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师范生课时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4-17 14:43覃静薇
体育师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体育课教学内容

买 佳, 覃静薇, 付 烨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总体方案》 中 “将培养合格教师” 作为评价高等师范院校主要考核指标[1]。 早在1994 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以下简称 《大纲》) 已明确 “合格教师” 具备的职业技能,2017 年教育部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以下简称 《认证》) 提出高校师范生的毕业要求。 这些政策不仅在提升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为我国中小学学校提供了优秀的体育教师。体育课时教学设计是高校师范生具备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首要条件。 然而当前较多高校师范生在毕业实习时, 不会写教案[2]、 教师教案 “水货” 现象[3]、 选用的教学素材容易脱离学生实际[4], 显然这些情况不符合 《认证》 对高校师范职业技能方面提出的毕业要求。除此以外, 学界探究在职体育教师课时教学设计成果居多,对高校体育师范生课时教学设计研究较为薄弱, 与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程度极不匹配。 笔者选取所在体育学院2019 届、 2020 届、 2021 届体育教育专业553 份课时教学设计为文本, 探究其书写问题, 提出具体可行性对策, 提高师范生体育课时教学设计的书写。

1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对高校师范生的重要性

1.1 建立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整体观

黑格尔认为整体和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 整体具有反思的独立性, 部分具有直接的独立性, 但他们也是 “互为条件的”,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以至于没有部分, 它便什么也不是”。 反过来, “这个整体构成他们的关系; 没有整体, 便没有部分”[5]。 基于黑格尔的观点,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完成之前, 学生与体育教学内容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教和如何学便是将两者融为一个整体的出发点。 体育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现状以及体育教学内容之后, 便确定体育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组织、 教学策略、 时间安排等,这些内容便是将学生与体育教材内容融为一体的关键因素。反之, 体育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组织、 教学策略等的确定离不开对学生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 因此, 学生、教学内容与课时教学设计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这一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互为条件与依存, 没有学生或体育教学内容的课时教学设计是不存在的。 反之, 只有将学生与教学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才是完整的体育课时教学设计。

1.2 形成反省思维

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 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6]。 其功能是把经验含糊的、 可疑的、 矛盾的、 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 有条理的、 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6]。 可见反省思维促使人们的探究、 分析活动, 使问题情境逐步走向既定目标, 并获得清晰情境, 从而解决问题, 产生丰富经验。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需要师范生对学生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反复探究后确定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策略等, 是反省思维的典型表现。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较为陌生, 其虽有丰富的体育课学习经验, 但要让他们将体育学习经验与体育课时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课时教学设计,便会产生混乱与矛盾。 为了转变这一状况, 学生只有不断地思考与琢磨才能将矛盾、 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有条理、 清晰的情境, 而这一思考便是反省思维的形成过程。

1.3 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 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7]。高校体育师范生获取教学知识主要是在大学, 这一时期储备的知识为其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体育师范生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较弱, 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 而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便是运用所掌握的教育学、 体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专业等知识, 将体育教学内容组织为一个结构合理、 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 是综合运用知识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

2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篇优秀的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可以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向的牵引与方法论指导[8], 同时它也是决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然而, 笔者研究所在学院三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撰写的体育课时教学设计, 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缺乏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融合的整体观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一致审定, 归于 “正式的体育课程”, 它是连接国家体育课程方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桥梁, 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时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掌握体育教材内容, 如果教师预先不掌握教材, 不精通教材, 可以不需思考而运用教材, 那么, 他就不能自由地用全部的时间和注意力去观察和解释学生的智力反应[6]。 除此以外, 体育教师还要清楚授课班级的学情, 如果体育教师预先不了解学生,不清楚学情, 仅仅通过教学进度计划单方面安排教学内容,便会出现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互相脱离现象。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融为一体, 而86.3%的课时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学生不分析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 如高一年级一节新授背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安排了背越式跳高完整运动技术, 这显然不符合运动技能的教学规律及学生学习规律。 背越式跳高由助跑、 起跳、 过竿和落地构成, 它属于难度较高的运动项目, 一节新授体育课只能安排一项内容, 如起跳。 另一方面, 体育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太难或太简单, 以篮球内容安排为例, 小学阶段安排篮球交叉步突破上篮、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 而高中阶段安排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等。 由此可见, 大部分体育课时教学计划没有体现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整体性, 这可能是因为高校师范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 学生没有认识到分析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2.2 运用新体育教学方法显青涩

陶行知在 《教学合一下之教科书》 中提出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9]。 可见, 教学方法既包括了教师如何教, 也包括了学生如何学, 追根溯源就是找出如何做的方法。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教学方法受到挑战。 2001 年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倡导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提出自主学习、 探究法、 合作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 学界对新体育方法运用研究基本停留于理论探讨, 实践研究较少, 尤其对高校体育师范生运用新体育教学方法成果鲜为少见。

