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龙,王芳芳,苏珊,王欣然
(1.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赤峰 024005; 2.赤峰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内蒙古赤峰 024005)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辽冀三省区交界处,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之间,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沐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国土面积9万km2。
赤峰市共有4个流域,8个水系。4个流域分别为西辽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8个水系分别是老哈河水系、西拉沐沦河水系、新开河水系、叫来河水系、达里诺尔水系、锡林郭勒水系、大凌河水系、滦河水系。据资料记载自1991年至2015年25年中只有6个丰水年。连续的降水偏少致使许多河流干涸、断流,严重威胁着鱼类生存。
根据2020年出版的《赤峰鱼类志》记载,赤峰地区共有鱼类40种,均属于硬骨鱼纲,隶属6个目,12个科,34个属。其中种类组成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计19种,占总数的47.5%;其次为鳅科(Cobitidae)鱼类,计8种,占总数的20.0%;其余各科种类较少,鲑科(Salmonidae)2种、塘鳢科(Eleotridae)2种、鰕虎鱼科(Gobiidae)2种,分别占总数的5.0%,其他各科均只有1种。这40种鱼均为纯淡水鱼类,除人为移入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池沼公鱼(HypomesustranspacificucnipponesisMcallister))、大银鱼(ProtosalanxhyalocraniusS)、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外,其余28种为当地土著鱼类。其中,乌力吉沐仁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的土著种类较多,其余河流种类较少。有些土著鱼类分布区域较窄,数量较少,如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glenii)、马口鱼(Opsariichthysbidens)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土著鱼类中许多种类属于小型鱼类,尽管个别种类经济价值不高,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维护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系统,必须加以保护。只有充分保护好土著鱼类,才能对其开发利用,发挥土著鱼类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禁渔期、禁渔区”规定是对土著鱼类繁殖的有效保护。市县两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禁渔期”“禁渔区”规定执行力度。严格禁止违规网具的使用。加强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重点渔业水域要严格控制民间放生问题。一些水库由于是旅游点,放生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群众在不了解鱼类生物学习性的情况下,将个别凶猛鱼类引入到养殖水域,给土著鱼类带来威胁,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和促进渔业增效的有效手段。赤峰地区虽然河流较多,但径流量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在干旱缺雨的情况下,很多河流还出现了断流的现象。致使土著鱼类品种减少,种群数量萎缩。加大增殖放流的投入是保护、恢复土著鱼类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
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管理机构要深入渔区、景区、社区和学校,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涉渔法律法规,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土著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是维护水域生态环境的不可或缺的成员。
赤峰地区的河流由于径流量小,许多河流中只生存些小型鱼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认识的偏差,许多养殖水面对乌鳢(Channaargus)、鲶(Silurusspp)等凶猛鱼类进行过度捕捞,致使一些水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一方面肉食性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棒花鱼(Abbottinarivularis)等小型低价值鱼类种群数量偏多。近十几年来在渔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渔业从业人员对水域生态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对凶猛鱼类有所保护,减少对其过度捕捞,并有计划地投放乌鳢、鲶、瓦氏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及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等鱼种,使一些土著品种数量得到一定的恢复。近年来拉氏鱥(Rhynchocyprislagowskii)市场价值很高,颇受消费者喜爱。喀喇沁旗开发小型池塘30亩进行拉氏鱥养殖试验成功。
经过渔业主管部门和渔业技术人员多年的努力宣传、指导,广大市民,尤其是渔业从业人员对土著鱼类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品种,如乌鳢、鲶、黄颡鱼、瓦氏雅罗鱼、红鳍鲌(Chanodichthyserythropterus)、拉氏鱥、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深受市场欢迎,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葛氏鲈塘鳢在一些地区受到消费者青睐,经济价值已显现;鳑鲏(Rhodeinae)以其体型小而形态美在一些地区作为观赏鱼被开发;麦穗鱼、棒花鱼、黄(Hypseleotrisswinhonis)等可作为饵料鱼开发利用。
加大野外种群的增殖放流,是对土著鱼的种群保护和开发的有效途径。根据赤峰当地渔业实际情况,以渔业资源调查为技术依据,针对不同渔业水域具体状况,大力引进适宜放流的鱼类品种,开展人工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控和大水面增殖等技术的试验研究,积极建设繁育保护基地,扩大苗种生产,为增殖放流活动提供大规格鱼种,进一步推动土著鱼产业化发展,实现渔业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同时加强增殖放流技术培训,培养相关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带动群众正确实施增殖放流。此外强化信息服务,加强对增殖放流鱼类品种选择及供求市场的信息服务,增加增殖放流社会生态效益。
赤峰市渔业水面40824hm2,其中近98%为水库、湖泊。2021年渔产量为13105t,平均单产仅为321kg/hm2,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渔产量中鲢、鳙、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auratus)常规鱼类产量占97%以上。瓦氏雅罗鱼250t(主要产自达里湖),泥鳅108t,鲶鱼20t,黄颡鱼、乌鳢、拉氏鱥等土著品种基本没有产量。此外还有近5万亩稻田适用于养鱼。挖掘渔业放养潜力,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加大土著鱼类品种投放,不仅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渔业生态环境,同时又能丰富“菜篮子”品种、促进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赤峰市人口430万人,按2021年渔业产量人均仅3.05kg,不到全国人均46kg的1/10。外地购进的海产鱼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淡水鱼类。赤峰市水产品消费市场小,这当然与当地的人民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也说明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餐饮业、农贸市场、举办饮食文化节、及各种媒体宣传推介土著鱼类,扩展水产品消费市场。
赤峰市要依托草原、沙漠等旅游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类型宜养水域,积极寻求招商引资,引进土著鱼休闲渔业相关项目,建成集水产养殖、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形成集水产养殖、餐饮、土著鱼类加工销售、土著鱼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土著鱼产业示范园。
构建现代化水产养殖业,促进渔业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水产科技人才。各级渔业主管、技术推广机构应该积极引进、招聘水产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和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从业人才,加快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