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军, 和光翰
(1.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 2.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 昆明 650034)
多民族互嵌社区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学者戈登1964年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提出了衡量族群关系的7个“变量”,分别是文化或行为、社会结构、婚姻、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公共事务。(1)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3~212.在此基础上,马戎等提出民族关系现状可从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情况、族群分层、族际通婚和民族意识等八个指标入手。(2)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0~65.郑双怡等从国家要求建立的民族关系监测系统出发,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五个方面建立一套多层次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测量民族关系和谐度指数。(3)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民族研究,2009,(1).阎耀军则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作为民族关系的核心结构,认为民族关系和谐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环境、心理、思想、宗教、国际环境十个“领域模块”中。(4)阎耀军.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分析模型——兼及测度民族关系和谐状况的指标体系设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评价民族关系的因素众多,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关系的融合。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是多元的,任何指标发生变化,将导致民族关系的失衡,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过程中,民族交融关系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当然,仅仅从指标衡量民族交融关系意义不大,这只能反应某个静态的民族交融关系状态,并不能综合透视指标因素影响民族交融的本质。考量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态势,应对民族关系内在逻辑机制进行分析。因此,运用动态社会均衡理论框架对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融洽相处的运行逻辑进行深入讨论,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
社会均衡论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一种观点,源于英国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均衡论认为社会本身是一个保持结构体内自动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任何社会系统总是趋向于一种和谐的、均衡的状态;社会系统内部具有一套维系、保持、调适和修复这种均衡状态的整合机制,一旦某部分出现失调,其他部分就会自动调节并纠正失调,使社会系统重新回复到均衡状态。(5)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6.社会均衡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无论是静态社会均衡还是动态社会均衡,影响社会关系的因素处于动态的变动中,但是整体结构总是要趋于相对的稳定,从而保障社会关系得以动态均衡发展。帕森斯在《社会体系》中指出,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这个体系具有四个维度的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节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6)Parsons,T.Social System[M].New York:Free Press,1951.
以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指标为基础,运用动态社会均衡理论从发展均衡、目标达成、主体整合、文化维系四个维度来分析多民族互嵌社区交融的内在逻辑。一是发展均衡,丙中洛各民族经济发展既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外部支持环境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均衡有机地调适各民族之间的内在关系。二是目标共识,正如詹姆斯·S·科尔曼认为:“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7)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17.丙中洛各民族以满足相关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公共利益”为导向,引领社区各种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建构和睦、协调、合作的民族关系。三是主体整合,共同地域协调系统内外部关系要素,价值观念整合形成合力。四是文化维系,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构了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共有的价值观。通过文化交流保障持续动态的社会均衡,保证民族关系系统的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行。
丙中洛村隶属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村落位于丙中洛坝子中心,是丙中洛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双拉村,北邻甲生村,距县城44公里。全村下辖丙中洛、日当、纳依朵、打拉、扎那桶、坎桶、斯尼当、王期和新村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怒江的江西有8个村民小组,江东有8个村民小组。2021年全村有590户1886人,其中男性1032人,女性854人。其中农业人口1866人,劳动力1553人。丙中洛村民族众多,其中怒族708人,占38%;傈僳族843人,占45%;藏族237人,占12%;独龙族40人,占2%;其他民族58人,占3%。(8)根据丙中洛村委会2021年统计报表和2021年丙中洛村委会年度工作总结整理。丙中洛是一个多民族互嵌的社区,其中丙中洛自然村以怒族为主,日当以傈僳族、藏族和怒族为主,纳依朵以傈僳族为主,打拉、扎那桶、坎桶、斯尼当、王期以怒族为主,新村是移民搬迁村落。从经济发展来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村民主要收入依次是打工、挖药材、种养殖业、旅游经营等。从社区治理来看,各民族基本达成了多元主体共治的良性治理格局。从各民族主体整合来看,共同地域建立关系网络,形成了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念。从多元民族文化的维系来看,在共有精神家园的统合下,对民族交融起到了稳定作用。
