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建构

2023-04-16 12:49张虎军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灌输理论课培育

张虎军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些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涉及知、情、意、信、行等多维教育目标。知识灌输和价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知识灌输是指从外部输入思想、理论、知识等,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就深入论述了灌输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没有说话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价值培育是指以诱导、启迪、熏陶等方式,将思想观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信仰,渐进式地改变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品质。显然,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把握知识灌输和价值培育的辩证关系,以协同理论弥合知识灌输、价值培育相割裂问题,建构多元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知识与价值兼顾、知与行相统一、感性与理性并重等特征,这就需要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等关系。协同理论是以如何处理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事物动态平衡和有序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思想理论,它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提供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是有着绝对有序与无序状态的独立系统,而是由多个协同组织以辩证统一逻辑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共同体,各个协同组织相互独立相互协同,充满差异与统一、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关系[2]。比如,系统中各子系统需要以相互协同的方式实现特定目标,以辩证思维分析解决复杂系统中各种矛盾和关系。协同理论为如何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与信仰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构建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内环境”“外环境”“生物圈”中的各个要素总是处于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联系状态,存在诸多相互关联的联系,且这种联系具有可认知性、规律性、条件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征,应当以协同理念把握矛盾综合协调的联系尺度,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转变。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协同问题的理论阐述,为“如何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处理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关系”“如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意义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有助于化解“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构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实现认知提升、情感培育和价值引领等多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相互协同是建构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客观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新形态,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式、多场景、多主体、多过程等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这就需要统筹各个育人主体,运用好各种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多元协同的思想政治育人新格局。显然,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相互协同,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渗透融合不够、不深、不厚的问题,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此外,知识灌输与价值引领相互协同,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互协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学与思想渗透相脱节问题。最后,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有助于发挥课堂、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主体的育人功能,搭建共建共享、多元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实现育人资源、育人格局、育人主体的同向同行。

(二)相互协同是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现实、脱离实践、毫无创新,容易变成老生常谈、老调重弹的道德说教,使大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与逆反心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无意义”的错误认知。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水漫灌”式的思想灌输,“假、大、空”的政治宣教,脱离经验世界的理论宣讲等,往往育人效果甚微,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思想和灵魂。然而,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在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知与行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解决教学中的“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提高思想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能够解决“照本宣科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知而不行”等问题。比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理论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亲切可感、常讲常新的教育素材,提供场景可感、具体阅读的教育场景,提供交互对话、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这些有助于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新鲜感,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喜欢、真肯定、真信服。

(三)相互协同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目标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包括学生与国家两个方面,涉及知情意信行等多个维度。从国家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增进改革发展共识,建构和谐稳定的社会制度。从个人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情感、意志、信仰和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提升。显然,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目标属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目标的协同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修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传统文化等,这些内容体现了政治信仰、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教育目标,许多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有助于推动不同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在宏大社会、生动现实、数字虚拟空间等层面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使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教育目标相互贯通、相得益彰。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协同缺失问题

由于传统分科教学理念、专业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缺失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协同不够、相互割裂等问题,产生了“重知识,轻价值”“重认知,轻践行”的不良倾向。

(一)教育理念落后带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割裂

在“唯分数”“唯成果”“就业导向”等理念影响下,高校教育理念产生了“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重知识技能,轻价值信仰”的不良倾向,这些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表象,轻本质”等教育观念影响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背离了立德树人、思想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初衷,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情况等作为教学指标,忽视了情感渗透、价值引领、信仰培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如,在传统专业教育理念影响下,一些教师采用“单向度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素养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独白”。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将知识灌输当作主要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对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哲学思想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践行,致使许多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3]。

(二)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失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常以专业课教学思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课程思政教学,忽视了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塑造、信仰培育、理想人格建构等功能。比如,有些教师常以权威者、布道者的身份自居,以话语独白、道德说教等方式开展教学,将自己变成了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宣传员。不可否认,这种丝丝入理的严谨分析、逻辑周密的理论论断,能够产生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但却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信仰。此外,有些教师以乏味的讲解、重复记忆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验性、情感性、可欣赏性等,将立体饱满、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变成干瘪瘪的技能课教学。有些教师认为,价值培育是可以通过逻辑证明、书面作答、技能考察、理论分析等量化形式呈现的教育活动,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心性修养、信仰认同等。显然,缺乏知识理论与情感价值的双向互动,无法在知识灌输中渗入丰满的生活情感,导致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失衡[4]。

(三)实践活动缺失带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不协调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理论教学更侧重知识灌输、认知建构等,承载着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思想传播、灵魂塑造等功能;实践教学更侧重情感培育、意志培养、人格塑造等,承载着习惯养成、行为约束、思想内化等。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德育与心育、知与行的统一,将政治理论、道德观念、法律常识等用于真切可感的生活场景。但是有些高校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将政治理论、伦理原则、道德要求等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信仰,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不协调。比如,在实践活动缺失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有些学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对政策形势、法律制度、党的历史、道德规范等“倒背如流”,但却存在道德冷漠、意志薄弱、信仰虚无、精神颓废、自私自利等问题。从总体上看,参观烈士陵园、参观红色博物馆、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实践活动缺失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这些带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相悖”“相争”等。

