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陆道坤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是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其主要载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课目146篇,其中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21篇,占比14.3%。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教学问题,阐释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的设计原则,提出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斟酌: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的现状
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现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看,仍然存在价值认知的偏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过度解读”或是“领悟不足”的两极化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实际生活的行为规范联系起来。
(一)师生教与学的价值误区
无论是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教材编写都在目標界定、选文选编、教学指导等方面就“革命文化”提出了教学新要求。可是很多一线教师没有重视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价值内涵,也不能厘清其中的价值向度,不能围绕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特色进行科学、有效、适宜的教学,造成了教材解读“缺位”,教学过程乏味,革命文化“流失”的教学现状。学生则因为时空距离、情感空白和文化断层等原因,对革命文化选文的学习也是在懵懵懂懂中“若即若离”,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难以通过文字或插图真正走进史实情境,对选文精神内涵不能深入理解,甚至只处于音、视频等多媒体及课堂表演等外化的辅助活动形式中,最终导致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和其他选文等同,模糊了文本的特质,弱化其凝聚信仰、涵泳精神、传承文化、镜鉴历史的丰厚意蕴。
(二)教师教学“两极化”偏离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时往往因学科定位、选文特质、教学路径等方面失衡,导致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时,产生教学“两级化”偏离现象。有的课堂过度解读文本中的革命文化内涵,片面追求学生对文本中心思想、人物崇高精神的灌输和强记,将语文课教成了思政课,将语文味变得索然无味。有语文味的课堂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语言为要素,构建文章、文学、文化为一体的立体场域。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必定是学生在咀嚼语文味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是能够吸收的精神养分。而有的教师因为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关注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将人物形象、文本主旨、精神内涵、思想文化当成简单的练习和题目来讲,一味追求答题技巧,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考试能力,忽略了学科人文性的渗透、涵育与内化,使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干瘪、固化,甚至异化。
(三)学生学习“知与行”脱节
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角度来看,其受年龄特征、身心规律、生活阅历、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学习成效不尽相同,往往呈现“应知”与“能做”脱节的现象。因时代距离、情感距离、人物距离等因素,学生对时空距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较疏远的作品,人文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刻,在课堂学习的时候看似领悟了其中的革命理想信念、革命道德情操、革命精神风范等精神内核,但回到现实生活场域,却不能以陈毅“梅岭蛰伏”的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也鲜见用舒婷“报答祖国母亲”的情怀宣告青春的誓言,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内课外实行“双标”,课堂上的道德、情感、文明、理想换不来现实生活中的孝敬父母、爱惜粮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学生内在思想的滋养与涵育,与外部行为的践履相结合,是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需要面对的实效性问题。
二、确立: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的设计原则
基于此类选文特有的文化价值,为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在教学原则的确立上需遵循言语与文化的共生力量,讲究实践经验对行动的影响,关注资源整合对教学实效的促进作用。
(一)言语形式催生文化审美
语言不仅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产物,还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一种基础、一种条件,语言比文化更基础。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溯源,把握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不同体裁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渗透革命文化精神内核,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夯实“文以载道”的语文教学着眼点和落脚点。如革命文化题材新诗教学应重视新诗的语言特质:其一,赏析其灵活自由的表达方式;其二,关注其自我情感的独特体验;其三,品读其白话的语法结构。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就明确“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两个目标重视语言文字载体,从新诗结构韵律和语言语法的特质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从课程教学基本特点上把握住了有效的推进路向。又如,托物言志类散文《白杨礼赞》,紧扣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即单调的生长环境、力争向上的外观特点、朴实团结的精神品质,意象直指“北方的农民”,更深入象征中国人民身上那种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的精神意志。通过对散文托物言志笔法的品析,以及语言文字的琢磨,学生在语言中感知文化的力量,提升审美的能力,在文化中习得语言的建构,增强阅读的语感。
(二)经验迁移促进知行合一
社会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实践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的道理。革命文化题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情感、革命理想信念、革命文化传统等丰富内蕴,这些精神内核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浸、生活的体验以及行动的外化,从认知层面的了解、体会、领悟拓展到实践层面的体验、共情与迁移,情感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进而形成“知行合一”的全面发展。在《梅岭三章》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理想信念的坚守、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以及坚定信念、坚持胜利的价值取向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革命将领陈毅的爱国精神、报国信仰,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认识战争年代战火纷飞的现实场景。通过诵读小分队赛诗、“我的理想”宣言以及“困难面前办法多”交流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将实际生活融入诗歌鉴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课堂与生活的融合,文本与现实的搭界,精神与行动的建桥,促进学生革命文化向内涵泳的同时又能够向外延展,形成“知行合一”的全城发展。
(三)资源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在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课程整体意识,着力发掘、整合课程资源。从教材内部各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找到“关联点”和“交集”进行优化与重组;关注课内外资源的融合互补,形成教学系统;重视互联网环境下多媒体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丰富师生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1.整合教材内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强化课程意识,做到心中有“文”,目中有“本”,运用更加开阔的整本书视角关注教材阅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诵读等不同板块中的革命文化元素的整合与渗透,以实现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的优化与落实。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诗单元,其中《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都是革命文化题材新诗选文篇目,而第一单元之后的“名著导读”主题是“《艾青诗选》如何读诗”,这是革命文化题材诗歌名著阅读的指导与教学内容,再到第二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设置的“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这也是以革命道德情操方面的专题学习为内容的。这几个板块的革命文化元素可以有机整合、互相渗透,此类新诗阅读教学为革命文化题材诗集名著阅读提供范例支持,促进诗集阅读策略的生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素养培养的目标层面来看可以水到渠成地进行“综合性学习”,以探究内涵、组织采访、进行演讲等形式逐步加强革命文化精神内核教育与渗透。
