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生, 陈雯雯, 时雨景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向西南周边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其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是由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个澜湄国家共同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有助于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同时有助于深化澜湄六国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促进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南南合作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贡献,共同维护和促进地区持续和平和发展繁荣。(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EB/OL].(2021-02-26)[2022-02-09]http://www.lmcchina.org/2021-02/26/content_41448184.htm.
在澜湄合作中,教育合作在社会和外交方面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不仅是沟通民心、增强政治互信的“软联通”工具,也是积累“硬联通”所需人才和技术、直接拉动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2)罗弦,阚阅.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17,(1).“推动澜湄国家教育合作”更被写入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然而,教育合作是一个多学科复合型问题,涉及教育系统内外部多种因素,当下更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亟需厘清问题,抓住机遇,从而打破瓶颈,形成澜湄合作新动力。立足于剖析澜湄教育合作的内生动力并集聚多年来的成效与经验,研究基于教育内外部影响因素审视合作的行动困境并展开深刻反思,力求为深化澜湄教育国际合作提供助力。
澜湄合作是次区域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合作机制,在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澜湄六国的人文交流亦更加密切,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增进,“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得以孕育。(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开启澜湄合作新的“金色5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外长会在重庆举行[EB/OL].(2020-06-09)[2022-02-20].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106/t20210609_9137503.shtml.然而,当前澜湄区域的教育合作行动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区域教育发展也面临停滞不前的现实瓶颈。针对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的行动困境,相关学者全面审视本区域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对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的不足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剖析。
1. 地缘政治的风险
澜湄流域在地域类型上属于地缘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然而正因其具有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流域内政治环境面临各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风险(4)张党琼.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柬埔寨及在澜湄合作中的作用[J].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3).,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澜湄国家展开教育合作的主要外部压力。云南师范大学李灿松教授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我国对外投资增速加快的同时需要进行地缘政治风险的评估。他指出,澜湄地区目前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局部地区成为冲突焦点,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剧,并且出现恶性交互的情况。而且多层次多主体的政治问题日益加剧,区域性社会问题叠加,难民问题等矛盾凸显。于此,李灿松教授采用聚类法、空间演变分析、国家双边量化评估法、层次分析法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模型,得出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风险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递减趋势,在时间上虽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且趋于稳定,但仍然存在突变性与高度的不确定性。为此,李灿松教授进一步指出有效控制湄公河国家地缘政治风险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应当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2. 激烈的竞争态势
澜湄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强大的发展潜力,除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欲将湄公河次区域纳入其势力范围干预外,还需认识到在亚洲范围内域外大国的竞争,如印度的干涉。(5)戴永红,曾凯.澜湄合作机制的现状评析:成效、问题与对策[J].国际论坛,2017,(4).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印度把中国视为其在东南亚推行“东向行动政策”的有力竞争对手以求拓展亚太战略空间,面临此局势,中国应理性对待并衡量双方影响力,以合作化解冲突。(6)娄亚萍,庾润清.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发展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关系研究,2016,(4).云南师范大学熊理然教授以结构性权力理论为分析框架进行了中国与印度两国在澜湄区域影响力的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印之间经济总量的显著差距并未直接引致中印在澜湄区域结构性权力的巨大差距;(2)经济和生产结构贡献率明显大于其他三项结构;金融结构、文化和技术辐射结构、安全结构贡献率依次递减;(3)生产结构上,中印在出口澜湄区域的商品竞争较少,但缺乏有效合作,后续合作潜力大;(4)安全结构上,中印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印两国战略在澜湄区域的交汇客观上形成了两国在澜湄地区的战略竞争态势;(5)金融结构上,中国与湄公河国家金融合作程度高于印度;(6)技术和文化交流结构上,中印两国具有互补性的影响力优势,而且中国对湄公河国家技术和文化交流整体影响力大于印度。