(四)教学评价功利化带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失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往往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道德修养、个性发展等教育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依据功利性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比如教育者多将学生的知识掌握、考试成绩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反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政治信念、精神信仰、行为习惯等,从而带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失衡。显然,教育评价功利化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育人目标等,架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此外,在功利化教育理念下,学业成绩、论文质量等成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指标,标准化的评估模式、数字化的评价结果等成为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这些进一步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短期化、功利化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倾向于立竿见影的知识灌输,忽视见效慢、难评价的价值观培育和人格塑造,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短期化、政绩化,失去了创造和追求真善美的土壤[5]。

四、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建构路径

从协同理论看,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能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脱节”“知多行少”等问题,实现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此,应树立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有效协同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推进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建构多元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协同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道德冷漠、意志薄弱、信仰虚无、知行不一等问题,就需要破除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肠梗阻”,促进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实现知、情、意、信、行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6]。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协同育人理念,摒弃“重知识灌输,轻价值培育”“重知,轻情意信行”等教育理念。首先,要辩证看待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关系。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并非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协同和促进的,只有在立德树人层面处理好道与术、本与末的关系,坚持灌输与启发并重、认知与信仰兼顾的原则,才能有效解决学生道德冷漠、信仰虚无、意志薄弱等问题。此外,要以协同理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比如,要树立协同思想指导课程教学,构建层次递进、精细分工、休戚与共的教学新理念。再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灌输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还要讲清讲透是什么、怎么看、为什么等问题,促使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同频共振。最后,要运用系统思维解决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目标、内容视为相互关联、彼此协同的整体。比如,要理清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之间轻重、缓急、先后的逻辑关系,在知识灌输中触动学生情感体验,在价值培育中增强学生认知记忆,为价值引领、培育、塑造与知识灌输之间建立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关系。

(二)以课程思政教学促进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公共课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也是隐性化、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情感渗透、价值引领、信仰培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显然,深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化解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割裂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构多元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所以,应当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推动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既要关注基础性与前提性的知识灌输,积极开展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党史知识等教学;又要重视情感性与信念性的价值培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领学生的情感、观念和信仰。首先,要在英语、数学、计算机、艺术等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推动专业知识灌输与价值信仰培育相互协同,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目标。此外,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困惑、精神需要等为出发,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诉求、审美偏好等,运用短视频、VR、图片等具象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教学、交互性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围绕青年学生喜欢听的道理、关注的社会话题、想学的政治理论等做文章,将理论知识与数字技术、专业知识、学术研究等结合起来,以此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在塑形与铸魂、知识与价值等方面的统一[7]。

(三)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品质、政治信仰和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不一、知信脱节的有效方式。所以,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考察爱国主义基地、研学旅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在立体丰满、真实可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意、信、行等,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认知。首先,要以实践活动开启大学生的价值塑造之门,让源于理论学习和经验传授的知识获得,在合乎逻辑与求真的实践场景中成为学生的价值归纳与情感体验;要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活动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塑造学生的价值信仰和行为习惯。此外,要发挥实践活动与知识灌输的协同育人功能,从文化融通、历史素养、时代担当、思想塑造四个维度,建构以情感交流、场域建构、情境体验、技能竞赛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可以以学校图书馆与学院书院为依托,举办红色文化早读、红色经典朗读比赛等活动,以经典阅读启迪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心灵,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再如,可以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举办诸如征文比赛、短视频比赛、文艺表演晚会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感悟鲜活历史[8]。

(四)建构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评价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评价机制具有“牛鼻子”“指挥棒”的方向引领,有助于教师了解知识灌输和价值培育效果,并对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目标等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要实现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的协同育人,就需要摒弃短期化、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念,建构过程性、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摒弃功利化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评价理念,降低浅层次、无意义的低阶知识测试在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将学生行为、素养、思想、情感、态度、信念等深度学习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弥补忽视价值培育评价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缺失。比如,可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确保整体教学过程目标与内容的协同,实现从“解题拿分”到“价值塑造”的教育评价转型。此外,应当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为重要原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建构,提高价值培育、人格塑造、信仰生成等在教育评价中的权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9]。

从协同理论视角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以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实现知、情、意、信、行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如果片面重视知识灌输、理论独白和考试评价等,就可能导致学生道德冷漠、信仰虚无、知而不行等,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知识,轻价值”“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信仰”等不良倾向,带来学生知行脱节、知多行少、情感冷漠、信仰空虚等问题。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互协同的基本原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模式,发挥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教学评价等在知识灌输与价值培育相协同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灌输理论课培育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