发展既是适应生存环境的动力,也是建构民族交融的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9)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2021-08-2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关系动态均衡本质上是发展资源配置的均衡、利益分配的均衡、价值共享的均衡的结果。经济均衡发展是解决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或冲突的根本。
从宏观的政策上来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等有关精神,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总结了“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的工作思路。从微观的具体措施来看,从2000年开始,政府在丙中洛村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大力打造打工经济,推动实施“阳光工程”,组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实施发展经济项目,丙中洛实施种植大棚蔬菜项目,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适度发展高效农业。抓好粮食生产,合理化布置、规模化种植和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的原则,努力抓好各项增产措施,加强良种的推广。2015年全村蔬菜大棚109个,种植天麻、三七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药材140亩。(10)被访谈人:余春,男,傈僳族,丙中洛镇副书记;时间:2015年8月18日;地点:丙中洛镇镇政府。丙中洛村的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是全镇项目中的组成部分,甚至丙中洛中心学校也有这个项目。项目建设的资金补助、技术培训和市场都是政府统一推动的。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各民族各自发展的路径,探索了共同利益的互助式发展模式。2019年贡山县推动丙中洛7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通过旅游精准扶贫助推全镇脱贫摘帽,其中纳依朵自然村是丙中洛的代表。以怒族为主的民族文化、历史资料及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通过凝练升华,有机结合自然景观突出旅游特色,提升景点吸引力。结合景点和古迹的保护开发,打造观景、民俗、艺术、农耕、休闲多元融合的特色旅游,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旅游业的发展,对外市场的开拓,村落经济外向型产业得到了发展,增加了村落经济共同体的外联向度。
从经济收入来看,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丙中洛主要的收入来源。丙中洛村在怒江州以外打工的共计326人,在州内打工的共计76人,参与打工的户数共313户。全村有一半以上农户参与到了打工的人口流动中,打工人数大约占村落人口总数的18.3%,(11)资料来源:丙中洛村委会统计资料。主要在广东、江苏和安徽等省份务工。“我常年在外打工,主要是帮一些老板打工,一般都是带领5~20人不等在外打工。一般的包吃包住,技术工每个月5000元左右,一般的小工每个月3000元左右,每年还是给村子里带回50万元左右。”(12)被访谈人:李建华,男,32岁,怒族,初中毕业;时间:2015年8月12日;地点:怒江第一湾农家园余清林家。外出务工不仅成了主导性生计方式,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我是在政府‘阳光工程’组织下到安徽外出打工。在与外面不同的人生活交流以后,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问题方式等都有一些变化。”(13)被访谈人:罗金芬,女,33岁,怒族,初中毕业,外嫁到安徽;时间:2015年8月10日;地点:打拉罗从新家。丙中洛依托地理优势、自然风光和多元、独特的民族文化,怒族、藏族、傈僳族、独龙族、汉族等各民族相互学习,展示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核心,不仅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乡村旅游上持续发力,而且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和谐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村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
丙中洛旅游业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补。最初旅游业的发展是接待陌生背包客或旅行者,提供简单的食宿,包括提供傈僳族苞谷稀饭、藏族酥油茶等。后来发展旅游业,村落发展条件改善,发展速度加快,“山好水好,样样好”。近年来加大了旅游业投入,以农家乐为龙头,增加农民收入,旅游收入越来越成为丙中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村落社区内部来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有效地把三产融合起来,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旅游产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丙中洛地区的均衡发展,而且也提供了各民族进一步交往的外部环境。同时,丙中洛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怒族文化保留比较完整,民族文化和旅游互利共存、相互促进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来人口的流入。在丙中洛从事旅游业的外来商家,从事酒店和餐饮的超过三分之二。这些外来流入人口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此外,丙中洛地区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有机融合,进而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
多民族互嵌社区维系和运行基础是互惠机制。互惠机制将村落社会中的各种纽带有机地衔接起来,并保持这些纽带在微型社区有效运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基于血缘、地缘和生计的互惠机制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区域和民族之间的边界。民族间互助既是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从民族居住格局来看,丙中洛社区的生计模式既是适应生存环境的选择,也是各民族经济互补均衡的一种模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既相互弥补,也为经济交往奠定了基础。在丙中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逐渐认识到只有互利互惠,避免矛盾与冲突,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听爷爷一辈人讲述,丙中洛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占据领导地位,一开始是怒族,因为怒族是世代居住在这里。后来是藏族,依托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族在丙中洛成了主导。再后来是傈僳族,傈僳族人口众多,以射箭技术等为手段。无论是哪个民族占据领导地位,都会打压其他民族,各种矛盾冲突不断,这些都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关系和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14)被访谈人:罗从新,男,85岁,怒族,文盲;时间:2015年8月10日;地点:打拉罗从新家里。