3. 新冠疫情的影响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国际事务与活动遭受了不计其数的冲击,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员跨境流动。全球“后疫情时代”下,各项跨区域的教育合作活动势必要对各国疫情新形势做出适应与改变。云南师范大学杨健教授指出,尽管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湄公河国家受变异病株的冲击,疫情反复不定,因而澜湄教育合作也将面临新挑战。如人员互派合作面临出入管理政策不一、隔离时间漫长、隔离经费昂贵等问题;教育合作形式呈现单一化,主要局限于本科层次及语言类专业的设置上;教育合作领域较为单一,多囿于卫生医疗、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传媒等类别;教育合作成效表现出扁平化特征,停留在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与部分科研合作上。杨健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寻求教育合作国际化转型,应当由疫情前的人员互派交流为主转向注重实质性合作、以办学资源为基础转向双方办学理念的深度交汇、由学校主体转向双方人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院系与师生为主体的自觉选择。
澜湄国家的教育合作除受到上述严峻的外部压力之外,其内部存在的限制性因素更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遏制澜湄教育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根源始终来自教育质量的不足,导致行动低效的产生,因而需要审视教育合作的实现机制、运行过程、动力反馈等要素及发展条件。
1. 合作机制不畅
尽管经过数年发展,澜湄合作机制得到不断改善与疏通,但在教育合作进程中,仍然存在各国对话沟通机制、行动对接机制不畅等问题。在合作的顶层设计方面,尚且缺乏高级的教育对话机制,主要原因是澜湄各国缺少直接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未能深刻消除他国对中国的误解和部分偏见。反映在教育合作过程中,这常表现为留学生人才培养项目的磋商摩擦,如我国以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为目标之一,为此在课程中设置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本是合理的课程安排,但由于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未能充分考虑到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导致部分国家对我国留学生的这些教育要求则抱有一定的顾虑之心。在合作的中介环节,更是缺乏与各国现实教育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常表现在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局限性,如在人才培养中,多数高校为节省培养成本更为偏重语言类专业人才的招生。诚然,国家中文教育是我国与湄公河国家展开合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把握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要求时,必然需要密切结合对方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制定教育合作的战略规划,展开多方位、深层次的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以实现合作共赢。
2. 合作水平不高
澜湄区域的教育合作随着人文交流的密切开展而逐渐增加,但在总体上,合作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教育过程中和合作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问题,因而亟需梳理现状、厘清原因并加以应对。云南大学李伟教授通过分析澜湄区域内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情态,发现湄公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管理体系不完善,如机构交叉、多头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办学设施资源匮乏;高校规模不大,毛入学率低,百万人口高等教育比率低;高校专业设置失衡,毕业生供需脱节明显;高等教育水平低,科研能力薄弱。因此,在这种有限的发展条件下,澜湄国家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存在经费以中方投入为主,规模不大,合作专业失衡,服务区域发展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总体来看,教育国际合作水平较低,且以短期项目为主,学历教育偏少,科研国际合作项目更少,究其根本是合作的目标设定、项目选择、合作路径的不明确,教育发展政策取向不清晰、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科研平台缺乏、项目经费短缺等问题所致。
3. 后发动力不足
澜湄各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制约了国际合作的纵深发展,因而致使合作的后发动力不足,如我国与老挝、柬埔寨多以教育援助的形式进行交流,形式呈现单一化。云南师范大学何跃教授指出,目前澜湄国家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的一大挑战正是湄公河国家发展的局限性。他表示,澜湄国家间的体量不同,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巨大,硬国力和软国力差异都大,高等教育合作内容更偏向于教育援助,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成为合作障碍。其次,湄公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澜湄国家间高等教育合作的“跷跷板效应”。除泰国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水平较高外,其余湄公河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低,教育资源有限。再则,湄公河国家受民粹主义的影响,部分民众容易在合作进程中产生不满或怀疑心理,这极大抑制了澜湄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后发动力,这都是阻碍澜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不利因素。
