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兰 董瑞军
(1.中共邵武市委党校,福建邵武 354000;2.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 11000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要想获取理想效果,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出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还需要从精神层面出发,强化文化建设,积极合理引入文化产业,这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1]42-432022 年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成为指导工作开展的总方针。2022 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3]。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制度理念以及物质形态,对乡村振兴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需要结合各项政策要求,响应国家号召,深化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新范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格,是党的使命与初心的生动体现,其中蕴含的家国意识、政治抱负、人民情怀、民族大义等精神价值,有利于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道路的认同感。深入、持续并系统化挖掘红色资源背后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牺牲精神、伟大奉献精神,不但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也是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的着力点,最终实现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作用,在乡村区域树牢主流价值取向,不断提升群众向心力以及乡村发展软实力,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支撑[4]。第一,借助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提升乡村振兴文化“软实力”。以当地红色文化重点为依托,全面凸显与激活红色资源的地缘以及区域优势,推广传播革命文化,全面激活乡村红色文化发展底蕴。第二,将革命精神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激浊扬清,弘扬正能量,摒弃负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改善乡村居民文化意识以及精神态度,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体验到崇高感,持续增强农民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从而更加主动投身到美好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背景下,借助传播、教育等各类渠道,全方位激活红色文化改变、塑造与影响人的思想理念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思想标杆、树立先进榜样、传播正向正确文化风尚,引导乡村居民群众将红色革命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5]。例如,由邵武市红色金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出品,联合厦门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革命题材类电影《金坑》,是以金坑乡红色革命故事为背景,讲述老一辈革命家顽强斗争,保卫革命摇篮“金坑”的故事,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以及十分显著的红色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进一步涵养与优化了新时代乡风文化,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培根铸魂。
红色资源属于一种十分优异的人文资源,可以转变成为文化产业、旅游资源,借此能够让经济与社会效益有机整合,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第一,红色物质文化是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战略化资源,有着不可复制性和稀缺性等独特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可依靠的重要物质财富,对其进行规范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推动社会与人发展形成相应的效益[6]。对红色景区景点进行开发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业态新方向,能够助推资本进农村,投资带动景区建设之外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餐饮等,扩大村民创业就业,还可达成村民致富以及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目标,为乡村产业提供“新兴引擎”。例如,邵武市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以红色研学基地为核心,主动引进89 家单位组织,以“1+N”模式共建,开辟设计一条团建、党建、研学一体化、集约化的“红色金坑”文化旅游项目,已经正式开发沉浸式剧本杀、红色旅游路线等11 个项目,吸引投资约1500 万元,带动大批村民就业。第二,红色文化发扬和传承是助推乡村繁荣快速发展的外在场域。一般来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无数承载与蕴含着光荣革命历史的村庄的红色记忆将被唤醒,红色文化由静态存在变为动态式存在,乡村建设内在生命力显著提升,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内在动因,村民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与优化。
