深刻地去理解知识点, 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得这门课偏离了注重培养具备高等体育基础理论的高素质、 复合型人才, 难以满足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12]。 高校大学生因社会现状,采取线上居家学习模式, 没有了线下课堂教师的时刻提醒及学习环境的复杂性, 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一些同学吃着早饭上早课等。 加之这一课程枯燥难懂的知识点, 本身便对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为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也带来了一大挑战。
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学习此课程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并不具有现实意义, 导致在运动生物化学课堂学习中只注重通过应试考试, 缺乏对开设本课程目的和意义的正确认知,在课堂上表现被动, 不积极参与教师的互动教学, 缺乏自我能动学习及探索精神,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一些高校简单地对考勤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 新课改规定教师在考察与教学的过程中重结果更重过程, 单纯的考查标准忽略了一个完整实验过程的重要性[13]。 有的同学不注意实验前准备, 甚至不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常常在实验中出现错误的操作, 但因其是小组形式实验, 可能导致优者更优, 劣者更劣, 形成两极分化, 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动生物化学 “微课程” 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运动生物化学某一章节或某一重难点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对于大学生来言, 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进行课堂内容的补充, 更有效的进行学习。 如在进行脂肪酸的分解与代谢这一小节的学习时, 可以通过腾讯、 哔哩哔哩等常用的视频软件进行课程资源搜索, 从而有效的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 有效应用于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做到有资源可查, 有资源可解惑。
运动生物化学 “微课程” 应用定位准确, 便于搜索,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进行课程资源搜索, 具有良好的吸引力以及学习效果, 有效的实现课后辅助性学习。 如对运动对血乳酸含量的测定这一实验有疑问时, 因学生掌握程度不同, 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14],便可以在知到、 中国大学慕课等软件中进行精准搜索。 或在现实生活中突发想要验证某一运动现象出现的原因, 但又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时便可进行精准搜索, 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我归属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满足学生对某一特定实践的需要、对课上某一知识点的补充, 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需要, 便于学生自主化、 个性化发展, 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运动生物化学 “微课程” 应用作为一种线上可移动式的课程方式, 时间大约在十分钟左右, 短小精悍, 便于学生使用零散时间去阅读和观看。 根据相关研究, 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有效时效大约在10 分钟左右[15-16]。 而微课正好在学生高度集中的时段里, 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 因其知识点比较晦涩难懂, 在运动生物化学课堂上大学生难免有注意力转移与分散的时刻, 但教师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继续向下学习, 这时便可以利用课下或饭后等零散时间对课上未懂的问题进行补充, 从而做到知识不掉队,更好地衔接下一章节的内容。 这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学习成就感, 更好地达到期末考核标准, 也可减少教师进行教学时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
基于当前国家对高校育才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从培养理论型、 学术型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技术、 技能型人才来适应当前社会需要[17]。 使用微课程的短时教学与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高度集中下准确发现问题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从而促使学生对其进行探讨及深入探究并提出问题, 实践验证。 改变当前只为应付考试, 达到学校考核的被动学习。 如在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调研时发现, 当教师结束一条微视频播放进行即时提问, 此时学生的大脑会快速运转以发现问题所在, 并对答案进行深入解析, 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当教师再进行现实案例证实时, 便会激发学生好奇心, 推动学生进行实践验证并寻求创新更优结论, 有效实现培养技术、 技能型人才。
微课程作为一种线上学习资源, 可收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资源, 更好地实现不同地区的学术交流;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其适宜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 可以进行多重选择, 实现有效学习; 另外还可通过发送弹幕、评论留言等形式进行线上交流, 从而拓宽学术视野, 更好地获得即时、 多重反馈, 增强理论的地区可实践性。 在交流中促使其深入学习, 提升学习的动机。
在进行运动生物化学某一章节的学习时, 可通过教师课前提问式预习, 学生自主查找课程资源。 如在脂质的概述这一章节学习时, 可课前提问学生脂质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18]?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精准搜索课程资源, 观看微课程的教学视频、 协同学习与讨论、 解决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做好课前预习, 抓住课堂学习的重难点。 在课堂上老师再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与纠正或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进行补充后进行订正, 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思考, 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实验、 勇于探索的时代新需求。
因运动生物化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 在教师进行教学时, 不同专业学生接受能力与基础各不相同, 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教师可在一节课程结束后将这一章节重难点相对应的微课程链接留给学生, 以便学生课下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复习或补充学习。 有效避免学生因课上未掌握知识点, 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失去学习自信心与兴趣的现象发生。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学科深入性探索。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是运动生物化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求反映体育专业运动化学实验的特色, 进一步体现科学性、 实用性、 可操作性和拓展性[19]。 解决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正确观察与分析判断实验现象能力。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课上有教师的指导, 但因其精力有限, 可能会有回应不及时的现象出现,在课下进行自主实验时则没有老师的及时回复, 即可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助性帮助, 在遇到问题时自主探究解决, 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 创新性分析和解决问题。 完成学生个人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验要求, 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 提高学习兴趣, 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同时因运动生物化学的严谨性, 在进行课外实验前可向老师寻求更为准确课程资源, 保证实验的真实有效性,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
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程作为无地区限制, 无学历限制式的自主发布的辅助性学习视频, 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可充分发挥其延展性无限的作用, 综合各方面优秀资源进行学习讨论, 发现社会热点, 更好地满足国家的需要。如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优秀的教学实验及创新发现,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发布到教学网站上进行多方面讨论交流。 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 提高学生 “大我”的自我价值实现, 当学生感觉被需要被重视时,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归属感, 刺激其学习动机。 也可使学生拓宽视野, 不仅仅局限于本校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认知偏差, 了解到学科重要性。
当下微课程在运动生物化学教育与学习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课程资源有待开发; 因此师生可在运用它的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研发与补充, 提高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的能力, 且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拍摄的过程中寻找大学生学习此课程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学生也可以创新学法, 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获得认同感与成就感, 提高学习积极性; 作为参与新型教学方式的开发,可有效培养学生大胆尝试与创新能力, 紧跟时代步伐, 更好地同社会接轨。
微课程作为一种线上的以及可移动式的学习方式, 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及学习效果, 可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课外自主学习能力, 更好形成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新课改下国家对教学形式及学习效果的期待。 虽然微课程对大学生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效果带来显著性提高,但其缺乏系统化, 趋于零碎化, 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 只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性教具, 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及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 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用新型学习方式进行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 充分发挥微课程在课内外进行知识与实践自主性查缺补漏的重要作用。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全新资源整合形式和新型教学手段, 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方面, 仍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