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与价值研究

2023-04-17 13:19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经济

王 波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 110004)

一、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均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国际经济发展格局面临重新调整和重塑,因而在这种严峻的国内外风险挑战背景下,为应对风险挑战、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和辉煌成绩,成为奠定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事关我国发展全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方向,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新发展理念五大方面既有各自丰富的内涵,又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相互之间体现着科学的内在逻辑联系[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201。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协调是发展的手段、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尺度。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差距仍然较大,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就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的顶层设计方案。绿色发展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3]363。同时,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还需顺应对外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以更高层次的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享发展是逐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力争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教育、住房、医疗等现实民生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科学论断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当前和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而将之前一直强调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也进一步确立了未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基本原则,意味着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作用,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效率的最大化。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认识到政府与市场两者分工不同,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质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而“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4]77。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发展

中国经济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成为发展阶段转换关口的现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5]240-241可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路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重大理论命题,更是重大实践课题。

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夯实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满足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现实需求,而核心途径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与战略要求。其中,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5]241但从目前看,“四个不协同”制约了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之间还存在不协调问题,且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性不强,要素支撑作用仍有待提升。对此,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助力提升实体经济质量;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筹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6]24。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因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时统筹好“供给侧”与“需求端”两个方面,进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015 年年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被中央首次提出,并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随着2016 年被确定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持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并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穿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因而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和作为,也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的主引擎作用越发明显,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其面对超4 亿人口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亟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促进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新时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都意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他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刻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和实践途径,就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原则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简称“三新”)贯穿“十四五”规划全文。因此,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仅需要深刻理解“三新”内涵要义,而且需要秉持“三新”原则、并且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7]。

1.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一重要阶段的确立,既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也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历史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明显增加。因此,把握新发展阶段,需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既要积极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也要认清发展优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抓住危机挑战中蕴含的机遇。

2.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本身具有战略统领性特征,习近平经济思想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主要内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重点。高质量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应运而生的新理念,新发展理念又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要坚持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鲜明底色、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根本目的[8]。

3.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同时很好地回应了如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个重大战略问题[9]。此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内部循环;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发挥外部循环的作用,使内外部循环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二)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1.经济增速平稳,助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2—2022 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6.3%,虽然2020 年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但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 万亿元,经济发展稳步迈上新台阶,不仅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近三年,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基本盘稳固夯实[10]。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中国制造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力量。2022 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5.6%[11]。此外,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赋能特征及趋势明显,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同时有效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3.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加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动下,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创新驱动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2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087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研发投入强度创新高度达到2.55%;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稳居世界第1 位;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1 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截至2022年年末,有效专利1787.9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328 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4 件[10]。

4.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发生较明显变化,城镇化率由2012 年的52.57%上升到2022 年的65.22%,提高12.65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有所缓解,基尼系数下降至2021 年的0.47;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低于30%;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公共事业加速发展。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动下,各地区经济均实现持续增长。

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使绿水青山更好地发挥和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2020 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有效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使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虽然近年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我国仍然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不仅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品质也明显提升。

(三)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

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南。目前,全国各地在积极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总结实践案例,得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深圳以科技为引领,培育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创新是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名片。2019 年8 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该意见对于深圳的建设与发展分阶段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但每一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2020 年12 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印发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深圳的创新能力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榜首。2021 年7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5 个方面共计47 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纳入了“四个90%”为鲜明特点的企业创新生态,具体指的是: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真正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上述创新经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深圳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量达到2.3 万家。其中,位于深圳南山区北部的科教城共集聚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558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2 家。

2.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建设,迈向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旨在以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加快整体迈进现代化的步伐。因此,这是一个富有制度创造性的战略决策。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代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最活跃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可见,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中,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够凭借自身发展优势成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地区,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探索路径与制度通道的“策源地”。

3.聚焦木兰溪治理实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木兰溪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曾经水患严重。20 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非常关心木兰溪,并且指挥推动木兰溪流域治理,先后多次到现场调研或作出指示批示,亲自参加1999 年木兰溪一期试验段工程建设开工的义务劳动,提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因此,木兰溪也成为全国第一条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赴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福建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多年来,木兰溪流域通过关停取缔污染企业、拆除畜禽养殖场、完善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全流域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等做法,不仅使城市空气、水质更优良,森林覆盖率连续43 年保持全国首位,而且以生态旅游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尽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2 年5 月,印发了《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三年行动及2022 年建设计划》,进一步从纵深角度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造福于民。

4.苏州坚持国际化方向,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苏州一直秉持“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创新精神,从开发区的“昆山之路”到新加坡工业园再到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建设,开放经济成为苏州重要的城市名片。而且苏州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享誉全球,如今,苏州实现的外贸进出口总量占到全江苏省的一半以上、接近全国的1/10。苏州积极践行开放发展理念,秉持“敢为人先、抢抓机遇”的一贯做法,充分用好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进入新时代,苏州坚持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2020 年1 月,苏州推出开放再出发30 条政策举措,对照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和规则,推出68.8 平方千米产业用地,全球首发“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通过完善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进苏州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浙江推动共同富裕先行探索,着力推动共享发展新篇章。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浙江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回顾浙江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于2003 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八八战略”,本身就蕴含着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价值取向。2021 年5 月《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印发,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同时,通过顶层设计,为浙江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我国之所以选取浙江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不论是从其省情实际、地理位置、具备的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还是从未来发展建设的空间和潜力来看,都说明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一定代表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旨在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即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还要分好“蛋糕”。同年7 月,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以下简称《方案》,通过聚焦战略定位,明确实施路径及阶段性发展目标。其中,《方案》还涉及了包含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在内的7 个先行示范案例,构建起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四梁八柱”。

三、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把握了规律,又做到审时度势;既是从全国谋划出发,又体现因域制宜。具体而言,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为成功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实践内涵做到既能统揽全局,又突出区域发展特点。

(一)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就如何推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判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在“三期叠加”阶段面对国内外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经济低迷,各国保护主义上升的外部环境下,作出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重要论述,并且提出了相关举措等。上述这些重大判断、重要论述、创新举措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由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来源于对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的认知过程,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的规律、特征等理论和实践成果,进一步指导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又在经济建设与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积极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开展经济工作需要牢牢把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助推发展动能由旧转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跃升;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完成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12]。

(二)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回应新问题的行动要求

当前,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之时,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形势变化,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重新谋划中国经济发展蓝图,尽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13]。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在“应变”“赶考”路上对我国经济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给予的解答和回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主动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由数量上的“有没有”转向质量上的“好不好”[7]。同时,面对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客观现实,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此外,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客观要求。针对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适应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抉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

(三)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强大武器

当前,全球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应对这些风险挑战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和回应。就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立足世情、国情,还需要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深入研究在世界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系列冲击和影响之下,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强大武器。以全球产业格局变动为例,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兴起,引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全球将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加速改变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世界各国为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唯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此外,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也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释放强大的内需潜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由最初的“逐步形成”到“推动形成”再到“加快构建”,以及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无一不体现我国对于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应对之举。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抉择,从利用外部的市场转变为向全球提供和开放自己的市场,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高质量经济
共同富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