澜湄国家因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命运相连成为一个地缘共同体,自古以来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贸往来是古代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交往与合作的主线,密切的官方朝贡和民间贸易带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澜湄区域的传播,也不断推动了政府间的友好交往。近代以来,华人移民成了澜湄双边关系最重要的载体,(7)吴小安.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长时段的历史考察[J].东南亚纵横,2020,(4).日益巩固了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交通建设、对外贸易、公共卫生、禁毒等方面与湄公河国家进行了良好合作,然而,澜湄区域外的国家主导着澜湄流域内六个国家发起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在澜湄合作中充分发挥主导或引领作用。于是,2016年,澜湄区域合作机制的提出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社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发展平台,拓宽合作广度,也为次区域的一体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澜湄六国展开教育合作一直具备深厚基础与天然优势,自2016年正式开展澜湄合作以来,它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为基础,建立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位一体的总体合作框架,(8)卢光盛,别梦婕.澜湄合作机制:一个“高阶的”次区域主义[J].亚太经济,2017,(2).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次区域合作机制,由此,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展开教育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梳理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合作契机,双方应当顺势而为,及锋而试。
1. 深厚的文化奠基
澜湄区域具有“一江连六国”的区位特征,澜沧江—湄公河更是把各国人民情谊紧紧相连。在历史上,湄公河国家深受中华文明影响,拥有着大量相同的民族语言与节日习俗,颇具地缘文化的典型共性,这为当前深化澜湄教育合作积累了文缘条件。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教授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教育合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例如,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影响深远,尤其是越南、泰国等华人较多的国家;汉字和汉语广泛使用于东盟国家中;佛教作为共同的宗教信仰,是连接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纽带;相近的节日习俗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文化教育合作的重要契机。因此,我国与湄公河国家展开教育合作应当认识到澜湄的文化共性,并且应当积极开展中国—东盟文化教育合作,进而推动双方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与区域身份认同,以促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2. 先进的援助理念
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教育合作中,教育援助是主要交流形式之一。因此,援助方与受援方需要对教育援助达成共识,合理对接需求,以求最大程度上发挥援助效益,实现双方甚至多方互惠共赢的成效。西南大学徐辉教授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援助历史发展,汲取历史经验,提出了教育对外援助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坚持平等互信、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授人以渔”并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援助,同时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提高援助效益,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强内部管理,注重顶层设计。徐辉教授总结为,教育援助应始终坚持扎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遵循,坚持来自国家的战略需求,服务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1. 体系化的教育合作
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教育合作已经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个层次,展开教育互助协作的成效日益彰显。为此,以当前的教育成果总结提炼合作经验与有效方略对推动下一步的澜湄教育合作发展十分有必要。云南师范大学杨舒涵副教授立足于云南本土,通过考察澜湄教育合作的深厚现实基础,指出当前支持澜湄教育合作的政策逐渐增多,澜湄合作已经涉及多个教育层面。在基础教育合作中,云南支持湄公河国家中小学在我国境内就学,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湄公河各国的学前教育决策者组织研修培训,另外,多个湄公河国家在小学阶段已开设了汉语课程;高等教育合作中,我方为湄公河五国六所高校教师开展了线上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合作中,中国外交部与云南省政府设立了面向外国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基地,举办了各类职业培训,高校间展开了合作办学。从以上成功的合作经验中发现,促成澜湄教育合作机制的要素应当包括以下五项:国家需求表达、明确政策导向、学校落实合作、双方整合资源、持续反馈成效。
2. 语言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教育交流中,汉语国际教育和华文教育作为主要合作领域始终备受重视,近年来,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昆明理工大学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宋旻英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老挝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目前,国际汉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及孔子学院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教学设备不断丰富,至今已取得了良好的质量成效。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应当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中老铁路”“泛亚铁路”、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等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推进老挝精通中文及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助力中国与老挝之间务实的教育合作。