红色文化是红色“富矿”,所隐藏的丰厚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独特构成,可以引领党员干部从革命发展历史当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动力,进而全方位激活和发挥基层党组织以及领导部门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具备的功能作用[7]。第一,深入发掘、整理并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用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烈事迹推进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借以使基层党的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保证党组织具备正确的引领方向和强劲的引领功能,让基层治理高质量、系统化开展。第二,红色文化资源是深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也是补充与优化精神之钙的滋养,对其中蕴含的廉洁文化的开发,有助于乡村区域高质量建设廉政阵地,助推基层党员干部、党组织以史为鉴,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根基,洁身自好,廉洁从政。第三,红色文化资源当中蕴含着动员群众和基层秩序构建的经验。中国革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旧秩序走向新秩序的历程。进入新时代,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大力弘扬与宣传红色文化,展示当中革命品质和红色精神能够实现凝心聚力,全面激活人民群众敬党、爱党的精神,持续增强居民群众文化素养,让广大群众能够坚定不移跟党走、听党话,调动乡村区域不同主体公共服务事业参与积极主动性,让乡村治理可以高质量开展[8]。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态发生极大改变,特别是乡村生态出现一定变化,社会与人口流动性明显,乡村逐渐从熟人社会发展成为半熟人社会,农民不再以土地为核心固定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而是在城市与乡村社会不断游走,以物质收益为依托,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红色文化的根基遭受破坏[9]。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快速发展,也引发海量的、多元的文化进入乡村生活、冲击乡村社会,导致乡村区域部分优秀民俗文化以及文化传统日益边缘化,尤其是现代以来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在很多地区有明显的淡化现象,原有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文化素养,包括优秀红色文化观念被挤压,其在精神文化层面具备的引领以及促进价值逐渐丧失。
在开放多元的文化发展背景下,红色文化价值被逐渐弱化,文化认同程度逐渐降低。一方面红色文化发展与记忆空间逐渐缩小。加之网络存在的大量负面信息,对原本就受教育程度低、辨识力弱的农民群体的价值选择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危害到红色文化的健康、长远发展。更加之部分别有用心者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观点针对红色文化进行片面化解读,严重误导辨识力不足的普通乡村群众,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与成长环境的着力点受到负面冲击,难以激活居民群众认同感以及赞同感。另一方面因为红色文化生成年代相对较为久远,是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成长,其话语表达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对于新时代乡村居民尤其是80 后90 后甚至00 后的“新农人”而言,对于红色文化有距离感,有隔阂,难以产生认同感,无法身临其境去感知与体会当中蕴含的价值观以及思想内涵,无法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赋予一定动力。
1.改善思想意识,优化行动态度。思想是行动实施的先导,要不断提升与改善思想意识,树立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有机协调的红色文化意识,深入挖掘与掌握红色文化当中的时代内涵[10]。具体来讲,一是改变思想观念,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利用,助推持续发掘新史实、解读新内涵,持续更新与发展,让当下乡村群众和子孙后代可以全面体会、永久乐享红色文化资源当中蕴含的价值,“正确引领乡村价值观取向,增强农民的向心力,从而构筑乡村振兴需要的文化自信”[11]。二是创新思维理念,全方位提升整体规划水平。地方政府应引进与培养历史学、传播学等专业人才。2021 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2],并落实人才待遇。引入新型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技术、保护技术以及监测追踪技术,尤其是要注重引入大数据技术,针对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现代化处理,挖掘与掌握当中的独特价值功能,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提升文化对乡村群众吸引力,进而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保护目的,让红色文化具备的思想引领功能稳定发挥。
2.挖掘文化资源,整合各类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具备的思想引领功能。我国乡村文化体系蕴含的文化较多,包括传统常规乡土文化,也包括红色文化以及其他先进文化,还有外来文化,各类文化互相碰撞、互相冲击与影响[13]。在这一背景下,要想保证红色文化在乡村发展与振兴中具备的主导功能可以发挥,就必须助推红色文化与乡村区域其他各类文化有机整合。一是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本土文化有机整合,自觉承担起重塑与提升乡村文化的重任。可以结合培养道德模范、树立典型等模式弘扬红色文化之中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念。二是创新与改善红色文化战线模式,以此来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需要挖掘红色文化当中蕴含的乡情、乡亲、乡俗等质朴内涵,与乡土文化当中和谐友善邻里关系、家风家教价值观念整合,积极合理组织举办优秀红色文化影视、文化才艺展示以及红色文化乡土教材开发等,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环境。例如,廖俊波同志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曾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廖俊波曾在邵武工作了16 年,他的公仆情怀及优秀品质一直激励着邵武儿女。邵武市拿口镇廖俊波先进事迹展示馆开设的第一堂党课就是“深学廖俊波”,弘扬廖俊波工作精神。组织开展第一堂家风家教主题党课,并将弘扬廖俊波同志的优秀品质贯穿到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着力点,以强化队伍建设、狠抓产业发展、创新基层治理为抓手,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十分显著的思想引领效果。
