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芹
儿童诗是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它聚焦于儿童这一群体,抓住儿童这一类受众的特殊性,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儿童诗符合小学生所处年纪和成长阶段,语言简单,含义易懂,有助于学生养成丰富良好的语感,并注重语言体验,为以后深入进行语言学习做好启蒙和打下基础。教师要利用儿童诗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情趣,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童年的水墨画》为例,浅究如何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教活儿童诗。
一、做好预习,兴趣自然来
儿童诗符合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与探索欲强烈的发展阶段特点,但同时儿童诗与平常教学中的短文也有所区别,语言更加简练,需要学生换一种学习思路。提前进行课前预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对诗歌产生了好奇,预习可以保留和放大学生的新鲜感,在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首蕴藏着丰富的生活趣味与活力的儿童诗,是张继楼老师结合自己切身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一首贴近儿童心理的诗歌。“溪边”“江上”“林中”三部分都是儿童在童年时常见的场景,“垂柳”“蜻蜓”“鸭群”这些意象彰显着童真童趣,描绘了三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如今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中,与这些自然环境缺少接触和认识,所以在课前预习的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与这些场景和意象相关的图片,认识到诗歌中究竟写到了哪些内容。教师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陪同孩子,到大自然中一个真切的环境里去进行感受,由此创造一个更为立体的环境空间并引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与接触中,培养对美的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发生过的一些趣事,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入手,能更加贴近文本,在故事的分享中,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对童年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学习时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描写的是怎样一个童年,又为什么会称它是“童年的水墨画”。课前预习也是让学生增加对现代诗这一题材了解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过文本之后,再去选取其他同类型的儿童诗作为课前预习阅读材料,体会儿童诗之间的联系。作为诗歌,它们在题材和语言使用时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个事物是否又有不一样的描写方式?或许学生现在并不能将这些内容讲述清楚,但是这些问题会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注意到这些点,从而加深对现代儿童诗的理解,使语文学习更近一步。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产生对课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理解,教师应注意询问和收集,综合采纳这些意见,并进行合理借鉴,将这些内容加入自己教学备课的重点中,从而使课堂上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前预习是学生迈进学习课堂,激发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立足于课文整体进行初步把握,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好奇与兴趣,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在后续学习时,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初步感悟和想象中获得诗意化的情感体验,既是陶冶情操,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
二、整体感知,课堂好融入
儿童诗在保留了现代诗歌本身存在的短小精悍和意境韵味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要让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初步的感知,熟悉文本。儿童诗不能只是简单的识文断字,在教学时要注重整体把握,让学生产生联想和画面感;儿童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读懂儿童诗,还要通过这一类儿童诗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要紧扣儿童诗类型的教学核心,推动培养学生诗歌诵读能力的提升。
在《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一提到童年,大家想到哪些物品呢?”由此引入课堂,让学生与课堂产生共鸣,在师生互动中调动学习气氛。接着扣住主题,教师提出“这首儿童诗的作者描写了哪些与童年有关的内容”的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童年的水墨画》这首洋溢着国风和童趣的儿童诗。这种引入式的教学方式,比起只是强调字词的割裂式教学,既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创建自己的情境。朗读也是学会整体感知的重要步骤。朗读应在通顺的基础上,有情感,有深意。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文本中哪些内容要用重音,哪些可以连读,让学生明白怎样更好地表达语境。教师也可以适时询问:“文中的一些词能不能更换?例如‘戏耍换为‘打闹,这样更换后,文章读起来又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明显感觉到文本一旦发生词语的改动,读起来就不押韵了,这就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是一个整体,各个字词间的相互联系保证了诗歌的韵味。整体感知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教师可以提问:“既然是‘童年的水墨画,那诗中描绘了哪些图?”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一个“图”的形式进行概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画面,读出儿童诗中体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到有机结合。
教师要在诗歌的情境意蕴和整体感悟中徐徐展开教学,由初步感知文章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把握整首儿童诗的框架后,逐步体会到诗歌的深意,体悟意象美、题材美这两种层次,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视野和能力,为下文自己研读文本做好基础。
三、研读文本,逐句体深意
在初步感知后学生对儿童诗有了宏观把握,要让学生细致地分析诗歌的语言,从而发现诗歌中的深层意蕴。在现代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字词,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情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感知作者以儿童视角寄托的情感,分析和学习作者在写作时用到的手法,使学习更加深入。
《童年的水墨画》描写详尽而生动,其中字词的运用都经过斟酌,既符合了文本的意境,又没有使用过于深奥的词汇,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将这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勾勒了出来。教师可以将语句拆解,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为什么要强调人影是“染绿的”?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蜻蜓而要表明是“红蜻蜓”?文本中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组合到一起你又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如,作者在表现戏水儿童的欢乐时,没有直接说他们是笑得如何开心,而是抓住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银牙。随着想象,学生又可以从作者的写作中学习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描写,学生既学习了语言使用时推敲斟酌,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儿童诗写作思维跳跃,想象天马行空,在研读时不仅需要将文本简约的内容讲解细致,更需要教师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和情感的理解。从修辞手法上看,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副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世界,充满童真童趣。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运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写一只红蜻蜓在一片绿色的世界中,通过动静结合,表现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从语言角度看,本诗语言活泼轻快,思维跳跃,并且在诗的末尾押韵,不仅让诗歌有节奏感、音律美,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情感方面看,本诗重点突出了儿童的快乐和童真,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用童心读童诗,用童心與生活共鸣,感受共通的乐趣。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推敲文字的过程中分析欣赏其运用的特点和美感,探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和深意,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共鸣。
逐字逐句地分析研读,让简单通俗的儿童诗成为学生初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模板,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及时表达从分析研读中得到的心得。教师在进行儿童诗教学时,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分析,主动理解和思考诗歌情感内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考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详尽的分析有助于学生以诗入境,感受诗歌轻快的节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体会作者写诗的旨趣。
四、实践互动,读写相促进
叶圣陶曾言:“高效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最后才写得好。”
课后的写作实践让学生能将学到的内容内化吸收,并为自己所用。“以讀为基,学写于读,写中促读,读写并行。”在经历过课前预习和学习文本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将所学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加强记忆的同时,也有助于发展综合能力。
儿童诗歌的创作是儿童纯真和朴实的感情展露的最佳表现。教师让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进行仿写练习,能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与诗句之间,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走进儿童诗的内涵,感悟诗的意境。在《童年的水墨画》里较为突出的是“拟人”和“比喻”这两种手法,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单句表现手法的朴素模仿和改写,这两步实际上是想教会学生一种简单的,诗意的,可模仿的写作技巧。如“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这一句,让学生进行在固定句式下的仿写练习,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结合其中,从而明白生活就是写作的素材库,要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和收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帮助与鼓励,帮助其挖掘具体素材示例,激发学生想象,引导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与认识,顺应儿童自身具有的创造力和自我中心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发散性。最后教师可以运用评价这一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反思,锻炼其思辨能力。例如,可以选择学生小组之间互评,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学习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选择家庭评价,让家长进一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营造学生身边读诗写诗的气氛。教师也可以安排交流互动,让优秀的学生来分享写作经验,把所学能真正运用起来,达到读写互促这一最终目标,让学生在课后构架起属于自己的诗歌小天地。
通过课后实践的仿写训练,学生可以达到更深层次上的理解,以写促读,促使学生去自主了解并且阅读更多文学诗歌,而随着阅读的积累又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从而形成一个有益的闭环,达到读写互促这一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儿童诗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审美意识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启发和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发掘儿童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有趣的课堂中感悟学习诗歌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