澜湄国家以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的流域特征相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这是澜湄六国开展教育合作的深厚基础。而且,“共饮一江水”的情谊更蕴藏着巨大的合作发展潜力,澜湄合作经历了培育期、快速拓展期,迈入了全面发展新阶段。(9)徐一渌,饶从满.美国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R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22,(3).在教育领域,同样需要认识到内外形势的变化,善于从以往合作的实践成果中充分汲取经验和教训,努力提升捕捉和创造发展机遇的能力。
上述有关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挑战与发展机遇的剖析,对我们开展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改革困境与发展路径的研究具有深刻启发,结合中国与湄公河国家教育合作特征及中长期发展的需求,研究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战略应对。
澜湄六国广泛享有的认知与共同持有的理念是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因此,塑造澜湄各国对开展教育合作的共识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准合作目标的共同点,以实现同一教育愿景作为合作动力,才能推进教育情态不一的澜湄各国充分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从而自国家到民间构建全面且流畅的合作机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价值追求和核心理念,旨在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治理新理念。(10)高金萍.理想、理念、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J].当代世界,2021,(6).澜湄国家在人文教育交流中,需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谋求发展共生,秉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搭建多元平台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基于拉斯韦尔5W视角,围绕中国教育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提出应当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教育共同体,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把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作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基本方针,形成平等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局面。并且,提倡应利用大众传媒、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与出国留学等人际传播、依托海外国际学校与联合学位等境外办学项目、国际平台等打造多方位的传播渠道,以泰国作为东南亚区域的国际传播优先对象,推广普适性与特色化相结合的传播内容,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效果。
在当前构建“澜湄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人文教育合作是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领域合作无法替代的战略意义。教育领域的合作应旨在培养澜湄六国所需的人力资源,建立共同“智库”,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教育领域的合作是夯实人文交流的一大基石,教育具有开放性,知识具有公共性和可流动性,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能够通过扩大教育合作领域,增强合作深度来更全面地认识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以求凝聚和珍视交流共识,维护和发展互利共赢。(11)祁亚辉.教育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J].东南亚纵横,2015,(10).因而,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应该是围绕区域性国际人才培养,以打造澜湄区域教育共同体,推进本地区的教育国际化。这一战略定位需要在后续合作与发展予以贯彻,并作为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出发点。
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应当切实关照澜湄各国的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实现教育合作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展开区域教育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前进发展的新生长点,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从区域间教育资源的整合置换与优势互补的视角考虑教育合作的供给问题,也需要密切关注教育合作双方社会需求的时间期限、领域内容、规模大小等现实问题。于是,充分的人才供需分析应是开展教育国际合作的前提与保障。另外,教育是促进民间交流的重要基石,因而有效充分对接教育供需更是加强社会联系、推动民心相通的重要动力,能够从深层上挖掘并满足吸引澜湄六国推进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源动力。然而,当前澜湄区域的教育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将六国交流与合作需求与现有资源能力的统筹整合,多数合作项目仍然是源自或偏重于本国政府规划项目或教育部门签订的双边协议,而缺失最具全局性的交流顶层设计,因而易使合作流于表面,(12)任明哲.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人文交流:现状、基础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19,(3).方向步调不尽一致。
目前,澜湄区域教育合作的供需分析要点应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注重澜湄各国教育情态的发展变化,认识并把握其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评估以往合作国家的成效与反馈,进而更好考察其教育需求,把握供给类型。正如西南大学徐辉教授指出,从注重以单方面的援助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为主的授人以“鱼”,转变为教育援助以社会综合援助,加强对外人才开发,注重能力建设等“软件”为主的授人以“渔”,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以实现我国有效的“供”与他国真实的“需”合理对接。二是要结合澜湄国家的学科特色与产业特点,把握合作双方国家的教育效益,考虑对方国就业市场的饱和程度,培养切实对接当地社会产业所需的人才。云南大学李伟教授认为目前合作高校专业设置失衡,毕业生供需脱节明显,服务区域发展不明显等现状都反映了供需失衡的问题,这是导致合作质量不高的一大原因。因此,加强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必然需要进一步统筹安排教育资源,深化澜湄国家教育的供需分析,逐步拓宽民间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领域,如此方能遴选适合的合作模式。
