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婷
(1.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2. 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77)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流入而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 已有百年历史。 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内外双重困境之下迫切寻求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到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妇女的解放与发展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新情况, 妇女解放也存在着不同的需求,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同社会发展和妇女发展现状结合起来, 探寻适合中国国情、 契合妇女需求的中国特色妇女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初始就以实现妇女解放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把妇女解放事业不断融入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 复兴事业的历史, 这也就决定了妇女解放必须置于变化的社会时局下加以考虑。 本文借鉴曲青山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四阶段划分, 以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 时代要求以及妇女需求为切入点, 对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推进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脉络化的梳理。
妇女问题是中国问题的一个部分, 要解决中国问题就要先解决妇女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设立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目标, 这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政治混乱与动荡的时局现状、 为响应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问题的时代关切而设立的。 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时特别强调, “我们是在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口号下工作的, 从而表明了中国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国内军阀势力的压迫以及西方列强力量的入侵。[1]面对外部帝国主义入侵, 中国共产党需要强烈抵抗西方列强的宰制; 面对军阀混战的国内现状, 中国共产党需要时刻警惕军阀政治祸国殃民。 内外压力的双重困境下, 党确立了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双重主题。 不论对内目标的完成抑或对外目标的实现, 均需要通过“国民革命”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认识, 党的主要领导群体将革命主体确定为劳苦大众, 这也就意味着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国民都要参与其中, 妇女因此也成为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登上历史舞台, 从而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妇女解放历程。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的妇女是长期封建旧式家庭和伦理道德压制下的女性群体, 她们在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 谨遵“女子无才便是德”, 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这种囿于家内私领域的女性群体, 她们的活动空间和个人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精神上也受到了压抑和压迫。 妇女作为男子的附庸以及在婚姻关系中被物化的生存现状, 使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药方的探寻中将占人口半数的妇女问题视作国族落后的原因要旨, 此时的妇女问题是中国问题的集中表征之一, 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妇女对中国革命作用的初步认识, 达成了妇女是力量的理论共识, 改变了以往对妇女力量的忽视状况。 长期以来, 妇女特别困苦的状况、 过分的劳动以及在家庭社会上完全没有权利, 也使得她们成为国民革命中最具革命性的一个群体。 当然, 她们长期以来的教育现状和生活历程导致她们很少能立足于民族国家的立场思考社会问题, 而更多将关注点放在了女性群体的现实利益之上。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运用, 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2]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在学习、 借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妇女现实生存状况, 认为妇女的彻底解放必须是以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 在中共四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中, 把中国妇女处于奴属地位的根源归为私有财产制度。[3]毛泽东在对中国妇女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之后, 在中国宗法社会这个基本国情下, 提出了四权压迫理论, 认为男女都受到“政权、 族权、 神权”的压迫, 而妇女除此之外还要受到“父权”的压迫。 正是由于中国妇女所受痛苦甚于男子的现实境况, 表明了妇女急切需要革命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而中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将妇女视为“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力量”, 对妇女群体的革命性力量给予了肯定。 在“妇女是力量”的认识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妇女利益的保护, 在满足妇女切身需求的同时, 唤醒、 引导和组织妇女参加革命工作。 比如: 积极吸收妇女参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 赋予妇女参与政治的权利、 设立学校来对妇女进行文化教育以及男女平分土地等。 大批妇女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投入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运动中, 展现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步女学生积极参与革命宣传活动, 有效地推动了妇女解放的社会影响, 苏区妇女在支援红军、 粮食运动、 参加武装斗争等实践中争取自身解放, 各阶层妇女形成统一战线[4], 把党的方针和政策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为革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当广大妇女处于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之下时, 她们自己不可能实现自身解放的需要。 一些先进的知识女性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 她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以争取民族的独立, 为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5]妇女的参与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而革命也兑现了妇女解放的期许。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妇女力量被中国共产党所发现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党实施了各种政策以保证妇女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促使妇女开始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和身份。 在革命的具体实践中, 把妇女事业整体融入到自身建设、 融入到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等, 在政治、 经济、 文化、 婚姻等各方面探索如何解除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如何保护妇女的平等权益, 并且在生产劳动、 革命政权建设、 军事斗争中培养了妇女的主体能力。
在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现实境况下,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力量的忽视状况, 将妇女视为“决定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 而当时的妇女几乎没有自我主张, 处于被物化的状态, 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对妇女自身角色意识和国民责任感的启蒙, 并且在革命实践中积极保障妇女权益, 维护妇女参加革命与挽救民族危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这一时期, 妇女为了维系其生存而被动唤醒主体责任意识, 但是在革命胜利之后, 妇女主体意识的发展将呈现出其主观能动性。
