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学 顾 晨
梁衡的《壶口瀑布》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游记文章(惯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叙写景物的游记散文),梁衡独辟蹊径采用“定点换景”的方式,通过丰富而多变的观察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壶口瀑布的雄景奇观。作者以气势磅礴、刚柔并济的壶口水获得对自然的新认识,引发对生命的感慨和民族精神的歌颂。从作者的笔尖我们不仅身临其境欣赏了一回这难得一见的黄河水,更从这波涛中共鸣着生的力量。
《壶口瀑布》在言语的形式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如富有表现力的长短句、丰富多变的修辞、独特而全方位的观察视角、独具匠心的侧面烘托、意蕴丰富的叠词等等。从任意一种形式切入去品读文章,都能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感受到黄河水的特点和精神,领略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艺术。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词义、记诵文句和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主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所以,笔者选择自己解读后较有感悟的一个方面——意蕴丰富的叠词(文中共出现三十处叠词)归纳、揣摩与体会,展开对本文的探索,通过分类解析所有叠词,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最核心来学习本篇游记,感受言语形式背后的文本旨意。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存在一种言语形式,而是多种形式交相叠加,从不同层面烘托、表现写作的对象,所以执教《壶口瀑布》的课堂伊始,教师需要寻找到一条捷径,带领学生抵达预设的教学任务点。比如,可以让学生先关注课文标题下方出示的“预习”部分,齐读预习提示语。这段话已从宏观上介绍了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此语段中呈现的“汹涌奔腾”“磅礴气势”等形容壶口瀑布水势特点的词语,其实就初步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在这个语段中,学生既已得知壶口瀑布最突出的特点,再请学生齐读课文,说说从文中作者的哪些描述中能感受到这种气势磅礴。借助“预习”提示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局面,搭建走进文本、感受妙用叠词的言语形式的桥梁。
走进文本后,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去读全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体会,思维在开放有序的整体感知阅读中渐热起来。教师可以跟随学生的回答抓住部分语句,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与学生一同感受它是如何体现壶口水势浩大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到的言语形式是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和长短句相间的渲染。那么,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特点。其实“叠词”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很大的亮点,本文作者多处运用叠词来展现水奔腾的态势,为壶口水、壶口石、壶口精神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增强了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叠词背后的深刻意蕴值得探究。
学生可以通过再读文本、圈画出文中所有叠词的课堂活动再度进入到文本。教师跟随学生的圈画明确叠词的范畴,形式如 AA、AABB、ABB、ABAC、ABCA、AABC等都属于叠词,给予学生寻找的方向。可以得出在文本中共出现了三十处叠词:
第二节:隐隐如雷 急急吸去 急慌慌 匆匆逃离
第三节:软软的 从从容容 宽宽的 排排涌来 推推搡搡 排排黄浪 堆堆白雪 寂寂的 畅畅快快 一个个
第四节:隆隆冲去 平平的 大大的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亮晶晶 如丝如缕 湿漉漉 小小的
第五节:窟窟窍窍 光溜溜 齐齐地 至柔至和 寸寸地
第六节: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语文阅读课堂指出了具体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教学《壶口瀑布》时确定以“叠词”为品读点,找出所有叠词是为之后的品读欣赏服务的。而本文的叠词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内涵丰富,又分散在文中各处语句中修饰着不同的对象,要达到“领悟内涵”“获得启示”的目标,不能囫囵吞枣地读读罢了,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出叠词的特点加以分类品析。
教师可以出示学生找出的所有叠词,学生齐读之后再自由诵读,只有充分诵读方有感悟。同时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按照叠词修饰的对象给这些叠词分类归纳,并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想法,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激发潜藏的学习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这些叠词分布在全文的各处,有写物的,有写人的,也有写感受的,总得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写人的:急慌慌 匆匆逃离 从从容容
(2)写黄河水的:隐隐如雷 急急吸去 宽宽的 排排涌来 推推搡搡 排排黄浪 堆堆白雪 畅畅快快 一个个(漩涡) 隆隆冲去 平平的 大大的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亮晶晶 湿漉漉 如丝如缕 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
(3)写沙与石的:软软的 窟窟窍窍 光溜溜 齐齐的 寸寸地
(4)写天空的:寂寂的
整理后不难发现,“叠词”确实是《壶口瀑布》言语形式的一大特色,在不同事物的写作上,作者都频繁使用叠词来表情达意,可见叠词背后定深藏作者对壶口瀑布的缕缕情丝。当课堂上引导学生把叠词都找出来并进行归类整理,学生的思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开了。
在上述四类写作对象中,写水的叠词最多,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壶口水的不同特点,更值得探究。不妨以水为探究点,为其他事物的品读分析做个样例,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铺路。
教师可以出示所有写水的叠词,齐读感受后,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任意挑选喜欢的叠词,可选一到两个,结合它们所在的文中语句,尝试改动叠词,去掉叠词或改为一般的叙述,将小组改动的语句和原句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讨论:句子被改动前后哪个效果更好。五分钟以后上讲台交流研究成果。要求小组三人分工,一人读出原句、一人读出改句、一人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根据学生找的语句,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赏析的方向,控制课堂的节奏。示例:“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将叠词“隆隆”改成“快速”,效果没有原句好,因为“隆隆”不仅写出了水速快,而且写出了水声大、水势猛,更能体现壮观与磅礴,与前文所写“由宽而窄”“吸着”和“顿然”相呼应。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句后面继续加三个“隆隆”来朗读,模拟水声,突出声势浩大,感受拟声词的情韵效果。由此教师可以帮助总结,这句实则是从水的声音来突出水势的。
根据学生找到并分析的语句,可以逐步总结这些叠词其实分别写了水的四个方面:水之声、水之色、水之形、水之态,分别展现水的不同特点:
水之声:响或细;水之色:纯与亮;
水之形:壮与雄;水之态:灵与柔。
叠词的丰富实用不仅将壶口水的特点全然展示,而且使文章读起来更有气势与韵味,传递了作者的惊与喜。
文中除了写水,写沙、石、人与天也用了不少叠词,出示这些叠词并还原到语句中读一读。不少叠词展现的是石头被水冲击之后的样子,“窟窟窍窍”“光溜溜”,它们看似写石,实则写水。以石的光滑程度和凹凸不平,在微小的一寸寸中,都从细节中投射出水的以柔克刚,绵软有力。所以,除了直接写水的叠词展现了水的四大特点以外,从石头的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窥见水之力的刚与韧。
写石为了写水,写沙亦是衬托水。壶口瀑布之水,行到宽阔之处则尽情奔腾,畅快驰骋;行到狭窄之处则迂回寻觅,默默忍受。在寂寂的蓝天下奔腾,因这“寂寂”的蓝天与那千百年来奔腾不停之势,生成了苍茫而渺远的时空感。那么,这苍茫宇宙中的人呢?可以一起来看这壮观自然景象面前的观赏者——作者。
由此可出示写人的叠词:“急慌慌”“匆匆逃离”和“从从容容”。我们会发现,作者雨季看瀑布是“急慌慌地扫了几眼”而“匆匆逃离”,因其汹涌而恐惧,畏惧自然。枯水季看壶口瀑布“从从容容”,因其开阔而亲近喜爱,欣赏自然,敬仰自然,从中获得生命的真谛。人也好,水也好,都在苍茫渺远的时空中展现生命的多姿,形成黄河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总之,只有深入解读,巧妙抓住文本语言运用上的特性,通过比较、对照等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感受语言表达的情感、韵律和魅力,抵达文本表意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