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审思

2023-04-15 12:35
教育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服务发展

李 宏

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融合点,被誉为“社会的轴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新时代赋予高校社会服务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我们应在理性思维主导下研判中国最大实际和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始终坚持服务党和人民的需要,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效能,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内涵

英国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Harold Perkin)曾言:“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大学理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1]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以美国“莫里哀法案”(1862)的颁布为标志。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ess)提出“威斯康星思想”(WosconxinIdea),他认为高校应在人才培育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直接为社会服务”思想融入学校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服务日渐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进一步推动现代高校的新发展。

高校的职能,就是社会分工赋予高校的要求和高校应起到的作用。一般而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是基础,科学研究是关键,服务社会是核心。社会服务职能作为高校三大核心职能之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其一,社会是一个大体系,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本就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指高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为社会发展所贡献的力量,这也是高校自产生以来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当然,不管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高校的科学研究,都是为了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换言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应有的“内部职能”,服务社会则是高校凸显的“外部职能”。

其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更强调高校为社会所提供的直接性服务。有别于广义层面高校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功能,狭义高校社会服务更加注重高校如何利用自身各类资源优势,在满足高校自身运行、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更好地解决社会需求或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知识、人才资源更大价值的过程。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核心是对知识的延续与拓展。事实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础和依归,为了进一步指向、延伸人才与科研的最大价值,需要高校把握好、解决好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或问题,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服务。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价值彰显

社会服务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同步。高校的使命与社会需要的“适应”关系包括“受其制约”和“为之服务”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无法脱离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高校发展要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利用自身资源要素推动社会发展。

(一)服务社会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校的自身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决定着高校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在办学规模、效益、质量、管理方面,还是在办学经费、师资、设备等办学资源配置方面,都离不开整个社会层面的支持。因此,高校要敢于打破固有束缚、向社会开放,避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脱离社会的需要,不断增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需要、生活需要良好互动。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效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必由之路。

(二)社会服务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新时代赋能高校新发展的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提出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高校直接以其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愈加迫切,亟待将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市场机制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提供各类资源要素满足高校科学研究的现实需要,始终把生产需要、生活需要直接与高校发展相衔接。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需要在市场机制条件下,通过技术合作、转让、服务,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高校扩大社会服务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转化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赋能产业作为关键产业,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实际上是一场知识价值的革命,它确立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经济与高校发展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知识经济离不开高校在人才、科研方面的有力支撑,高校的发展也受益于新经济的发展,以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双重”改革。知识经济拓展了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内涵,把知识的传播、生产与应用直接纳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范畴。

毫无疑问,现时代的高校能够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正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迅猛发展,高校更能够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当中,提升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力度、深度及广度,切实发挥高校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效能。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诉求

新时代推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既要体现高校对社会直接的“硬服务”,也要彰显高校对社会直接的“软服务”。“硬服务”就是高校资源要素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软服务”就是高校通过理念创新、理论创新,进一步体现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高校的直接性社会服务效能,不但要继续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运行机制,而且要从经济、社会的总体上完善制度体系。高校与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互动与合作,既体现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也体现在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离不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

(一)加大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力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成为高校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理论与实践经验陆续传入我国,与此同时,我国高校逐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整体上高校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快速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直接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校要通过整合校内外“官、产、学、研、用”等资源,逐渐成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的载体,承担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与创新创业的功能。事实上,市场导向、实际运用是高校科技转化的生命源泉,亟待完善高校科研资金筹措、市场对接和技术保障,构筑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生态体系。

(二)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高校作为社会的核心引擎,需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积极促进科学研究和社会企业加强创新合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及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高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一方面,创新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探索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紧密结合的新型合作模式,突出在政产学研中的政府引导能力和企业主体运用能力,形成多方发展合力,助力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特色院校的优势。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与优势,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能力。如,医学类高校应把医学研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加强应对重大慢性疾病、老龄化、健康服务、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的科研投入,为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拓展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力

应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有效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一方面,构建创新发展新平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高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空间和虚拟式创新社区,依托高校科技园区培育成熟的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空间、社交空间和共享空间。

另一方面,构建资源整合体系。高校通过逐步开放既有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资源优势,为学生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辅导和职业继续教育。同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攻关团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活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此外,探索“一校一策”模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切实解决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提升学生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成果转化的能力。

