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险峰,王景芳,刘中深,李晶,王良,张丽梅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思想,铸造灵魂至关重要,关系发展的根基是否牢固。
课程思政不是独舞,是集体舞。不但要把自己思政内容的编排好,还要统筹编排好同伴的思政内容,使整体设计,具体实施,达到协调统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及落实实施办法。
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目的服务,实现最大效果。
高职学生生源地域广泛,层次多样,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文化有差异,思想境界也有差异。课程思政教育既要有满足整体的方法,也要有个性差异化的方法。
课程思政旨在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提升的思想问题,通过积极高效的课程思政增加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源动力。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久久为功。
充分利用好课堂主渠道的教育阵地,将课程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各类食品专业课中有关生命观、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系统整合,分类设计于教学方案之中。通过对食品自然属性、生命伦理、生命健康和安全、生命责任等相关问题的解析,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
将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和传承作为课程思政的主线,以专业教学知识点为载体,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将隐性的思政教育与显性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方式,传承高尚人格及奉献精神。讲解食品原料和加工食材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资源,使学生深刻理解食材凝聚了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让学生了解当年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战天斗地,百折不挠,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果实和懂得感恩的人文情怀,号召学生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劳模精神。讲解食物营养价值时,教育学生牢记习总书记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教诲,中国食材资源丰盛,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叫得响,端得稳,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构建以“知识为底、能力为核、思政为魂”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以思政为魂”培养学生热爱食品生物化学事业,明确作为食品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围绕在两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通过案例引领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修养;二是学习素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食品生物化学》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内容,借助这些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食品生物化学》相关习题,引导学生树立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通过挖掘中国在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等领域辉煌成绩,认同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以史激趣、以史育德、以史明志、以史增信融入专业教学中,完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道德情操、明志修身报国和坚定民族自信的思政目标。教学过程中,插入科学家简介,增加学史内容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潜移默化地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所受益,并能够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是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精神境界提高的要求。
将课程中丰富的励志资源加以融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化修身报国的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科学家,用自己的一生谱写出了一曲曲爱国诗篇。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等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实验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为祖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程,体会我国走上强盛之路的曲折,励志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特殊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激发学生关爱弱势人群、珍惜健康的热情,共同为践行“和谐”、“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对每个人尤其是学生至关重要。一是增强个人自信。二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讲授食物营养时,让学生围绕《长津湖》影片中,志愿军战士吃的是冻土豆展开讨论,学生既对平衡营养和食物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相比于战争时期的餐饮,现代人的餐饮充满了便捷和美味,但这一切都是战争时期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学生,绝对不能忘记那段历史,绝对不能忘记这群最可爱的人,学习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利用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启发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见缝插针做课程思政。十月一日国庆节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要深情的热爱我们的祖国。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今天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要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七月一日建党日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五月四日青年节时,使青年学生弘扬爱国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明确自己肩上担当的使命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忘祖先,敬老崇孝。
发挥音乐之美的育人功能,记忆、理解和品味正能量的歌词,欣赏、感悟和享受优美动听的旋律,激荡心灵、提高品位、鼓舞奋进,在优美的歌声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在侯课时间,利用教室多媒体或手机播放。每节课选择2~4首歌曲,时长10mins~15mins。歌曲主题包含爱国主义、赞歌颂党、孝老爱亲、英雄赞歌、劳动光荣、团结奉献、阳光生活、热爱自然等主题。
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助力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教育养成,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感受阅读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有良好的帮助和促进。培养学生读书好的信念,读好书的习惯,好读书的兴趣,好书读的认识、书读好的能力,书好读的心理。利用头条和抖音的丰富资源,精选人民日报的金句,通过教学课件和课程微信群来分享给学生。
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以文化人,既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又在演讲的整个准备和演讲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升。规定主题,设计题目,审核内容,精准点评,画龙点睛。每学期设定几个主题,交叉讲演。每门课设定不重复的主题。每个学生都有演讲的机会,从选题、组稿、修稿、定稿、预演到正演,思想教育步步深入,步步提升。
通过介绍展示名人家书,让学生体会家教的重要性。那情那义皆在字里行间。家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着教育功能。介绍展示古今书信,意在影响和引导学生能够通过书信,跟家里父母沟通汇报学习情况,思想情况,感恩父母的抚养教育。
通过视觉感官的运用,在媒体网络上搜寻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各类图片,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领悟图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资源也得到不断积累。
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需求,插播精选有引导和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如影视片段、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思想硬、时长短、内容新是选材的前提要求。
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开展一些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活动的点评引导,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提升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
课程思政工作就是德育耕心的过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唱好主旋律,做好和声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坚持做到“十六”结合: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相结合;专业思政与业余思政相结合;深度思政与广度思政相结合;主导思政与主体思政相结合;当前思政与长远思政相结合;普遍思政与个别思政相结合;系统性全程思政与局部性阶段思政相结合;理论性思政与实践性思政相结合;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单兵思政与团队思政相结合;课上思政与课下思政相结合;校内思政与校外思政相结合;言传思政与身教思政相结合;集体教育思政与个人交心思政相结合;专业思政教育与业余思政教育相结;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潜移默化地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所受益,并能够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正能量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