历史上,丙中洛作为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多民族多宗教汇集之地,经济交往和发展互补由来已久。传统上,丙中洛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光绪年间,兰雀治格死后,代理喇嘛执寺的徐姓执寺是德钦华翁坪斗古茨林土司的儿子,为了与其父一起搞长途贩运,修通了华坪翁到伊犁区陇治的人马驿道,把德钦的铁锅、铁三角、布匹及针线等日用品由人背马驮,源源不断地运到丙中洛、察瓦龙一带,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15)彭兆清,李道生.丙中落喇嘛寺简况[A].怒江文史资料选集(下卷)[C].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丙中洛与藏区之间土特产品交易等交往较为频繁,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比较强。经济密切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并逐渐消除了民族间的心理障碍。
丙中洛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经济往来,农业生产中的互助,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使各民族不可避免地有着经济交往。各种民族之间的婚姻缔结,组成多种民族的家庭格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理解,彼此认同。丙中洛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类型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出现某个民族发展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没有那种发展类型是属于某个民族“非此即彼”的唯一选择,因此出现了动态的均衡格局。
在长期的共同地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民族一致树立了“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无论是发展模式、发展类型,还是具体的产业发展,各民族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尤其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有梯度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格局。
在国家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各家各户积极发展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改变了过去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矛盾。各个民族形成了共同发展的思想,以发展旅游为主导,种植、养殖、打工都在旅游业中得到实惠。发展的矛盾解决了,其他的方面就更是没有问题了。(16)被访谈人:丁大妈,女,74岁,藏族,文盲;时间:2015年8月18日;地点:丁大妈客栈。
目标达成能够统合社会体系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目标达成包括利益关系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包括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与合作,还包括目标与手段的一致、价值与行动的统一等内容。(17)王春光.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变迁中的非均衡问题[C].社会,2005,(5).社会系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以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当然,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约束,例如生存环境的资源限制、制度规定的约束、他人行为的约束。当个体难以通过个人的行动增加自己利益的时候,整体社会体系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形成相对均衡的格局。而且,共同利益最大化激励着社会系统中的个体,引导个体通过优先次序协调各种资源,实现整个社会体系动态均衡的目标。
丙中洛多民族互嵌社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中的信仰文化核心内容亦包含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因子,这些生态保护的价值观逐步被大家所认同。
每年春节期间,初三至初五到普化寺念经,初八、初九的时候,在普化寺跳喇嘛舞。农历十五到普化寺去烧香、拜佛、转经。每年农历七月9、10、11三天都要过赶究节。为信徒祈福,祈祷庄稼丰收,外出平安,生意兴隆。在生产生活中都要看看经书,找喇嘛算算日子,尤其是神山圣水是必须保持尊重的。去年我带领一伙外地游客到梅里雪山,他(她)们在雪山上撒野,我奉劝不能这样,但是还不听,结果这伙人发生了车祸。尊重别人的文化也是尊重自己。小时候,村落四周玛尼堆很多,每块玛尼堆上的石块都是要尊重的。(18)被访谈人:古荣华,男,42岁,怒族,初中毕业,义巴西宫白塔藏传佛教负责人;时间:2015年8月22日;地点:义巴西宫白塔的集会点。
各个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同时,还保留了传统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是神山信仰。丙中洛有十大神山的信仰,还有怒族仙女节中的圣水崇拜,对怒江的江水信仰。这些不同类型的信仰实际上是对生存环境的自然崇拜的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体系下,各民族共同生活于同一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的崇拜也将不同的民族心理调适到统一的自然观念中。
和谐民族关系是历史上矛盾和冲突调适的结果。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相互斗争和冲突,最终受害者还是各民族。丙中洛在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的信众之间曾经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各民族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信仰之间冲突不断。历史上,丙中洛地区的各民族以刀耕火种、采集和狩猎为主的,信仰的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后来喇嘛教传入丙中洛,原始信仰的巫师带领大众抵制喇嘛教,与喇嘛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据说喇嘛使用法术,用芋头打退进攻的民众,当地人才臣服于喇嘛,认可普化寺,开始逐步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天主教之间也产生过激烈的竞争。1905年丙中洛各民族举行反洋教运动,驱逐传教士,烧毁教堂,发生了“白汉洛”教案。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在传教范围上也有过激烈的竞争,最后达成以怒江为界,分江而传的传教协议。怒江以西为基督教的传教区,怒江以东为天主教的传教区。经过不同宗教之间的竞争与妥协,丙中洛地区形成了多宗教并存的局面。
传统上,正是因为各民族文化缺乏沟通交流,加之宗教信仰争夺信徒,各民族之间产生一系列的误解和分歧,导致社区发展受到制约,关系不和谐,各民族都是输家。这些矛盾和冲突告诫人们要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引导,让大家意识到只有和谐的民族关系才是发展的基础,达成了目标共识,推动了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融洽。