随着中华民族的独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 中国妇女与广大被压迫的人民一同翻身做了主人, 长期以来妇女被压迫、 被奴役的血泪历史终于结束。 但是, 这个新生的国家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依旧处于工业生产力极低、 综合国力较弱的阶段, 再加上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 在国内外局势尚未稳定的情况下, 时代主题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时期, 社会公共生活逐渐成为一种理性、 自觉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其核心的主张和基本的理念也通过思想政治宣教而被民众所认同。[4]新中国的成立诚然为男女平等争取了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然而, 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女不平等的痕迹依旧存在, 妇女群众中的文盲还占据多数, 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参与社会生产和料理家务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 因此, 妇女还远未达到“彻底解放”的地步。[6]147-148妇女工作不能脱离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 也即意味着在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下谋求妇女的彻底解放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地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则和党解放妇女的政治主张转化为新的国家政权理念[7], 把妇女解放同新中国的建设结合起来, 引导广大妇女同全国人民一起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努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巩固新政权, 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争取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在革命时代, 妇女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中国共产党深知妇女群众对于恢复国民经济、 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社会状况的伟大力量。 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全国民主妇联的宗旨确立为团结全国妇女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去。 马克思主义强调“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 ,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 结合新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 适时提出了“必须发掘妇女这种伟大的人力资源,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8], 以全面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社会生产, 并且通过妇联组织来大力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 政策, 使妇女摆脱封建落后思想的束缚, 敢于走出家庭。 不同于以往妇女只能参与传统农业、 手工业、 纺织业等领域内的生产, 社会主义的建设为妇女提供了多领域的入场券, 比如, 在机械业、 炼钢厂、 炼铁厂等以前男性“专属”的领域中, 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 妇女和广大男性一同在社会生产中发光发热, “半边天”力量在各个领域得以发挥, 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将妇女解放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体制性推进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统筹妇女的工作和生活。 邓颖超专门强调:“妇女工作干部应与当地进行的工作步骤相配合, 发动妇女参加反对恶霸、 减租和分配土地等运动, 并注意解除束缚妇女的封建传统习俗。”[9]《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及贯彻落实, 成为“新中国妇女的第一次大解放”, 妇女得以从封建陋习中解脱, 社会风气也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也非常注重保护妇女的土地权利, 在制定和贯彻土地政策中, 都大力宣传男女平等。 值得一提的是, 过去男女在社会生产中“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重视。 当时,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就指出:“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 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 具有极大的意义。 在生产中, 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10]这样一来, 妇女的劳动力价值被凸显出来, 她们也不必再依附于男子, 经济地位的提升也随之带来了其家庭地位、 社会地位的正向变化。
作为长期受压迫的妇女群体,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从未有自己的话语权, 更不曾参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落后的国民经济现实, 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 推进其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 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 这是党团结带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对妇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蓝图规划中和新的国家政权建设中对妇女解放的承诺和践行。[7]国家通过法律上男女平等的保障, 生产中“同工同酬”的实现以及在政治、 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和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 为妇女投入经济建设塑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妇女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广大妇女们也在走出家门的过程中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与日俱增, 也更加自觉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在革命胜利之后, 新中国的建立使妇女已经基本获得了阶级解放。 但是, 几千年来的传统性别观念仍然使得广大妇女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获得受到了限制。 在新中国经济萧条的境况下, 解决妇女的进一步解放需求与发展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便转变成了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 党将妇女解放与国家建设融为一体, 妇女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独立平等的人格身份, 在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主体能力。 尽管后期经历了“大跃进”年代, 走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 以至于深陷“文化大革命”[11], 但是, 以新中国的建立为里程碑的妇女工作无论是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还是对于妇女自身解放的贡献都是不容置疑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发展道路指出了新的方向, 此次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郑重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也就意味着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 更高的要求, 因此, 要求半数人口的妇女参与到经济建设的大潮。 然而, 尽管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确立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地位, 但是受制于经济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 此时的妇女教育水平有限, 仍以家庭私领域的活动为主体, 现实中仍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妇女解放的彻底实现以及男女平等的贯彻落实任重而道远。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女性劳动者作为劳动者中的半数, 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需要激活女性生产力。 在响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以及进一步推进妇女解放的要求下, 康克清在第四次全国妇代会上明确了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崇高任务, 即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把发挥妇女作用同维护妇女权益、 提高妇女素质结合起来, 从而掀起了妇女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浪潮。
经过几十年的妇女解放,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阶级被消灭, 根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要求, 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从根本上得到了铲除。 在推翻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之后, “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出的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 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提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著名论断, 这个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秉承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指出, 经济文化不发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妇女问题的总根源。 因此, 妇女解放有赖于生产力的提高, 妇女也只有参与社会发展才能谋求进一步解放。 康克清在《把妇女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讲话中, 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妇女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 发出了“四个现代化需要妇女, 妇女需要四个现代化”的时代最强音。 在这一号召下, 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全国妇联开展的“学文化、 学技术, 比成绩、 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以及“巾帼建功”活动。[12]155-157在此过程中, 妇女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 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劳致富”竞赛活动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妇女参与生产的热情,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发挥广大妇女的作用来完成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妇女素质和维护妇女权益也是新时期妇女工作的重要方面。 