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主要以培养语言类专业人才为主,未来发展应该不断拓宽已有领域,开拓更多适切对口各国需求的学科专业,如加强以水资源开发与合作为澜湄教育合作培养的特色专业。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卢光盛教授进一步指出,虽然澜湄区域在教育合作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澜湄六国的教育内容在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上仍需进一步提升,教育合作中人才培养层次偏低且针对性不足,认可度与重视程度不高,资源互通互享交流不足。未来澜湄教育合作需要继续深化的方向与具体措施有:第一,强化人才管理机制,为教育与人才交流合作提供有力平台和制度保障,加强智库间交流,注重招才引智的相关平台建设;第二,加强人才政策对接,探索建立特色教育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整合物质与政策资源,将各地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利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实施契合六国需求且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第三,借助其他合作平台,扩大澜湄区域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通过中国—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国家的其他成员国开展核心技术联合研发、人才交流及培养等活动。
落实澜湄区域教育合作的关键在于打造各类教育基地,以求全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依托各国的优势教育资源,加强跨区域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人才,搭建好教育事业的平台和渠道,积极开拓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1. 职业教育基地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基于职业教育特性,指出应打造澜湄职业教育合作的高端智库,深化澜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并提出应把职业教育合作放在优先位置,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做好职教政策的互通与职业资格的互认。基于澜湄区域是人文相聚、文缘相通、多元汇聚共生之地,马勇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云南在澜湄职教合作中的区位优势,深化澜湄区域职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云南民族大学耿毅教授立足于职业教育,指出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应把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文化传播中心的“四大中心”,实现在国际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创业孵化、学术研究方面的“六大功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澜湄职业教育基地,进而打造云南本土的澜湄区域人文交流品牌,服务澜湄合作及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2. 警务教育基地
西南政法大学吴喜教授从国际警务培训的角度,指出在国际大变局的环境背景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具有深刻意义。首先,要做到治警在严,中国外警培训管理成功要素是“以身示范”,以高素质要求选拔并管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第二,要做到谐警在情,中国外警培训和谐的构件要素是跨文化的理解。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多学科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涉外经验,充分认识外警学员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第三,育警在高,即中国外警培训高质量要素是拥有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学术要求,凸显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积极发挥外警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探求合作,中国涉外警务培训成功因素即警务联络与联合执法,积极利用好各项合作条件与基础。最后,应当及时总结经验和理论,围绕开展合作途径为主题向研究性管理提升,力求教学与实战紧密结合,加强对周边国家警务合作情况调研并鼓励开展学术研究。
3. 产教融合基地
陕西师范大学冯用军教授以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从时势、实践、模式、建议四方面审视并探讨了澜湄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冯用军教授认为澜湄合作机制是澜湄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的实施,响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号召,是打造澜湄高等教育共同体产教融合的新契机。在产教融合实践与模式上,以云南成立缅甸恩瓦中心为例,可采取“高校-企业”产教融合模式,汲取其相应经验并创新应用。具体做法可以从成立澜湄产教融合领导小组、构建澜湄智库网络、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打造目录清单、建设培训学院、设立推广基金等方面进行。研究表明,澜湄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产教融合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有助于实现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合作共同体。
