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浩
多年来,在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社区常面临工作职能众多、工作力量不足等问题,社区矫正效果往往不佳。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推行红领项目党建工程,深度参与基层社区矫正工作,7年多来,联系的721名社区矫正对象脱管率和再犯罪率均为零,17人实现了就业创业,探索了党员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擎起“红色旗帜”,注重“党建+自我主体”建设。为实现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这一目标,红领之家以“党建+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社区矫正。擎起“红色旗帜”,制定细致入微的制度,重建矫正对象的主体性,使其成就更积极的自我。一是“去除标签”。在红领之家,每个志愿者都“实名注册”,志愿者只有个人身份,而没有“好人”“坏人”的标签。志愿者之间相互并不了解彼此的“出身”,尽管随着交往的深入,最终彼此会有所了解,但那已经不再是一种标签化的认知;而组织之外的人更无从获知其身份信息。二是“重建身份”。注册后都获得一个积极的身份:红领志愿者。红领之家成立于2012年5月,是北仑区一家以党建力量为主体、志愿服务为主业、社会治理为主导的社会组织。红领志愿者在社会上是一个体面的,受欢迎的身份。对于矫正对象而言,不仅获得了形式上的积极身份,更重要的是,还有制度保障,从事志愿服务可以享受同等的礼遇。三是重建“自我效能感”。志愿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可以帮助来自社会底层或边缘人群的矫正对象与主流人群建立积极联系。红领之家强调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每一次活动之后都有一场分享,在网络上也有充分的交流。同时,红领之家“菜单式”活动选择机制和“参与式”项目管理机制,则使得这一切都能被矫正对象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融入“红色基因”,注重“党建+组织友好”建设。矫正对象往往认为社会不公,红领之家通过“党建+志愿服务”建设公平友好型组织,让矫正对象在回归社会之前,先接纳并融入“红色基因”的社会组织,重建其对社会的信任。一是组织平等建设。红领之家通过去除标签、平等交流、积分平权等机制从形式上和实质上创造了一个非歧视的组织氛围。在红领之家,借助实名制,每个志愿者仅以个体的身份出现。红领之家开设网上互动平台以及线下的活动分享等面对面交流平台,为矫正对象开创了与主流人群平等交流的空间。此外,红领之家还建立了活动积分制。二是组织自由建设。红领之家通过人性化的活动安排、菜单式的活动选择和参与式的项目管理,充分保证矫正对象参与活动的志愿性和自主性。红领之家充分考虑矫正对象的个人作息,活动安排在节假日。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形式和学习内容安排,为矫正对象提供了菜单式的选择。同时鼓励矫正对象和红领志愿者都可以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和管理。三是组织公平建设。红领之家通过活动申报制、服务积分制、积分礼遇制、项目互动制等形式让矫正对象充分体会到组织的公平性。在红领之家,所有的志愿服务和学习活动都采用积分制,每参加一次活动都以合照留证,每月公布积分排名,确保活动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此外,红领之家充分实现项目透明制,做到积分排名公开,活动信息公开,活动成果公开,并向所有志愿者提供建议渠道,保证组织的公平性。
链接“红色资源”,注重“党建+社会承认”建设。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最终依靠社会对他们的承认。红领之家不仅通过身份重建帮助矫正对象获得社会承认,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建+志愿服务”活动设计,链接红领伙伴等“红色资源”,助推矫正对象重获社会承认。一是面对面承认建设。矫正对象往往来自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感谢和敬意。红领之家在志愿活动中,设计了敬老服务和导医服务,为福利院老人提供洗头、理发、剪指甲、聊天等服务,会让矫正对象当面感受服务对象的夸赞;而为就医者提供导医服务,则会让矫正对象在一天之中收获无数次的感谢。这种体验对于矫正对象而言,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示范型承认建设。矫正对象往往由于自身的处境和偏见,对社会规范怀有抵触,他们往往是社会规范的越轨者,而非示范者。红领之家在志愿活动中,设计了护绿、秀山、亲水等示范活动,矫正对象不仅需要在活动中捡拾垃圾,还需要劝导他人遵守规范,这类活动在帮助矫正对象获得社会承认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社会主人的意识。三是效能型承认建设。在红领之家,效能型承认模式主要以家庭成员承认的方式实现。比如,有的矫正人员带子女参与志愿活动,其子女因为感受到红领之家的友好和志愿服务的价值,而改变对矫正对象的认知。有的矫正人员因志愿服务而获得奖励,而这些奖励使其家人感到自豪,从而改变对矫正对象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