从553 份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中发现, 90.2%的学生运用新体育教学方法略显青涩,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新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生搬硬套。 讲解法、 示范法、练习法等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得较为适宜, 而对于自主教学法、 探究法、 合作法等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略显生硬。如 “让学生探究某某运动技术的重难点”。 体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教师备课时要做的工作, 教学设计的内容紧紧围绕重难点组织, 这是体育教师书写教学设计时的重点。 另一方面, 直白设置教学环节, 缺少启发、 诱导的因素。 陶行知先生说 “对于一个问题不要拿现成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 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 安排妥当, 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相类的经验, 发生相类的理想,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9]。 可见, 学生通过体验、 启发、 探索、 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 而这需要体育教师设置相应的环节作为引导才能达到启发与引导的目的。 部分学生习惯于 “为什么篮球能投入篮筐”“前滚翻为什么翻不过去或翻过去” 这样的问题, 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探究。 学生体验、 探索、 交流的问题要具体, 如解决前滚翻的 “团身” 问题, 它既是前滚翻的重点也是难点, 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或提问让学生明白团身对翻滚的重要性, 如 “用同样的力量翻滚一个方形的纸盒子和一个圆形的球体, 哪个物体容易翻滚”, 学生自然知道是球体容易翻滚, 于是在翻滚练习中便会思考如何团身。 由此可见,生搬硬套运用新体育教学方法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普遍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仅仅了解了新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 而缺乏实践操作, 所以运用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2.3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知识的组织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6]。 用这种手段可以理解和更明智地安排各种知识关系, 并把碎片化的内容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便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组织为有序的、 完整的教学内容,它涉及游戏、 运动技术、 一般性身体练习、 教学方法、 专门辅助练习等。 笔者详细查阅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体育教学论》 《学校体育》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等教学教材, 其章节内容都有体育课时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内容组织的逻辑关系表达较为模糊, 仅仅提及各部分安排原则及书写内容。 如在准备部分, 教师应依次填写课堂常规、 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等[10], “一般先易后难、 先简后繁、 先负荷小后负荷大”[11], 而对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没有明确提出。

基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准备部分及结束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基本部分展开, 各个部分之间内容良好地衔接, 才能有利于基本部分内容的实施。 100%的学生都能写出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各部分内容, 但75.6%体育课时教学设计的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之间缺乏衔接。 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准备部分安排 “贴膏药” 游戏, 放松内容为 “太极拳”, 基本部分安排正面双手垫球练习及垫球竞赛游戏。 首先准备部分内容与基本部分内容缺乏联系,热身游戏 “贴膏药” 与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没有内在联系,仅仅起到热身效果; 其次, 结束部分的内容与基本部分内容缺乏联系。 太极拳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但不能达到放松效果,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应重点放松学生上臂; 最后, 基本部分各项内容缺乏联系。 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体育竞赛游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学生习惯在基本部分安排竞赛类游戏, 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掌握运动技能[12]。其忽略了当对立因素在分组游戏真正变成竞赛时, 作为比赛结果的紧张与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 体育游戏竞赛特征越强, 过程就越紧张激烈。 竞争的本能是要战胜他人、 成为冠军并因此而获得尊重的欲望。 在游戏中, 学生的重心不在运动技术的正确与否, 而在于游戏竞赛能否取胜。 同时, 游戏是一种无偿的活动, 除了它本身带来的娱乐外,没有其他目的[13]。 由此可见, 大部分教学设计没能体现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之间的衔接, 可能是各部分之间有没有衔接也不影响上课。

2.4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内容书写不规范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时教学设计的书写以表格式为主,内容涉及教学内容、 重难点、 目标、 过程等, 规范书写教学设计内容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实施。 从553 份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中发现内容书写存在表述不规范、 同一内容表达方式多样化、 错位填写内容等问题。 首先, 内容表述不规范。 体育教学内容一般是教材中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 表达方式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而43.2%学生采用动宾结构的表述, 如学习用脚背内侧踢球技术、 发展直线短距离速度等; 重难点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中确定下来, 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如快速跑途中跑技术的重难点是步幅、 步频, 而36.5%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描述性的方式表述, 如投掷实心球的重点 “用力蹬地送髋展胸, 快速挥臂用力将球掷出”。 其次, 同一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43.3%的体育教学目标从认知、 技能、 情感方面表述; 26.5%的体育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表述; 30.2%的教学目标从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表述。 最后, 错位填写内容。教学过程中涉及教学内容、 时间、 教与学的活动、 组织与要求、 教育意图等, 时间、 组织与要求及教育意图的书写基本正确, 而问题主要在于教学内容与教与学活动栏内容填写出现错位现象。 教学内容栏出现讲解、 示范的教学活动内容, 而在教与学的活动栏出现技术要领、 动作方法等。由此可见, 高校体育师范生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书写不规范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其原因可能是其对教学设计不重视,而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一线体育教师的教案也存在书写不规范[14]。