澜湄区域建立健全双边与多边的教育互动机制是教育合作水平提升的应有之举。苏州大学钮菊生教授基于“一带一路”建设框架,提出要建设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应当做好全面的战略应对。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引领,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为出发点来谋划工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坚持文化先行,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凝聚对“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共识;二是要健全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沟通机制,重视对话沟通,积极稳步推进同东盟国家教育政策沟通进程,建立双边或多边教育高层会议机制,中国高校要积极同沿线相关国家高校组建大学联盟;三是要推动学历、学位认证的互认机制的建立,协商与研究制定双方或区域内通行学历学位认证标准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要提高中国—东盟合作办学质量,加强与国际质量认证组织的合作,划分中国—东盟合作办学的质量等级,建立“高示范、低退出”机制,强化重点区域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区域性教育合作。五是要发挥云南、广西的区位优势,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好云南、广西的地缘优势和两省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互动有助于双边或多边的信任,同样,信任有助于可持续的互动。澜湄区域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交流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彼此的信任,拥有稳定且成熟的信任关系不仅能够推动合作的深入,(13)包广将.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本体性安全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5,(1).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共同体的形成。云南师范大学刘六生教授从文化信任的视角切入,指出在澜湄区域内营造一种文化信任的氛围,旨在疏通教育合作机制,为澜湄区域共同体建设提供教育支持。刘六生强调,文化信任的基础是“澜湄意识”的形成,澜湄区域拥有共性的地缘文化有助于促使身份认同的形成,培育“澜湄意识”是推动澜湄合作深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不足导致了信任水平低下、信任类型单一、信任发展失衡的问题。因此,可在以下三个维度深化教育合作:一是在理性选择维度上,增强教育合作意愿,筑牢理性信任基础;二是在情感理解维度上,深化教育合作层次,构造情感信任空间;三是在文化认同维度上,扩大教育合作范围,建立多边文化信任。如此,才能实现信任水平的跃迁,建立澜湄区域成熟的文化信任,同时亦能促进教育合作的质量提升。
质量是区域教育合作的立身之本,是跨境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完善境外办学质量保障,对于确保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出得去、留得住、办得好”至为关键。(14)徐一渌,饶从满.美国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R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22,(3).云南大学张建新教授从教育合作的质量保障机制角度出发,认为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能够为澜湄教育支持搭建平台,促进澜湄区域的教育跨境合作。张建新教授认为应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搭乘“中国-东盟”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抓住高等教育“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红利,为澜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高地和平台的“六个一流”,达到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互评和共享机遇、共建资源、共商发展的“三互三共”。
当前,澜湄区域的教育合作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受国际关系影响较深,因而运行评估机制的任务之繁重,角色之重大愈加彰显。澜湄区域教育合作的运行评估机制是通过供需分析遴选出最优合作模式后的质量评估,通过这一指标体系的监测,能够给予反馈信息并对战略定位进行优化与调整。首先,教育合作双方国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不利于教育保障体系的双边认定。因国家间对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知程度不同或者信任水平不足,呈现出态度倾向的差异。因此,许多国家对高校的跨境办学行为缺乏统一有力的规范管理,导致信息失衡和信息互通受阻,从而影响了合作双方的质量保障行动联结。(15)方华明,曹梦婷.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困境与破解路径——QACHE项目的创新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21,(1).其次,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区域教育合作的规模随之扩大,由于参与主体、机构设立的质量参差不齐,且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质量保障政策体系,影响了双方质量互认机构的建立,造成运行评估机制的低效率运转。可见,建立运行评估机制需要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外部有力屏障,正如张建新教授所强调的教育质量保障正是开展澜湄教育合作的他山之石,需要搭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平台,落实并保障区域教育合作质量。但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加强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的能力建设,增强自建、自评的过程性内部质量保障理论体系,不断审视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专家、同行评审或元评估的规范性,确保运行评估的公信力,推动质量保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相连,和衷共济。为开启澜湄合作新的“金色5年”,教育作为澜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深化合作,打造全天候、多方位、宽口径、高层次的澜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进而共享人才培养经验,共商教育合作路径,共建人文沟通桥梁。云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倪慧芳指出,随着中老铁路的全线开通运营以及云南省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先行的重要性将在澜湄合作中日益凸显,云南师范大学能够充分发挥全省师范教育龙头作用,并抓住云南在教育对外交流中的明显优势,成为澜湄教育合作的领航者。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落实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要求,提振教育服务向澜湄区域的辐射,共建澜湄国际高等教育对话机制,贡献“澜湄智慧”,并以此推动澜湄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