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飞
(济南裕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2)
首先,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原材料进场。作为收料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充分把握质量控制的环节内容,而水泥进场必须要持有出厂合格证书以及检验报告。对于砂子和石子粒径的配合比也必须要严格符合标准要求,如遇不合格的材料绝不允许进入施工场地。在进行存放原材料时,应当注意避免水泥被雨或水等淋湿从而引发变质。如果质量出现变异,则需看料人员和施工人员马上停止使用。在雨天过后需要立刻测定砂、石的含水率,以防止堆放现场遭到雨水破坏。此外,如果当石含泥量大于1.0%、粗砂含泥量大于3.0%时,需要将超出要求标准的原材料进行清理出场。另一方面,是要科学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首先,实验室需要明确并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强度的需求,还应当满足耐久性、和易性等需求。在给实验室提供水泥时,需要科学选取凝结时间较长、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优先考虑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这几种类型[1]。在满足混凝土强度以及拌合物坍落度的需求以后,需要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同时也要提高掺合料和骨料的含量。对于粗骨料来说,比较适合采用连续级配的石子,且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砂则可以选择使用粗砂。可以适当掺用缓凝减水剂,掺入块石的同时可以减少水泥的实际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的形成速度。按照常规标准将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计算与试配工作后,需要对水化热进行验算或者测定处理[2]。
在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时,不仅需要满足强度的需求,还需要重视施工操作,科学调整配制时的强度以及含水量等方面。具体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合理调整强度。对于现场的混凝土强度来说,需要根据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混凝土的试配强度需要在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基础上,再以1.645倍的标准值进行确定,可以充分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95%的保障率,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3]。第二,合理调整用水量。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来说,水灰比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进行实验室的试配工作时,砂和石都是干燥的,而施工现场的砂和石则会容易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施工人员需要及时对施工现场的砂和石的含水量进行测定,配制时根据实际变化调整用水量的多少。同时,要想保持水灰比固定,还需要减去砂和石中的含水量。第三,明确配料的误差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保证水泥和外掺混合料±2%;粗细骨料±3%;水和外加剂溶液±2%,这样配制出来的混凝土强度可以满足相关设计的实际需求,避免造成建筑物的质量影响问题。在受到温度环境的影响下,炎热夏季在进行施工时需要采取遮阳措施,对于砂、石的堆放也可以先用冷水降温然后再进行配制,或者是在进行配制时使用冷却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对于寒冷的冬季来说,需要注意原材料的堆放保温,可以将水泥存放于暖棚内,在进行配制时采取加热原材料的方法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4]。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加入热水,由于水易加热而且热容量比较大,所以具有一定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如果还是没有达到需要的温度,可以再次加入热砂、石,同时也确保绝对不可以加入热水泥。通过采用掺外加剂的方法,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压力,而且整体性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施工时不允许留施工缝,并且要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此时,可以选择采用全面分层、分段分层等方法,或者是在斜面进行分层浇筑时配合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强抗裂能力[5]。在上下两层混凝土进行初凝前,需要在下层混凝土面预留沟槽,促进上下层混凝土的粘结效果,并提高两层混凝土的结合力度。主要实施方法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全面分层浇筑。通过把结构划分为厚度均等的浇筑层,每层选择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浇筑推进,同时保证每层混凝土要在下面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工作。在应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结构的平面尺寸避免过大,因为在单位时间内,如果浇筑混凝土的数量过大很容易造成施工困难。 第二,分层和分段浇筑。该方法比较适合用在厚度不大、面积或长度较长的结构中,通过把结构适当分为若干段,每段分成若干层,逐层、逐段的进行浇筑施工。第三,斜面分层浇筑。该方法比较适合用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在混凝土的流动性较大时,如果遇到结构长度大并且超出厚度的情况,则可以采用斜面分层浇筑的方法,使混凝土一次浇到顶并让混凝土自然流畅形成一定斜面,从下端开始进行混凝土的振捣施工,并且逐步向上[6]。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时,一般都是选择在施工现场的周围进行施工,所以需要保证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现场的联系通畅。在开始施工前,首先需要和混凝土搅拌站确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材料配比的合理性,保证施工现场可以达到混凝土连续的搅拌过程[7]。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到季节或天气产生的影响,比如在阴雨天气进行搅拌时,每次搅拌完毕都需要及时检测混凝土材料中的含水量,适当添加骨料,避免使混凝土出现翻砂、冻害等问题现象。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等问题,这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其中,温度变化和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自身收缩是最重要的两个存在因素[8]。 在进行实际的浇筑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分析并处理裂纹影响因素,从根本上避免裂缝问题的形成。 而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具体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关施工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大体混凝土材料自身的收缩和变形问题,科学控制水泥的规格, 合理选取水泥水化热[9]。第二,要合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在施工时需要保证适宜的施工温度, 确保混凝土具有适当的温差,进而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形成。第三,相关施工人员需要科学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建筑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第四,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时,需要做好施工监管的工作,第一时间内对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进行分析和排查,加大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监管力度。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前需要进行反复的测验,以确定最适合工程实施的混凝土比例,避免施工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运输时长,使其功能作用可以实现最大化的体现。通过合理使用适量的减水剂,可以使粉煤灰在混凝土调配过程中实现混凝土的温度监控作用,根据温度上升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收缩效果。结合24h的数据监测结果,设计并制定最合理的温度控制作业程序,以便可以在开展现场施工环节时及时提供数据结果,落实保湿、保温的相关措施。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环境也需要进行关注,及时分析空气中的湿度和环境温度,以便可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避免施工缝隙加大导致质量出现问题。此外,混凝土正常、连续的供应,对于施工现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要求也很高,与此需要注意保证施工现场的畅通性、有序性[10]。
入模温度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工程问题。最合适的方法措施就是需要将其控制在合理数值范围内,使浇筑温度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并且通过加入低温水进行覆盖。同时,为了确保正常的施工进度,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混凝土运输时间,促进混凝土的凝结效果,通常都是不低于五个小时。在进行浇筑时也要避免使用较快的浇筑速度,防止混凝土中的热量无法得到及时的散发,避免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在充分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较慢的浇筑速度进行施工。
在建筑工程中一般都会利用封层方法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首先会选用二次振捣的施工技术,但是不允许在大体积混凝土还未达到初凝状态时进行第二次振捣。通过利用二次振捣施工技术可以明显降低混凝土振捣和灌注不到位而引发的裂缝问题,有利于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抗渗性等方面。除此之外,在施工技术方面,虽然保证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但是也会相应地增加项目工程的施工成本。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完成以后,还需要采取高质量的养护措施。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采用蒸汽养护的方法,落实混凝土的养护处理。最常见的方法是在实施养护工作前搭建锅炉房,科学布设管道,实现上水管道、截门井、架空管道等方面的保温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彩条布密封箱梁外模外侧支架,形成暖棚并达到保温的作用效果。此外,也可以在暖棚外安装锅炉,运用蒸汽管连接锅炉和建筑物,每隔40cm在主管道上铺设一个气眼,增加暖棚的密封性,促使蒸汽长时间保持在恒温状态下[11]。在养护工作中需要使蒸汽达到均匀分布,可以有效避免低温给混凝土浇筑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整体的养护质量和浇筑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现阶段城市化建筑施工逐渐呈现出规模化、集中化的特征。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工程总量以及施工质量的要求提高,在实际施工中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工程问题产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加强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力度,从施工材料、结构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方面保证整体的管控作用,促进浇筑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浇筑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因素,结合各种防控方法,不断创新出更加全面、高效的浇筑技术,研发新材料并从根本上减少混凝土浇筑质量的不利影响,从而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创造更好地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