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生
新时代,我们强调提升教师发展的自觉性,其目的不只是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师,而是为了使每个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能成为职业生涯的掌舵者,只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就能胜任教师的职业和成就学生,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让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幸福感,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体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群体的整体发展,并不断克服教师因内外各种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这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
制定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发展愿景的生涯规划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武汉市武昌区柴林小学将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以十年为期确定最低发展目标。第一个十年(25~34岁)专业发展的最低目标为“有干法”;第二个十年(35~44岁)专业发展的最低目标为“有干法、有想法”;第三个十年(45~54岁)专业发展的最低目标为“有干法、有想法、有说法”。每个十年期设置三个发展层级,分别是胜任、成熟、优秀,结合各级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以及学校教师发展需求,对每个层级编制了具体标准以及评价的标志性成果。例如,对青年教师制定了八个胜任标准:参加学校青禾读书班完成学习任务;每年完成共读共讲一本教育专著工作;每年撰写教育教学工具箱;制定年度六件事并进行年度考核总结;完成青年教师年度汇报课;承担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武昌区各类教学业务比赛并取得成绩。这些标准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低目标相契合,引领他们不断成为一个有干法的、能够胜任职业要求的教师,最终从胜任迈向优秀。
三个阶段、三个层级一纵一横的生涯规划架构,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各自发展的参照系,催生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动力,促进学校全体教师的整体性发展。
实施十年胜任计划让青年教师夯实职业生涯根基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一定有快有慢,但终究会成长起来。因此,学校以“静待花开”为原则,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管理者赋能,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将第一个十年期分阶段为青年教师制定了入职期为五年的目标:学习借鉴有方法;成长期为五年的目标:有想法、有工具箱。这两个目标成为青年教师发展的愿景,始终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专业化成长。
学校运用“三化”模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成果化),引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事成人。模型具体措施包括:每天撰写工作日志,发布到学校微博群,每周在线填写数据情况,每月整理微博,汇编个人微博文集,每学期依据个人微博撰写情况评选优秀学员;每月提交教育教学情况记录工具箱,收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以反思促进成长;每学期规划年度六件事,聚焦六件事推进情况,每月填写月报表;每学期在线填写十年胜任计划成就表,更新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简历,自我激励,形成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每月开展一次教研例会,由校长主讲“三力成长课程”,教师分享成长经历和教育教学实践好方法,发挥榜样引领效应,创设共同成长的氛围;每年举办一到二次总结会,表彰优秀者。
为建立学习型团队,创设学习型环境,学校积极搭建自主研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这些举措一以贯之,持续迭代,系统化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使其快速转变观念,有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步入成熟行列。
构建全员行动研究体系帮助教师整体性成熟
李希贵校长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我们的研究付诸行动。学校依据这个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行动起来,围绕“小问题,大研究;小行动,大坚持;小研究,大成效”的推进策略来展开,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实现专业化发展。
要想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必须从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入手,要想一线教师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层就要做到“收集问题—整合问题—研究问题”。2020年武汉市规划专项课题立项中,我们成功申报的线上作业管理的学校课题和关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教师个人课题,与在疫情期间对于师生问题的关注和聚焦有很大的关系。十三五期间,学校致力于学习型课堂的创建,通过表单工具收集教师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收集事关教育教学的真问题,这能从根本上保障研究的有效性。这就是“小问题,大研究”。
为了引导教师持续地开展行动研究,学校采用闭环管理策略,填写行动研究“3+1”计划,那就是每学期教师对上阶段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三点自己想要坚持的策略,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或是想要实施的一个新想法。2020年,学校开始采用在线编辑的方式来收集教师的“3+1”计划,其他教师随时可以看到同事在做什么,研究领域相近的教师也可以结伴而行。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工作的重点,对于校长来说,这就是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一张愿景图。学校定期开展行动研究 “3+1”论坛,通过“3+1”论坛,优秀教师个人的“3+1”研究成果和优秀教研组团队的“3+1”研究成果得以在全校分享。每学期末,学校还会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共话研究,围绕一些热点问题和教师所做的研究进行专题报告讲座。学校每年把教师的“3+1”计划汇编成册进行共享。教师在这样的行动研究中实现了个体的自我发展,也促进了集体的整体性成熟。
开展项目式培训让教师走向优秀
一线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常常反馈:我们天天在教阅读,研究得最多的就是阅读教学,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提升。有的孩子对閱读不感兴趣,有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有的孩子不知道读什么……
基于一系列阅读困惑,学校在2014年启动了“儿童阶梯阅读项目”。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项目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形成了学校的项目式培训系统,从根本上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项目的教研。基于项目的教研包括:一是学期规划与总结;二是项目教研:亮点回顾,团队学习,经验分享,下月安排;三是校级阅读课表;四是班级阅读历史推进图表;五是教师揽书活动;六是阅读课型研究,基于项目的教研提升了教师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工作策划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变革课堂教学。
开发基于项目的培训课程。通过邀请作家进校园,建立了师生公共课程,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课程资源。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每节课的学习,其他教师自主选择。如,邀请英国绘本作家保罗为老师们讲授绘画与文字的关系,帮助老师更加专业地指导学生开展本校读写绘课程。邀请全国金话筒主持人教老师们如何指导学生讲故事以及演讲时的发音技巧。教师通过所学指导学生开启校内“少年文学大讲堂”演讲课程。基于项目的培训课程建设让教师在写作、阅读、表达、演说、创编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
基于项目的无边界学习。无边界的学习就是要求学校链接社会优质资源,打破学校围墙壁垒实现跨时空学习。在项目培训中,学校链接了北京新学校、武汉市创新联盟、武汉市读书联盟、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武汉市UDS项目、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学校在2018年与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达成共识,馆校共建,授牌学校为“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江南分馆”。武昌区柴林小学成为武汉市第一座建在图书馆的学校。图书馆为学校提供了3万册纸质书籍和3万册电子书籍,共同举办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无边界的学习开拓了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学参照系,让教师在更高的平台上成长。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