村落内源性的公共空间“可以为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调整提供广阔的回旋余地,为乡村治理中的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提供空间和载体”(19)赵廷彦.重建社区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因此,“共同体”特指“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共同体不仅仅是指一群人,它是一个整体”。(20)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A].刘军宁.自由与社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5.以“善治”为导向,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多民族互嵌社区各民族在民族关系上达成了共识,建构了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实现村落社区的“善治”和公共社区治理为目标导向,强调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在社会治理中培育社区村民的自治能力,激发各民族积极参与社区的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社区治理格局。丙中洛通过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突出治安问题常态综合治理。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落户、住房、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均等化服务,鼓励开展群众性互动式交流活动,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地方政治和文化精英成了民族国家贯彻“文明工程的共谋者”(21)Harrell Stevan.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6:35.。国家力量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农村发展的政策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的社会,国家权力与民族地区的村落社区日常生活有机衔接起来,国家权力建构一种治理秩序,社区权力有效地补充这种治理格局。在“善治”的目标导向下,不同治理主体明确各自的任务和作用,国家权力要有“还权和赋权”的思想,将一部分治理的权力让渡给社区。同时,社区治理中不同的组织或精英也要坚守自己的义务,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民族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地融入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中,各民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公共集体事务治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动了各民族社区事务的公共性。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动。以政府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边境乡扶贫项目、贫困村扶贫项目、整村推进和较少民族扶贫项目为载体,同时打造“人神共居·丙中洛”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建设万亩林果基础,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发展问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政府项目工程有村间道路建设、洗菜台建设、猪圈建设和安居工程,每个村民小组基本上都有这些项目,在这些建设项目中各族人民积极投工投劳。丙中洛各个民族在政府公共事务的推动下,通过集体参与公共基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项目的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起到了社会团结的作用。集体意识内核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起到了精神层面的基础作用,成了社区或集体公共活动资源动员的动力源。公共事务建设培养起来的集体意识,拓展到村落社区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正如结构功能主义指出:“社会是一种由各个互相依赖的部分构成的单位。”(22)马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3.丙中洛和谐民族关系就是一个由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互相作用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理论生成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助推丙中洛多民族互嵌社区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认识民族社会的结构性、基础性因素,有效地避免外源性动力与地方民族社会的脱节,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丙中洛多民族互嵌社区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民族文化、道德价值等基础上推动了民族融合。这种“上下一致”,互相响应,齐心协力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协同的局面。
共同地域从区域层面整合了民族交融的物质系统。“共同地域”不仅仅是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也是地方性的重要特征。正如滕尼斯将社区界定为基于情感、习惯、地缘、血缘等因素由“本质意志”形成的团体,社会则是人类基于理性算计由“选择意志”形成的各种利益团体。(23)Ferdinand Tönnies,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2.滕尼斯所界定的社区不仅包含了共同体的内涵,而且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因此,共同地域成为建构关系网络的前提和基础。
多民族互嵌社区各民族在共同地域内的生产生活,为民族融合提供了物质层面的前提。在交通日益发展,信息日趋发达的条件下,共同地域的作用日渐微弱。虽然在区域整合中物质关系作用减弱,但正是由于经济交往的频繁和文化交流的强化,精神层面上的关系得以相互认同,其他公共属性得到强化,例如亲属关系的链接、情感的认同等。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社区环境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动民族地区多元主体民族之间友好共存,互动模式上呈现出较高的互补共融性,体现在历史渊源、经济交往、发展程度、文化交融、通婚等多个方面。