其次,统编版教材编写还注重课内助读系统对文本教学的支持功能,我们需要关注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前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资料链接、文中插图、书下注释等内容,强化“单元教学”整体意识,依托人文主题思想和语文学习要素对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进行全面规划、整体设计、精心解读、序列推进。在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学中,结合“预习”环节第一问,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相关背景,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进行了解,为文中革命文化的领悟奠定基础。而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就“中国的脊梁”进行课内外迁移拓展,让更多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的英雄形象走进学生心田,灌溉学生的精神土壤。
2.整合课内外资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在统编版教材各个板块中均有涉及。根据其目标功能、教学定位以及資源特点,可以考虑合理应用课外资源,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整合配置。如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板块中对《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外革命教育基地、影视作品等课外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的辅助功能,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整本书阅读实践进一步深化革命文化的理解、感染、内化、外延等,让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风貌、革命道德情操、革命艺术形式等革命文化实现多向互动,构建立体、多元的教学系统。
3.整合多媒体资源。在革命文学体裁选文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始终是文化浸染的沃土和根基,但文化的培植还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和灌溉。合理应用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所用是资源整合提高教学实效的有益尝试。在《回延安》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艺术家田华经典诵读的视频导入,点燃学生对诗歌诵读艺术的兴趣,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互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点拨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意蕴,进而提升诗歌诵读能力。在革命文化主旋律的熏染下,使青少年学生自然穿越历史的隧道,在激情岁月的洗礼中受到精神的教化,获得审美的体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领悟实现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精神内涵。
三、践行: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立足于新时代,要以消解现实困境为基本导向,从统编版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现状所反映的问题出发,把握此类文本教学原则,践行以下实施建议。
(一)激趣——聚焦言语活动的再生动力
基于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时代、情感和人物的认知距离,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过程的“破局”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此类选文的认知距离。革命文化题材内容可以尝试分为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几个部分,其中与学生生活场景、经历体验、情感感悟距离较大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倦怠,提不起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的初步举措——“新课导入”的效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征,守牢语言文字本位,从文本解读出发呼唤深度导入,以语言文字的“形”激发文化内涵的“神”。如写法型导入,从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诗教学来看,第一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诗歌学习的历程,结合“活动探究”“名著阅读”等已掌握的现代诗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革命文化题材的新诗学习。再如《回延安》的教学,通过名家诵读视频导入,激发学生通过体验朗诵艺术形式来学习诗歌的兴趣,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力量、精神的传承,实现语言形式的再生动力。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的不断进阶,还可以选用迁移型、思辨型、策略性等激趣导入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激趣言语活动的教学目标。
(二)构建——设计教学形态的多级层次
厘清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多级教学形态,能够更好地结合编选理念和选文特征进行教学,并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单篇教学个性化。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教学单元的单篇革命文化题材选文,要根据其体裁、功能、写法、特点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流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是新闻体裁,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教学中,把握消息的结构特点,运用讨论和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把握了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结构的特征之后,逐步明确消息内容,并借助“不到”“即已”“突破”“占领”等关键词的品读深入体会人民解放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从身边的学校新闻事件入手,尝试进行消息写作,进一步感知消息这种文本的体裁特点。把握体裁特点,依托语言文字抓手,领悟革命英雄精神品质,形成文本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构建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形态的基础层次。
2.单元教学结构化。语文“单元教学”将传统单篇选文独立教学向单元选文整体教学迁移,基于单元多要素整合,彰显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以结构化的任务、活动、问题为牵引,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咀嚼文字、发展思维,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三个单元,从内容上分析几乎都可以归入革命文化题材。将以单元为单位集中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将结构化思维内蕴其中,从内容整合、任务设计、阅读策略、能力提升、情境创设、活动开展等方面考慮,形成“单元教学”的整体化设计。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单元,通过“意象分析法”学习鉴赏诗歌,以“朗诵文案”制作深入体验诗歌朗诵,最后通过“仿写借鉴”进行诗歌尝试创作,形成一系列、两层次、三步骤的单元结构教学形式,打造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形态的进阶层次。
3.专题教学多元化。专题教学是在语文学科教学特定研究领域,基于核心阅读材料构建的,需要通过探索和合作去解决个性化研究问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专题。在《艾青诗选》名著阅读教学专题中,设计了“读诗、评诗、写诗”环节,通过“读出作品的情味和感悟”“选编自己的诗集”“运用诗歌创作的方法创作诗歌”等个性化研究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了不同层次诗歌品读、鉴赏的策略,同时对《艾青诗选》中所蕴含的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质实现了渗透和教化,形成了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形态的高阶层次。
综上,可将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形态构建如下(图1)。
(三)评价——形成教学成果的全程观照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旨在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潜力和学业能力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主体与学生发展、关注评价过程等。基于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实施的表现性评价结合教学过程设置为起点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有益于教师对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的价值性、语文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提升及精神思想引领效度进行述评。如《红星照耀中国》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指导专题,在阅读活动伊始制定“‘红星知多少学情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形成名著阅读专题教学的起点评价。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整本书阅读伴读活动”进行师生共读形成阅读成果,并从情节、细节、人物、情感、语言维度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形成过程评价。最后,开展读书会、重走“长征路”、“长征人物”大家谈等交流展示活动,获得结果评价。对教学成果从“起始——过程——结束”全程进行关照,形成教学反馈,指导教学进程,反思教学设计和成果,进一步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实施教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用好革命文化题材选文,不断优化教学路径,在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渗透革命文化精神内核,提升师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b/2020/02/6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