1988年, 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正确评价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3], 同时, 也体现了邓小平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 1989年初, 全国妇联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帮助女童入学的“春蕾计划”,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将贯彻男女平等、 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纳入了战略目标。 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 都为发展妇女教育、 提高妇女素质提供了保障。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 中国妇女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进一步缩小了与男性的差距。 妇女教育的发展, 不只是妇女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其广泛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出台, 更是为维护妇女在政治、 经济、 文化、 婚姻和人身等方面的权益做出了法律层面的保障。[14]204-207除此之外, 党和国家还特别注重彻底清除歧视妇女的思想, 在全社会营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 1990年, 江泽民在“三八”节发表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1995年, 又在第四次世界妇女欢迎大会上提出“将男女平等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5]; 2004年起, 在胡锦涛“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 我国开始实施“关爱女孩行动”, 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妇女解放的政治立场和决心。
1978年至2012年,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 无论是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是妇女解放事业的空前发展, 都足以证明发挥妇女作用同维护妇女权益、 提高妇女素质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是正确的。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规划中, 全面推进妇女解放的进程成为妇女解放事业在改革中持续前进的重要保障。 30多年来,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也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妇女, 实现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妇女素质的提高、 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 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以及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平等, 无一不体现了妇女切身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 这也正是“妇女参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进妇女发展”良性循环的鲜明体现。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中, 中国共产党强调妇女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同向同行。 彼时的妇女虽然在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方面的压迫已经得到了基本的铲除, 然而, 普遍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普遍存在的依赖意识仍然是女性劳动能力提升的阻碍。 因此, 发展女性能力便成为这一时期党的妇女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 广大妇女也展现了高度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并且踊跃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去, 极大地释放了女性的生产能量。
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思考和谋划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时,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把妇女事业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将妇女事业与党的事业同步规划、 共同推进。 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过程中, 中国妇女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 比如, 职场中的“性别隔离”及“天花板效应”依旧是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建设的障碍, 家务劳动仍然给妇女谋求自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限制[16], 广大妇女对于自身作为“主体”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已经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这也正是当代妇女发展事业的时代主题。[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事业, 其中, 自然包括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 不断发展的中国将为妇女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妇女的发展也将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核心,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关于实现“妇女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 多次就男女平等以及妇女的全面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 提出了“三个平等”战略目标, 即“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18]。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 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妇女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所谈到的这一目标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妇情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的, 它同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妇女解放的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促进妇女实现全面发展的“四点主张”, 即“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积极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国际环境”[19]。 无论是“三个平等”还是“四点主张”, 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妇女的主体意识, 增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妇女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妇女“半边天”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力量不仅体现在社会发展中, 同样也体现在家庭生活中。[1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亿万妇女共同的努力和智慧, 妇女建设好自己的“小家”, 以“小家”带动“大家”的发展, 也是对于民族复兴做出的独特贡献。 不同于以往对于妇女在家庭领域的限制, 习近平总书记将妇女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全局之中, 突出强调妇女家庭贡献和社会贡献的统一。
十八大以后, 党和政府将妇女全面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中, 党领导下的妇女工作实现了新的飞跃, 妇女事业及女性“她”力量带来的社会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在妇女“半边天”力量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使得妇女工作在顶层设计层面的长远规划能力大大加强。 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在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的过程中, 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男女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妇女的全面发展, 包括健康、 教育、 参与经济和决策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21]妇女的主体意识和妇女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这是新时代妇女“自尊、 自信、 自立、 自强”的崭新风貌的充分体现, 也是追求共产主义、 追求包括妇女在内的人类解放远大理想的现实推进。[22]
在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的社会大局之下, 妇女的解放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追求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全体妇女的共同愿景。 受制于传统的性别意识, 女性实现自身发展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 个人也只有融入国家和社会全局发展中, 才能更好地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而, 新时代妇女的发展是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之下的, 并且呈现出高度的自觉自主性。
中华民族从历经民族危机到实现民族独立再到逐步迈向民族复兴, 虽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 妇女工作的重点也与时俱进, 但是妇女事业与党的事业共发展的原则没有变, 为妇女解放和发展创设良好社会环境的立场没有变, 妇女主体意识不断彰显的趋势也没有变。[4]正是这三个“没有变”, 共同推进了妇女在参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实现自身解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