一个社区的良性发展一般是两个方面协同发展的结果。一是外部资源的输入,二是内部资源的激发。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协同发力,促进社区的综合发展。传统上,丙中洛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外部资源输入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一方面,从来不缺外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另一方面,也具备内外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目前,以乡村旅游业为发展导向的引领,充分利用丙中洛绚丽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文化,结合全域旅游的推进,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共同经济发展的目标,推动多民族互嵌社区深度交往。旅游业实现了三产融合,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成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为第三产业服务的经济发展格局。“人神共居”的旅游业品牌建构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并置于多民族互嵌社区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了一种旅游资源。这样有效地消除了外来资源输入对当地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社区自身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外来的资源输入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的实施。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国土、水务、发改、民宗等各职能部门的项目都有,全村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和通网络,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项目有核桃、草果、重楼、天麻等中药材。这些农特产品可以直接出售给游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24)被访谈人:习忠全,男,44岁,怒族,丙中洛村副书记;时间:2015年8月10日;地点:丙中洛村余茂华家里。
发展共同利益关系是共同地域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为多民族交往交流提供了物理和人文的空间基础,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则为此提供了稳定的多元社会形态,(25)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进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层次内涵。(26)戴宁宁.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民族心理基础及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丙中洛多民族互嵌地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卡尔·波兰尼指出“市场经济是附属在社会体系之中的”(27)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0.,把民族关系视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的结构性问题,认识到社会结构对制约、协调和整合民族关系的限定性意义,这对建构民族关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丙中洛多民族互嵌社区坚决贯彻国家制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国家制定实施各种民族政策,“从上而下,从外而内”规范民族关系社会结构整性。当然,多民族国家建设必须有与其目标相匹配的社会结构作为支撑,只重视民族政策本身而忽视政策运行的社会结构,将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28)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协调影响发展因子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构动态社会均衡的和谐民族关系机制,对于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公共利益的引导下,民族关系的各种指标要素进行“动态整合”,实现和谐民族关系的高效推进。利益均衡是民族关系持续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均衡”则有助于各个民族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在改革开放以后,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依赖国家秩序,这不仅是民族优惠政策在丙中洛的长期结果,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保持常态化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强化了对各级政府的认可。丙中洛独特的文化结构、历史经历和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了民族优惠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没有形成剧烈的民族运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结构和文化交融也随之渐渐变化,没有发生剧烈的变迁。
帕森斯总体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是基于社会成员认同共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规范体系制定了作为成员的行为导向、依据和标准,可以约束行动者行为的边界,通过规范众人认同的准则,或通过价值内化实现的行动者人格结构的塑造,产生一定的效力,并进一步形成社会性的共识。(29)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3).由此看来,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建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一个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社区,创造高度的族群认同和社会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至关重要。在多民族文化环境中生存的各族人民,除了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外,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和受影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自然而然的。丙中洛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具有传统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并以这种规范和道德来约束自己。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好客,待人诚实,为人耿直、忠厚、坦率。共同价值观念有效协调着各民族之间平和的心态,以此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奠定前提条件。各种宗教活动或宗教节日不仅仅是信仰者的聚会,不是信众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员也可以参加,只要尊重该宗教的教义教规,这也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和交流感情的好机会。例如每年腊月二十九,普化寺的藏传佛教举行喇嘛舞会,通过独特的宗教公共仪式,信众表达了避秽驱邪、迎祥纳福、消灾灭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安居乐业。调查期间,笔者参与的老年协会的集体活动,村中不同民族包括怒族、藏族、傈僳族和汉族等,不同信仰包括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大家都积极参与,并不以民族或宗教相异为区分。
