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2023-04-16 18:54王冬艳
莫愁·智慧女性 2023年4期
关键词:个体主义个人主义国学

王冬艳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指的是什么?在一节“悦读中国(Read into China)”课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媛问学生《论语》开篇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有学生说,“习”是“温习”,“朋”是“朋友”。张媛笑着摇摇头。在她看来,“习”应该是“实践”,“朋”是“志同道合的人”,学习、实践,然后吸引来志同道合的人,这几句话的逻辑也就出来了。

张媛1996年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开设了大学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翻译、西方文明、“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中国哲学”等课程,编撰的教材《西方文明:思想、文化与人物》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重读国学经典

“悦读中国”是南京师范大学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包括中国酒文化、茶文化、中国文官制度、中国哲学等话题,由多位教师联合授课。张媛负责讲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在她看来,能借此重读一些国学经典也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

英語教师讲国学跟国学大师讲国学有什么不同?张媛说,前者与后者最大的不同是:足够“无知”。“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除了从课本里学到一点国学知识,对国学历经的两千年变化了解有限。我们既然已经错过了私塾,没读过四书五经,干脆就像白纸一样回到孔子那个时代,依靠文本和作为人的理性情感来重读经典,反而有从劣势变成优势的契机。幸运的是,我的听众在基础上跟我是一样的。”

张媛从儒家经典《论语》开始讲起,并挑选了理雅各、辜鸿铭、金安平三人的英语译文作为参照。这三位译者都是学通中外的大家,其中辜鸿铭的译文面向的是普通读者,而非学者,因而不需要有任何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就能读得懂。“每一讲,我都用译文来验证我们用情理推测的理解是否和他们达成共识。我发现,这种对照大部分是通的,而那些不通的部分,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时代变了。”

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张媛以网课形式授课。有一次,讲到孔子“陈蔡绝粮”,为了讨论这个问题,张媛提到了比干剖心的典故。因为一时想不起来妲己的名字,就用“狐狸精”代替。“然后,我就看到屏幕右边的对话框里,很多留学生都打出了妲己的名字。可见,选这门课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文化自信建立起来后,中国的年轻人也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国学,但是很多国学课讲得太精、太专、有距离感,大家觉得没意思又不太乐于去听。“我们真正打开《论语》时就会发现,孔子讲的就是每天的生活,从来没有离我们很远。”

理解词语的内涵

张媛讲完儒再讲道,到这一讲时遇到了很多用英文很难翻译的词,比如“道可道,非常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这里的“道”和“气”应该怎么翻译呢?留学生还提到了阴阳、风水、功夫,在英语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词去匹配。“这些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通过音译或者音译加注来解决了。”张媛说,这在翻译中是常用的方法,比如涅槃就是从梵语里音译过来的。另外,读者还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出它的意思。“我儿子在国外读书时,他一个同学的妈妈用英语问我懂不懂风水。我没听明白,她就解释说通过重新排列家具、装饰把家里的能量转变为对人有利的能量。这样一来,我就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了。可见,一个词在交流使用时总有办法解释得清楚。”

英语中的语义有些情况下也很难用中文翻译,比如Individualism,是个人主义的意思。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反对个人主义,把它等同于自私自利。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并没有自私自利的意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将其翻译成个体主义。“我有个学翻译的同学在读硕士时想写一篇文章,分析个人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区别,当时老师就问他想用英文写还是中文写,他说用英文写。老师又接着问他个人主义的英文是什么,个体主义的英文是什么?他一下子就愣住了。两个词的英文是一样的,因为时代背景导致大众在接受过程中产生了困难。”

在张媛看来,翻译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理解词语的内涵,说到底还是要回到情理上。“我们回到文本本身,读没有被朱熹、王阳明解释过的孔子,慢慢摸索。过去学儒学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时代,我们也一样,这也是我讲这门课的初衷。”

认识世界,认识中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放下身段向西方学习,无可置疑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很多成果。”张媛说,现在年轻人接受不了这样的态度,因为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和过去不一样了,在很多方面领先世界,年轻人的自我体验、自我定位也是不一样。“包括现在面向留学生的课程,也是十年前没有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国学经典,是我们用三十年的诚实劳动赢得的机会。”

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张媛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翻译只要中文好、英文好就可以。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我们一辈子都在实践这件事,尤其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英文不够好,对世界不够了解,因为没有生活在英语语境中;接着又发现中文不够好,对中国也不够了解,我读《论语》时就有很多用法不了解,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那我们就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学,最大程度地去吸收养分。”张媛说,文化寻根不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曾经多么辉煌,多么了不起。“我们所有的文化积累都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文化语境,一个人学得越多,就越能慢慢地去矫正许多谬误,用更客观、更成熟的眼光去传承、应用、更迭这些概念。”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猜你喜欢
个体主义个人主义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个体主义情境下中国传统友善观的特质及再造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亲属立法的人性基础
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宽及局限性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