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春梅 邓钊霞(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在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地位很重要。麻醉不仅仅是“打一针”那么简单,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承担了“术中保命——守护神”的角色,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能够尽早发现患者面临的危机,并及时处理。
镇静药 如丙泊酚(麻醉时间较短,需单次重复注射,可联合使用,但不可与阿芬太尼合用,否则会增加患者癫痫发作的风险)、依托咪酯(起效快,患者苏醒较快,给药前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安定,可减少患者肌肉无意识运动)、咪达唑仑(诱导睡眠,可能出现低血压、心悸等不良反应)。
镇痛药 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起效较快,3~5分钟可达到药浓度峰值,镇痛作用较强)、舒芬太尼(辅助镇痛,作用时间较芬太尼更长)。
肌松药 阿曲库铵(1 分钟即可起效,对心、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与吸入性麻醉药物合用可增强神经肌肉阻滞)、氯化琥珀胆碱(主要用于气管插管或术中肌肉松弛,静脉注射1 分钟内起效,肌肉注射3分钟内起效)
局部麻醉药 酰胺类在临床中较常见,如利多卡因(可用于浸润、表面等麻醉和胃镜、膀胱镜检查等)、丁卡因(可与利多卡因合用,最多不超过80 毫克)。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包括吸入性麻醉和非吸入性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或口鼻进入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使患者意识消失,全身无痛。药物代谢后患者神志、反应可逐渐恢复,麻醉过程中需要保证患者的循环和通气安全,时间较长或手术操作部位较深的全身麻醉需进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以保证患者的通气。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麻醉药作用于身体局部,通过脊椎注入椎管内、神经根、神经丛等部位,阻断机体某部分的神经传导,起到麻醉作用。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采取多种麻醉药物互相配合,达到最优的麻醉效果。
患者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心慌不适、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可能是麻醉药物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循环,或是麻醉药物副作用,严重时应采取药物或者辅助通气的手段进行处理。
患者可出现麻醉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比如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下降、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等,这种情况是手术、疼痛、麻醉等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时间为数天或数月,需要临床医生进行评估后处理。
患者在麻醉苏醒后告知医生能回忆起手术中发生的事情,如听到医生的谈话,感受到手术操作步骤,甚至感觉到疼痛,这种情况为术中知晓,可能是麻醉的深度不够,或者患者自身对麻醉药物耐受,对麻醉药物需求量更大,或者是监护仪器出现了问题。虽随着术中监测技术的发展,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也逐步降低,但是术中知晓属于全麻严重并发症之一,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麻醉医生应进行积极干预及治疗,减轻对患者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