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华, 马帅芃
(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2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们应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1]21-2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百年来奋斗的主线。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逐渐提升, 科技航空领域创造辉煌, 国际话语权逐步提高, 生态环境逐渐向好, 民生领域更加完善, 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基于此, 精神共同富裕必然提上日程, 是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发扬。 马克思主义认为, 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 其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是指思想、 观念、 意识的生产。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82也就是说, 物质生产的方式决定了精神生产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 以至于在实践中的产物大不相同, 即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化思想的截然不同。 然而, 精神生产也会反作用于物质生产,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转化为物质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有可能超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也可能滞后于物质生产。 我们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就表现出精神生产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 导致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进步以物质和精神生产为基石缺一不可, 若人们只注重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感, 缺乏精神上的培养和充实, 很容易形成精神萎靡、 拜金主义、 颓废不堪的社会风气。 因此, 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整体目标的实现来说十分重要, 它既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要达到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我们一直强调的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 还需要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裕, 而且并非一部分人的富裕, 也绝对不是完全的平均主义。[3]物质匮乏、 精神文化的缺失都不属于社会主义。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推动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在保证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 形成全面化、 多元化的精神生活结构, 全面推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4]
伟大复兴不是重复过去的辉煌, 而是要创造更大的成就。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心, 也总结了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同时, 也为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开启新的征程。 伟大复兴是在党的带领下各方面的全面复兴, 是各方面同时创造新的辉煌。 在物质上, 我们主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 重点关注核心技术的攻关和自主创新, 运用前沿技术为经济发展创造活力。 同时, 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 与世界经济保持更紧密的互动。 政治上, 我党始终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迎难而上, 让我国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动力。 我们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百年奋斗道路上显而易见, 也为其他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 在精神上, 我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推动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促进各个领域的社会生产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精神富裕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上, 我们党秉承着胸怀天下的格局, 追求共同发展, 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 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6]323物质生活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础条件, 精神生活是在生存的基础上让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其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本保障, 没有物质条件, 精神也无法得到升华; 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 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 生活则失去了价值与意义, 人类只能感受到生活的空洞, 无法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进步。 因此, 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物质基础, 但精神力量的支持也非常关键。 进行武装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我们不仅需要夺取政权独立, 打破物质经济层面的封锁与限制, 而且要更新中华民族的思想, 铲除捆绑我们头脑的腐朽不堪的思想与旧文化, 使中国变成政治、 经济、 文化共同朝着先进方向发展的国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新时代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 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消除了绝对贫困, 实现了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能让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也从中得到解放。 因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熟定型之际, 物质生活水平居高位,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劳动力逐渐解放, 人们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提到重要位置, 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也展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否定观的思想武器领导全民族人民走向繁荣与富强, 并给社会源源不断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 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外在文化产品的需要, 也是内在精神思想的提升, 它往往包含精神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 人民的获得感与满足感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我们只有理解其内涵, 才能做出相应的实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中实现。 在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中, 精神生产分为意识形态的生产和非意识形态的生产。 意识形态的生产主要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 团结社会精神力量; 非意识形态的生产则是艺术、 科技、 文化等创造。 精神文化产品在非意识形态的生产中创造出来, 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下, 人民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和审美要求, 逐渐追求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基于此, 我们党鼓励新型文化产业朝着更深层次、 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注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摒弃那些不符合现实发展的、 教条的思想文化, 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从固化中跳脱出来, 跟随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现实需要, 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 使传统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 又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不断产出与时代思想文化相匹配的艺术作品, 创造健康的、 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我们要摒弃金钱至上的观念, 专注于服务人民, 并且各类文化要精准地适合各类受众群体,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一定是适应人民群众的呼声的, 贴近人民生活的。 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越高, 在社会上流行的艺术内容就越具有时代特征, 带给人民群众的也是先进的文化理念和高雅的审美, 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获得精神的升华, 从而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充盈起来。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先进的精神思想传播和正能量的传递中实现。 精神生产带来的不只是显而易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随之产生的还有符合当下实践的意识形态的生产与精神思想的交流。 意识形态与思想的传播意味着人们在精神之间进行的相互交流和对以往精神成果的批判与继承, 精神思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媒体与大众的沟通、 网络与网民的互动等途径传递出去。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要让每个人都接受科学的、 先进的、 高质量的思想与价值观, 拥有正能量的态度和积极良好的心态, 因此, 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不是随意地以传播为目的, 重要的是传播的方向、 内容和结果。 当前, 西方利用各种媒体、 互联网等手段向外输出的文化观与价值观, 未经筛选地涌向我国, 充斥在新媒体之中, 甚至试图扰乱我国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 给我们舆论方向的引导带来困难。 