3 提升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书写的策略

3.1 采用同课异构撰写教学设计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学生整体观

通过判断, 混乱的资料得到澄清, 表面上支离破碎和互不联结的事实得以连贯起来, 这种澄清便是分析, 这种连贯或形成整体便是综合[6]。 而教学设计便是将没有内在关系的体育学习内容与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最终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能够实施教学的内容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知, 学生缺乏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意识, 致使教学设计出现学情与教学内容 “两张皮” 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整体观, 可以考虑采用同课异构教案书写方式, 即不同年纪安排同一个体育学习内容。 首先, 学生观看同课异构的教学视频, 让其了解体育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在书写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其次,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学组、 初中组以及高中组, 三个组安排同样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课时教学设计的书写, 要求每组学生先写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重难点、 教学目标等),说课稿通过之后再写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 教师展示每组学生的课时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教师作总体分析与评价, 每组学生根据意见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

3.2 以微格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新体育教学方法运用

一线体育教师 “不恰当地运用研究性教学、 合作性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等”[15]。 有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使用新体育教学方法尚且如此, 而高校师范生对新体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也仅限于理论层面, 因而教学设计中运用新体育教学方法出现诸多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为了避免空洞的理论讲解, 可以考虑新体育教学方法的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在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 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 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16]。 首先,将学生分成N 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教学, 如合作教学方法小组、 自主法小组、 讨论法小组等,每一组委派一名小组长; 其次, 每组学生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 选择合适的媒体工具将片段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 时间控制在5~6 分钟; 最后, 组长负责阐述各组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师与学生共同观看教学视频, 并对其进行讨论及点评, 每一组根据反馈意见对教学片段进一步完善。

3.3 明确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强调衔接的重要性

任何一节课都应具备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逻辑体系,写好一份教案就是要寻找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 即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而展开的逻辑体系建构[17]。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的开始部分、 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之间有明确的因果与逻辑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对知识内容的组织, 知识内容的组织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用这种手段可以理解和更明智地安排种种社会关系, 特别是安排把人们连接起来的种种社会关系[6]。 当前高校师范生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衔接, 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 缺乏内容主线。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让学生明确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的内容紧紧围绕基本部分的内容安排, 并且为基本部分的内容服务。 如基本部分内容是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的内容便安排与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相关的热身操及放松操, 做到内容与内容的呼应; 其次, 明确基本部分内容是体育课时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 除了各部分内容之间衔接以外, 基本部分内容需处理好各内容的相互衔接, 如运动技能的讲解示范、一般练习、 专项辅助练习、 纠错等内容之间合理组织; 最后, 通过观看中小学优秀视频体育课, 引导学生分析各个部分内容组织的逻辑性, 找出内容安排的优缺点, 尤其是不足之处应如何修订, 培养学生对内容组织的判断能力。

3.4 统一体育课时教学设计内容,规范其书写

《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中学教材教法》 等教材中都有 “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内容, 这些科目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 笔者通过微信、 电话与毕业的、 在校的学生进行了沟通, 学生们认为 “各科教师对教案的讲授某些地方不一致, 学生自己非常混淆, 觉得教师说得都对, 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会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格式, 但若是交学科教案作业, 就按照各科教师教的格式去写”。 笔者与以上各科任课教师也进行了面对面沟通, 老师说 “教案内容一直是本课程的内容之一, 一般会安排2 课时, 几乎没有与其他老师沟通过教案内容”。 可见, 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方面的沟通, 致使同一个内容多个教师在上, 所以才会出现格式不统一, 内容填写随意等问题。 为了提升教案书写的质量,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由教研室主任牵头, 确定一名教师上教案内容; 其次, 大家集思广益, 共同讨论并制定出符合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案模板, 规范各项内容;最后, 适当延长教案课时, 对部分学生的教案进行点评,提升教案书写的规范性。

体育课时教学设计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 而且能够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识程度及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 当前高校体育师范生撰写课时教学计划存在缺乏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融合的整体观、 运用新体育教学方法显青涩、 各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及书写不规范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课时教学设计质量, 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撰写教学设计的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内容与学生整体观; 以微格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新体育教学方法; 明确各部分内容的联系, 强调衔接重要性的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师范生体育课教学内容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体育课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