文化共生是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成为动态社会均衡的和谐民族关系润滑剂。多元民族文化共生是多民族混融杂居现象的内在逻辑机理,各民族文化同时并存于复杂的系统之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融合的前提。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个体与社会互构中实现了文化的交融,逐渐形成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包容格局,从而产生了区域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平等能够统合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更好地认知认同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共有精神家园核心。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渐增多,族际通婚、语言使用及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不断碰撞、协调、交融。
丙中洛多民族聚居,多民族共同组建家庭,多元信仰共存,无论是村落还是家庭,均存在不同的多元信仰,各自信奉自己的神或者不信神,互不干涉。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家庭组建的过程中,不以宗教信仰为选择的倾向,大家允许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组合方式,社会舆论也比较宽松。个体的民族身份是由其父母的民族身份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社会性发展正是从这里出发,通过探索民族身份、民族文化,感受主体民族的态度,进而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及意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民族的选择与认同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的内容。随着多元民族文化的自由选择,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从单一民族认同嬗变为多元认同。“只要大家在一起生活,就必从这种种共同生活之中产生与发展出来某些共同特点,如举止动作、传统习俗、语言文字等。这种种共同特点,实在是一种有势力的共同生活的标记与结果。”(30)麦基文.社会学原理[M].张世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23.仙女节是丙中洛怒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怒族语称这个活动为“乃仍”,意为采集仙女恩赐的初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丙中洛、捧当一带的怒族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在“纳木萨”的带领下前往“仙女洞”祭拜。传统上参加仙女节的民族还有藏族、傈僳族。在仙女节期间,人们举行的活动有纺织怒毯表演、射弩比赛、长跑比赛、篮球比赛、喇嘛舞表演、掰手腕比赛等,晚上还有篝火晚会。传统节日早已超越其固有的民族与地域边界,成为更广泛意义上供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31)黄龙光.当代“泛节日化”社会语境下传统节日的保护[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4).仙女节中参与的民众和民族更加多元,仙女节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通过共享各民族文化,参与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因素,并作出积极回应,决定自己文化发展的导向。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并以此规范社会秩序。因此,文化交流跨越了单一的民族认同,进阶为地域认同,直至国家认同。
丙中洛的多元民族文化培育了一批文化精英。文化精英在社区发展中形成一个有力的群体,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当地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国家权力和政策尽管主要依靠村落基层组织和村干部进行宣传和执行,同时,也需要依靠文化精英的合作,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传达和执行国家的政策方针。事实上,文化精英们也向村民灌输守法观念,帮助传达文件,帮助社区发展经济,治理社区社会。
我过去就一直热爱怒族文化,也非常关注其他民族的文化。在2004年我退下来以后,尽力收集整理各民族文化,挖掘特色民居建设、节日文化、饮食习俗、民族歌舞等等。更主要的是在担任会长这个身份,引导大家关心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示范村建设得更好,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32)被访谈人:刘建连,男,67岁,怒族,初中毕业,丙中洛镇人大退休,甲生村老年协会会长;时间:2015年8月20日;地点:丙中洛村老年协会。
老年协会是传统社区精英发挥余热的组织,社区精英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老年协会活动以日常生活为主,文化的交流、交融往往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交流方式越是日常生活化,就越接地气,更容易获得亲切感,引起各民族的共鸣。文化精英积极组织老年协会各种活动,在这些公共性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各民族的交流和交融。
我们老年协会积极参与村落的各种活动,不仅参与本民族的节日,还组织参加其他民族各种节日,也组织参加五一、五四、三八、七一、国庆节等国家的节日。活动类型也是多种多样,跳舞、打篮球、滚球比赛、拔河比赛、打牌比赛。搞文艺汇演的时候,请县里其他老年协会来参加,我们也曾经应邀参加跳舞交流。不同的民族在节目表演中,如果是跳藏族舞,我们就穿着藏族服装;如果是傈僳族舞,就穿傈僳族服装。(33)被访谈人:余茂华,男,61岁,傈僳族,丙中洛村老年协会会长、丙中洛镇卫生院院长退休;时间:2015年8月20日;地点:丙中洛村余茂华家里。
文化本质上是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特定表征,地理区位、历史发展、经济类型、文化交流和多元信仰共存构成了特定共生的文化复合体。这种文化复合性既是建构共同体的动力,也是形成共同体的基础。多民族互嵌的丙中洛文化复合性比较明显,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相互尊重和汲取精华,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不同文明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0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体验共同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社会网络。文化认同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起到了精神层面的基础作用,成了集体公共活动资源动员的动力源。文化的包容以文化平等为前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平等交流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族际交往互动中,平等的民族文化交流,超越了民族文化本体,并与异文化相调适,逐步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文化认同,进而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