基于此,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思想在传播的方向上要始终坚定, 要与社会进步发展同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让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增强, 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 在传播的内容上, 舆论导向是引导大众跟随的重要风向标, 由此, 舆论的内容要依靠广大媒体人自觉加强政治意识, 提高辨别舆论导向的能力, 能够在鱼龙混杂的精神思想中自觉摒弃掉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消极思想, 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播报和传播的内容,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抵制负面思想的传播, 批判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给人民群众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 在传播的结果上, 人民群众能够在媒体、 网络等平台中得到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导, 在口口相传中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交流与精神文化探讨, 使广大人民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拥有更强的信念和方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是保障人民享受精神生活的显著标志, 其内涵是追求平等与公正, 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能够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免费汲取知识和文化的机会, 让精神质量的提高不受制于个人的经济水平, 全民都能享有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权利, 使广大人民在精神生活中体会到满足感和幸福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价值观与文化精神宣传的优质渠道, 例如: 免费的博物馆、 美术馆、 图书馆就是很好的宣传载体, 在这里, 人民群众切身接收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 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潜移默化地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 以及给自身精神世界的发展创造更加多元化、 多样化的精神内容, 从而享受在精神生活中的发展与创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稳定运行与发展, 意味着广大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会源源不断, 最终实现全民精神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中实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 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45等方面进行的努力。 “四史”学习教育、 党史精神宣传等活动的开展, 筑牢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 使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展现出高水平素养, 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向上向善, 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也彰显了一个社会健康积极的精神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精神文明摆在了显著位置,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精神文明包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产物, 即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 它是超越资本主义、 超越僵化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 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精神文明。 国民素质的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彰显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更高层次, 同时, 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中国向度, 为建设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做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生活层面价值观的深刻革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层面而言能够作为有效评估国家、 社会或者个人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同时, 也是带领全民族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基础。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 在其引导下, 努力增加高质量文化供给, 发挥凝聚作用, 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努力构建美好生活, 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品提高质量。 当前, 虽然我国的文化事业与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也依然存在。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应该体现出国家的精神和气魄, 但现如今的文化产业存在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水平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整体的文化形态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的形象的问题。 此外, 一些文化创作平台或文化传播载体为了吸收点击量、 浏览量, 创作吸引眼球的标题、 图片和视频, 试图引导大众舆论方向, 实则丢掉了主流价值观, 产出的作品也只是空洞、 低俗的文化外壳, 有碍于人民群众精神思想的培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的文化产业要积极面对, 产出更具原创性、 民族性的高质量文艺作品。 第一, 增加原创性作品。 文化产品作为人的创造产物, 集中了创作者的想法和智慧, 我们鼓励创作者持续学习, 保持积极的思想状态, 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寻找生活中的艺术, 将新奇的灵感加入创作中, 产出有独特风格的原创性文艺作品。 同时, 在法律法规上要对原创作品有所规范,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将其内涵融入法律之中, 让原创作品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 也要遵循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 第二, 凸显民族性特质。 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脱离根本的一味追求表面创新, 而是在全球化的文化市场中抓住民族性这一灵魂, 能把民族特性展现出来的文化产品更能吸引眼球。 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内涵和意蕴, 文化产品则是其表现形式, 在我们党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和宣传下, 文化的创作也要展现出中国风采和中国底蕴, 更具中华韵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文化渗透在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也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使文化产品由初级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第一, 文化与旅游相融合,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文化带来的愉悦之情。 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古代遗址、 历史文物等载体, 通过红色旅游、 展览参观等形式, 创造文化旅游一体的产业链, 让游客在游览和导游讲解的过程中, 切身地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充实, 建成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业。 第二, 文化与科技相融合, 这是当今科技社会最受欢迎的文化交流形式。 文化通过科技的表达增加其传播力、 吸引力和感染力, 能够服务于更高层次的人群, 也增加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科技注入文化的内容和价值, 能够在科技的领域发挥出独特的竞争力。 例如:“学习强国”应用软件, 其内容是人民群众都应熟知的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与时俱进的新闻内容, 并通过电子科技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掌握, 自然地获取了主流思想与文化, 提升了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精神动力。 我国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 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迁移,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领域, 还涉及到社会公正、 民主平等、 司法实践、 政治自由等诸多领域。 在两个大变局交织的环境下, 西方霸权主义意识形态渗透, 利己主义、 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 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容易走偏道路。 所以, 需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 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规范与综合道德素养的评估与判断标尺, 其内涵的三个层面都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备条件, 因此, 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培养人民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等精神, 让全体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的内涵去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标准, 让我们最终实现其三个层面的内涵要求, 更是向美好生活努力的精神动力, 只有全体人民遵循科学的思想理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将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真正落实, 最终实现能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凝聚共识。 随着社会矛盾的调整, 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 多维度的变化, 人民对利益的追求也出现不同要求, 多元的利益诉求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也相对出现了差异, 这就体现出凝聚共识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 团结一心、 凝聚共识, 就是引导社会全体人民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 在观念、 价值理念、 目标方向上相对一致, 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最大范围的思想一致, 达到最广泛的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层内涵是凝聚共识的最好体现, 例如: 在政治上, 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 始终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取得革命的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 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现代化建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民主上, 我们党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民主中更加注重“商量”, 商量就是进行集思广益、 统一思想的过程, 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实现凝聚共识; 在思想上, 我们党加强宣传, 做好新闻舆论导向、 网络安全等工作,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建设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价值观。 