四、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部分高校的社会服务仍处在浅层次的理念与实践上,既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又面临服务效能不高的困境,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服务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及简单化,社会服务大多缺乏实质性的服务内容。

(一)高校社会服务的价值理性式微

改革发展,理念先行。理论是对现实的关照,也是对现实的指引。高校要在理念创新上先行一步。高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社会发展到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根本性、变革性的力量。[2]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归根到底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服务理念。

培育时代新人、探求科学真理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人民的心声。现时代,高校被社会寄予更高期望,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试金石。部分高校将社会服务的方式简单化、碎片化,尚未形成系统的、可持续的服务发展模式,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简单等同于校企共建,仅仅把校企共建作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实习就业的途径。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更注重学校内部的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两大传统职能,对高校社会服务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忽视或弱化了社会发展需求对高校自身的多重影响。

(二)高校社会服务的工具理性错位

高校是培育专门人才的关键部门,也是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枢纽。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劳动者、劳动工作是生产力的关键构成部分。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发展共同体,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发展共同体;培养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探求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人才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培育人才既要体现专业化素养,也要提升人才的人文素养,不能机械化地培育没有灵魂、没有知趣的工具人,而是要培育既能干事创业,又关怀民族复兴大计的爱国者。高校科学研究能否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这种政产学研实践不是简单的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而是参与的多方共同发力、形成最大合力,否则往往出现“小马拉大车”式的困境。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生命的延续,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政府需要形成产业体系,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要谋求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在政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及产业发展链融合存在鸿沟。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更多处于各类奖项申报、学术评价、成果鉴定等相对务虚环节;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很少投资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领域;政府注重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未形成综合公共服务体系,缺乏成熟、高效、规范的转化平台,亟待健全产学研政策体系。

要言之,高校社会服务面临的困境根源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一方面,高校社会服务离不开工具理性指引,因为工具理性能够最大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效率,并把人才优势和科学研究优势直接转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最高理想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强调高校对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不懈追求。新时代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作用,既要基于工具理性的实践属性,也要立足于价值理性的指引属性,把高校社会服务寓于两种理性之中。

五、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可行路径

现代经济本质上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和消费为核心。知识经济促使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和增长主要依赖知识的投入,使知识本身日渐产业化。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重要载体,无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推动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要以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效能为根本依据,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一)坚持政治导向,服务党和国家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新时代我国高校发展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选择、唯一选择。当然,理性主义不等于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指认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皆可被度量。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提到:“我们在评估其他各种事物时,质量与数量都是考虑的因素。”[4]在某种程度上,高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产物,承载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体的,高校的发展也必然是服务于党和人民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更为迫切,高校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之本,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成果是应该由全人类共同享受的,而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是由其特殊的出身背景成长环境决定的。任何时候,我们必须要回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

(二)坚持市场导向,服务企业发展需要

企业是市场的最主要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大力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成分。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另一方面,服务好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国家税收提升、社会就业供给、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贡献巨大。因此,促进各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都要以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效能为前提。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离不开企业的利用。企业发展不仅是一个自主成长的过程,而且是高校人才、技术效能彰显的过程。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企业,不论是生产方面,还是在经营管理方面,都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样地,高校需要人才、科研成果的 “试验场”,这也是高校与企业能够进行深度合作、良好互动,实现互惠互利共赢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高校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实现了人才输出、获得了企业支持,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合作提升了自身竞争力,把合作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三)坚持发展导向,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服务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是现代国家文明进步的助推器,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使然,高校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明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进步程度。科技水平和国民教育水平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高校的重要职能就是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

高校服务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及公众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坚持社会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准确及时掌握政府、企业及公众需求,充分利用高校专家学者及学生人才资源,主动开展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社情民意调查等专业化服务,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加快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作为市场最主要的主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要面对市场、面对企业,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构建起政府、企业及高校高效联动的协同机制,坚持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原则,发挥政府引导、高校服务、企业利用的互补优势,实现共赢、多赢的良好局面。最后,优化高校公共资源的效能。探索开放高校各类公共资源,推动高校与社会各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可优化利用高校实用型课程教学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等依据相关制度开放,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概言之,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的使命使然,也是高校发展过程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赋予高校新使命、新内涵的同时,对高校发展提出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在工具理性主导下高校社会服务更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效能,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目的,并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变革;在价值理性主导下高校承担追求真理、知识传播和培养人才等使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高校既要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策源地,也要成为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力量,更要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服务发展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纺织科学研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