丙中洛是多种宗教并存而又和谐相处的地方,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民间信仰等。信教村民各自参加自己的教事活动,教与教之间相互没有矛盾和冲突,村民对与自己信仰不一的村民并不互相排斥。有的家庭成员各自信仰自己的宗教,出现一个家庭信奉多种宗教的情况。这种既保持差异性又能互相尊重,实现共同发展的社会机制,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结果。丙中洛多元文化长期并存、和谐交融。多民族杂居,相互通婚,形成了错综复杂但相对和谐社会系统。一个家庭几种民族,以家庭为单位的融合推动社区内多元文化并存,相互包容。各种宗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思想。丙中洛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文化、多元宗教及民间信仰体现出涵化与包容的特点与趋势。宗教的共通性精神是一切宗教共通的具有正向价值的本质所在,这一本质展开的规律体现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35)曹兴.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68.文化的产生自有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境,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产生就开始存在的。文化变迁的本质也决定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与互动,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相互包容与理解。偏居一隅的丙中洛民族文化从各自核心地带传播到丙中洛之后也都成为各自文化系统之中的边缘文化,这也促成了各种不同的宗教文化能够在丙中洛和谐共处交融互动的重要因素。(36)李佩燊,周智生.滇藏缅印交界区宗教文化互动的耦合机理——基于贡山县丙中洛地区的探讨[J].世界宗教文化,2020,(6).
文化的产生自有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境,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产生就开始存在的。在丙中洛的生产生活中,多元文化的互动基于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交融。丙中洛社区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是出现多族群共生共存状态的推动力量之一,本来人类历史形成的种族、部族、族群以及民族、国家,总是在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演化和发展,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37)马维·哈里斯.人·文化·生境[M].许苏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0.。在这一民族交融的历程中,共有精神家园是一种目标导向。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动态社会均衡和谐民族关系的软实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共同价值观念,形成了“共有精神家园”。反过来,在“共有精神家园”的引领下,各民族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情感认同有效统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从利益分享走向文化认同进而迈向规则协同。社会发展有赖于价值罗盘导航,“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多元文化的公共价值观念。根植于多元文化交流的“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民族共建共有价值取向和和谐共处的观念,从而将价值观、社会规范和建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共有精神家园的公共性,不仅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保障各个民族共同体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多民族互嵌社区的互动合作、包容互鉴、和合相待,达成“共有精神家园”的普遍共识,不仅为民族交融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且也提供了价值共识的基础。这是因为“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推动信息流通、文化整合,从而建立更加良好的民族关系。“共有精神家园”将各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有机统合起来,进而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核心文化观,实现了多元性和一致性的有机结合。这样,多民族互嵌社区各民族在保护和传承各自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加开放地接纳流动性,更加宽广地包容文化多样性。
总之,动态社会均衡基于各民族的居住环境、发展历史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满足各民族不同利益诉求的基础,探索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内在机理,进而理解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状态。丙中洛社区各民族经济发展适应性奠定了民族和谐交融的物质基础;目标共识引领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多元主体整合有效地建构了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融合的系统性;文化交流交融维系了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稳定性。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是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社会均衡系统,其功能是有效地协调社区内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配置,进而探索民族融合背后的内在逻辑机理。和谐民族关系价值取向的基础、条件和影响因素众多。通过动态社会均衡机制,建构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各个民族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高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公正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以及包容性的文化转换机制,通过制度性整合影响民族关系的各个因素,达到均衡、有序与和谐。各民族在动态社会均衡发展中有效协调着各种影响民族融合的因素,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共同性的建构机制。这些共同性的机制运行有效地建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民族和谐民族交融的格局。一方面,动态社会均衡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流动的社会运行机制,强化了不同相关利益主体的社会联结。在未来民族融合的理论研究中,应用动态社会均衡的理论框架,深刻分析把握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规律,既可以为促进学术界展开深入研究民族融合提供新思路,又能够为其他地区推进和谐民族关系构建提供借鉴参考。探索多民族互嵌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掌握影响民族融合各因素的互动模型,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