人民美好生活的共识必然是利益的共识,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道路上, 首先要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对于利益的共识我们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平衡的、 充分的富裕, 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富裕。 利益的共识还包括文明、 公正、 法治、 生态等各方面的诉求, 这就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体人民的目标和共识起到了凝聚的作用, 使党和人民更加团结, 思想更为统一, 用科学的价值观看待美好生活这一目标,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创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实现精神富裕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凭空而来, 它必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而人民群众不仅是参与劳动的主体, 更是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的缔造者。 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 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 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解决了脱贫这个世界三大难题之一。 通过我们党的科学统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鼓舞人民自己通过劳动夯实了物质生活的基础, 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创造的同时收获满足感、 幸福感。 精神财富往往伴随着物质财富而产生,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 这更能说明我们党百年来带领人民取得的胜利和成果都是在党调动人民积极性、 凝聚力量的前提下, 让人民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进程中, 我们党不但要在物质生活上对人民做出经济保障, 在经济上创造更大的成就, 更要在精神生活上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 创造出更加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 让人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人民的自主性、 创造性、 自我实现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不管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立足于人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努力实现共同富裕都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 共享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发展内涵并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的多层次与多范围的共享, 在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民生等各方面人民共享, 这些都体现着我们党人民至上的精神。 精神文化的全民共享贯穿党的百年历程, 我们党历代领导人都注重人民至上, 让人民在精神文化上享有获得感。 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 让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带动人民群众集体学习并领会党中央的精神和思想,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9]998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大力发展生产力, 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 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重要地位, 提高全民的精神素养。[10]208江泽民强调, 在努力推动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11]33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指出,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靠人民的力量推动, 人民的精神素养得到提升, 社会就会形成和谐的风气, 全体人民沐浴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之中。[12]640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形势下, 富经济的同时更要富脑袋, 若要有效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需要积极构建具有人民特征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创造属于人民的文化产品, 一切文艺创作者都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 创造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 使全体人民能够接受并且享受其中, 得到高质量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升华, 感受到精神的富足。[13]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共同富裕需要积极推动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而经济发展的本质追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自由是不受到他人的束缚和左右, 全面是涵盖身体思想各方面。 因此,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受外界的限制, 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 不过此处提及的自由并非毫无限制、 毫无规则的自由, 是以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思想和法律制度为前提, 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和追求个人与集体的发展。 由此, 必须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理论和主流价值观来引领人的思想活动, 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逐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人的发展首先通过体力劳动来给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提供重要保障, 立足于基本物质生活较为完备的前提下, 人们才会开始关注并通过个人努力来追求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14]422, 其中的“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 也是“类”的存在。 从“个体”角度来讲, “每个人”指的是“个人”; 从“类”的角度上, “每个人”指的是“一切人”, 即整个人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体”与“类”的发展相统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个人和集体来讲都十分重要, 对于个人来讲, 具有获得感的精神生活可以提升个人认知, 在思想上会更为积极和主动, 能够清楚地明辨是非以及主动寻求自我超越, 努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成为更优秀的个人, 达到自我实现。 对于集体来讲, 集体精神的影响范围更广, 如果每个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构成了一个集体, 那么, 无数个集体的集合就会影响整个社会, 国民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加, 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社会氛围更加和谐友善,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日可待。 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在于给人民武装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 精神层面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让人民形成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等精神, 遵守“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 同时,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 团结人心的引领作用, 用强大的精神动力、 高尚的思想情操, 统一人民的思想、 凝聚人民的力量, 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而推动民族复兴征程的稳定落实与发展。 此过程中, 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 人类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充分解放, 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进程。 种种成就和发展趋势表明, 我们实现伟大复兴有了深厚的基础与底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求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注人民更高层次的生活要求, 在保障人民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加以旅游与科技相融合, 创造出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 产生质量更高的文化社会供给, 逐渐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夯实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 同时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汇聚团结一心的思想基础与共识, 使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最伟大的梦想, 在奋斗的征程中,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就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这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 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富裕, 我们在实践中要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 努力构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体系、 道德观念、 思想理论、 精神力量, 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处在高素质的发展氛围中, 幸福感倍增, 使精神生活富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不断地推进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必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民美好生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