受到自身实际发展、地域的限制和影响,许多蕴含在乡村区域的红色文化并未得到科学保护与利用,其在乡村振兴层面的推动促进作用并未发挥。对此,需要在全方位、系统化掌握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存量,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基础上,依托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与挖掘乡村红色物质资源,为乡村振兴构建全新的红色引擎[14]。
1.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改进与优化营销模式。不仅需要依托旅游路线创设,构建红色文化旅游路线,还可以结合红色文化作品与产品,以传递与推广文化底蕴的模式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区域代表性名片。一是开发红色文化相关文艺作品,用更多客观、真实能够反映革命史实以及革命精神的红色电影、红色歌曲、诗文、剧集等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与生命力。二是开发挖掘红色文化纪念品,在旅游路线设计的基础上,开发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让文化传承面拓展,还可以创造就业、提升收入,推动第二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例如,在乡村红色文化景区设计主题商店,在游客实景游览过程中推销各类商品,包括红军鞋帽和革命时期红军服装、斗笠以及革命时期的羽毛扇、竹篮等各类工艺品,用区域红色文化精神为文化商品赋予浓厚的底蕴,让商品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2.打造红色产品品牌,扩充红色文化市场。需要全方位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专业、针对性红色文化元素,打造针对性的红色文化品牌,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例如,金坑乡以党建领航助推项目快速发展,围绕绿色生态银行、红色街区,以清单化管理模式构建38 个重点项目,包括红军标语展示馆、红三军团军史馆等各类项目,打造红军书屋、古陶技艺体验等不同亮点业态,不断加快“金坑好物”品牌构建力度,革新构建“1+N”红色联盟品牌,89 个行政企事业单位持续展开“挂牌共建”。同时,拓展快手短视频、抖音直播等不同媒介渠道,助推亲子农场、古村民俗等多项产业发展,促使景区农户每户均创收增加500 元以上。此外,要积极主动鼓励社会力量包括资本、人力等要素参与红色文化开发与利用层面,使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与地方产业“共生”或相融发展,通过红色文化“加码”,创造出产业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红色制度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包括基本制度、根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多个不同层次,是中国共产党意志与精神的集中展现,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历史沉淀,也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1.借鉴与参考“红色党建经验”,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红色文化制度是乡村区域红色革命根据地内部革命先烈在长时间实践中形成各类制度规范,在改善思想、保证组织、优化作风等层面有效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需要全方位参考和借鉴此类红色制度文化,学习与掌握已有经验、结合社会生态改变趋势进行思考与分析,持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水平,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提供牢固的保障。例如,金坑乡整合收集红色制度文化,全面传承与弘扬“先锋”精神,鼓励村党支部以党员为先锋,党员积极主动“亮身份”,自觉、自主承担起传播当地红色文化、传承与讲解当地革命历史的职责,组织展开“红色故事讲解、红色流动课堂”等活动,收集、整合红色史料与物体,让红色文化基因可以代代传承。
2.强化思想引领,聚焦乡村党员干部工作者文化精神“补钙”。思想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心中拥有坚定、牢固的信仰,走出的每一步才会有力量。在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引导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与掌握红色文化当中的精神内涵、精神素养,以文化影视作品观看、主题小报创办等形式,强化党员干部对各类红色基因的感知与体会,进而激活党员干部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让基层党员干部能够始终保持与维护纯洁性、先进性,能够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与价值观念,在谋事、做人、创新创业等层面始终向着人民、向着党。同时,全方位激活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等各类教育场所具备的育人功能,创新与优化党员教育形式和载体,前往教育基地组织展开主题党日交流活动,借助氛围感、仪式感针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引领,让其能够凝心聚力为乡村环境改善、乡村农业发展、乡村居民群众提供服务。
红色文化当中蕴含着浓厚的红色精神观念、制度文化以及价值思想,与乡村振兴有着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关系,对乡村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保证乡村经济实力,改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明确掌握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特征,深入挖掘开发红色文化,借助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助力、为乡村振兴构建全新引擎、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文化保证,保证乡村振兴可以持续化、长效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