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静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在国共两党“摒弃前嫌,达成共识,形成了抗日民众统一战线”的大背景和延安对文艺工作者“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宽松政策下,大批追求理想、坚持抗战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延安。他们的到来,为文艺救国的道路增添了希望,为延安时期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35-1948 年,先后有华君武、张谔、蔡若虹、张仃等多位文艺创作者来到延安。这批文艺创作者最后大多汇聚于鲁艺美术系,开启了他们延安时期文艺创作生涯,但由于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受到严重的经济封锁,物资匮乏,文艺用品稀缺,时代特殊性和地域的局限性共同导致了时下流行的文艺形式很难在延安开展。于是,很多文艺创作者便转投到了形式简单、具有“一幅方寸之间的绘画足以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艺术感染力的文艺创作当中。而“官兵平等,军民平等”已然成为当时延安的一种氛围,此时的鲁艺也在提倡“艺术自由”。因此,文艺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以展览、画报等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创作活动,创办了各种主题的作品展,在《新中华报》《前线画报》和《解放日报》中刊载出一系列各类文艺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都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艺术语言去揭露敌人、鼓舞民心,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此,文艺作品成为当时的主打类别,并以1942年为界线在1935-1948间呈现出多样化但紧扣时代脉搏的各类主题,为解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阶段:1935-1942 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著名的文艺创作者华君武、张仃、张谔等人也位列其中。他们在党的政策的号召下开始了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文艺创作。但是由于作品创作初期脱离群众,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第二阶段:1942-1948 年。1942年2 月由华君武、张谔、蔡若虹三人合办的漫画展在延安展出,代表着这些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延安并不完全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于是他们的文艺作品开始更深层次地揭露党内的黑暗与人民内部存在的问题。极具代表性的展出作品中,华君武的《1939年所植的树》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之后毛主席还约见了他们三个人,并针对这幅作品发表了看法。这个时期,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讽刺性更加明显和尖锐。1942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作品改造的序幕。毛泽东强调,“文艺创作应以政治标准为第一位,艺术标准为第二位,艺术应该服从于政治”[1]。这使得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有了实质性的转变,文艺作品的政治性色彩更加浓厚,更大程度地服务于政治,以及文艺作品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更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第一,揭露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罪行。以华君武、蔡若虹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创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高度的政治敏锐度用一种辛辣、夸张的创作手法,浅显易懂地揭露了德、意、日的滔天恶行,体现了广大人民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和主张。其中,华君武的《日本侵略者进攻海南岛威胁英法》《一双魔怪的脚》、王良《抗战到底,把日寇赶出中国去!》。此外,在1942 年1 月的“反侵略画展中”也有多幅讽刺法西斯残暴罪行的作品,如《三个寡妇》揭示了法西斯侵略者“速战速决”阴险图谋破产的必然性。《威尼斯之日》则尖刻地讽刺了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谄媚之情。《望远镜里的莫斯科》主要描绘了两个强盗从俄罗斯冰雪原野中落荒而逃的狼狈情景。象征讽刺意味明显而又独具视角,将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以及落荒而逃的狼狈不堪跃然纸上。
第二,讽刺国民党对日妥协、消极抗日的行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期间,中国国民党从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并于1939 年1 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与此同时,延安文艺工作者们开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揭发国民党消极抗日的行为,以一种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极具讽刺意味的文艺作品。例如《逆流》《利益引诱着他们》《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我正在后退,为什么你倒前进呢?可恶的统一破坏者》《前方将士要军粮》《一样的主子,一样的声音》等作品都展现了国民党抗日的种种行为,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恶劣行径。
第三,对当时延安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批评。1938-1942 年延安的军民虽说已经生活在较为民主的新社会,但仍处于奋勇抗敌阶段,艰苦落后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社会现状,使得此阶段的延安军民身上必然会存在诸多带有旧社会色彩的陋习,加之受同期鲁艺的自由创作氛围影响,以“暴露黑暗”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盛极一时,在文艺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延安不良的社会现象的批评,而此类文艺作品成为了折射“延安”生活的一面镜子。如《边区保育院幼稚园的生活》《镜子》和《吃面条》等一系列作品,讽刺了干部生活等方面的消极现象。作品登出后反响巨大,其社会功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1942的年整风运动后,在延安的艺术家们在思想觉悟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文艺作品创作方向的转变和表达主题的变化。
第四,揭露法西斯侵略者必然失败的结局。1942 年,中、英、美、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并且正式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使得这场侵略战争开始发生历史性的转折。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发起全面战略反攻,务必消灭侵略者。同时文艺创作者也紧跟时代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以文艺作品来揭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和失败的结局。例如张谔的《希特勒飞快地滚下去了》《墨索里尼“荣膺”第一名》《演戏的和捧场的》和华君武的《德国人民:为什么我国军队只向后退?戈培尔:因为俄罗斯的夏季还是冷得要命!》《“喂! 看西洋镜! 有东洋人捂镜,有三十年实业计划...”》《赫尔利们的把戏》等作品都揭露出法西斯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和必然失败的结局。
延安时期文艺作品从发展伊始到完成其特有的历史使命,影响地域广泛,从延安辐射至全国,社会反响极大,在组织与群众中影响深远。延安时期文艺作品不仅为我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在文艺作品的发展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也横空出世,这些通过幽默、诙谐的艺术语言去揭露敌人、鼓舞民心的讽刺漫画具有着跨越时间的艺术魅力,对现今时代的讽刺漫画和艺术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当今文艺作品也要具有鲜明的战斗性。纵观延安时期文艺作品,其抑恶扬善与针砭时弊的战斗性价值发挥出巨大功效。对于当今文艺创作而言,仍要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鲜明战斗性。现在虽然是和谐社会,但文艺作品抑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的功用不可丢。社会仍有不和谐、不安分因子作祟,一味娱乐休闲,会削减文艺作品的功用性,作品亦不会深入人心。优秀的文艺作品需从不同视角、细节再现生活,从而达到警醒、教化、启迪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二,文艺创作应注重体现民族风格。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熏陶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借鉴外来文化风格的同时更要注重体现本民族文化内涵。就如同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不仅具有外来文化的风格,更加具有当时中国的民族风格。因此,当代文艺作品都必须注重体现民族风格,继承民族精髓,展示浓郁的民族性。
第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应深入群众,不忘初心。文艺创作者缺乏对群众的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文艺创作在各方面都势必会走下坡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取材,“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3]。在战火纷飞的延安时期,文艺创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一批批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在不断深入群众,关注生活。他们的作品,不论是批判国民党派进行内战的罪行和阴谋,还是讽刺国民党对日妥协、消极抗日,这些都来源于生活,这些题材都是直接来源于抗战生活,深入群众生活,甚至走近炮火纷飞的抗战前线,有着鲜明真挚的民族感情。因此,在当今,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群众,立足于实践与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