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2023-04-15 11:14王粝淳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7期
关键词:基础战略科技

王粝淳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100125)

长期以来,农村为国家就业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种贡献远远超出了传统上与农村地区相关的经济部门,如农业、食品和旅游等。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农村地区在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中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1]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为开端,通过分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策略。所作研究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具备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受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人口结构。在这方面,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有所区别,尤其是在东西部农村地区之间,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农村地区的开发程度、农村地区的经济潜力挖掘和农村地区的政策落实和执行等方面。一言以蔽之,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规模和进程,是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首要面临的问题。[2]

为了平衡东西部农村发展之间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为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管理以及农村投资和政府援助的目标提供了有用的见解。但是,农村经济是一个动态的、多尺度地沉降系统,需要将节点活动与节点间的人员、资源和信息流结合起来。通常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互动的空间,而不是一个不可渗透的边界。正是这种基于场所的活动以及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的结合,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东西部发展失衡,并且随着区域之间的交易和流动性而变化。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农村经济发展,要体现出有效和高效的地方关系。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毋庸置疑,从改革开放到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村经济在整体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无论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就整体的发展态势而言,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具体表现在初级农产品的出售依然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旅游产业等新的农村经济形式和农村家庭收入途径的普及程度不够。[3]这也是现阶段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产生和乡村振兴战略计划落实困难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尚未达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阶段性目标。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青年农民在外出打工的同时,会将土地闲置或者进行粗放式管理,忽略了农村土地或者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入,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生产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经济水平无法有效提高,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此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投资短板还比较突出,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这些都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迫切需要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拉动各方面投资,更多聚焦农业农村,以解决好农业农村的投资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提出和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对于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这种调整是局部性的,是一种相对历史而言的改善。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农村产业结构依然表现出一定的供需错位。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农村不仅面临着国外农产品的涌入,而且还面临着国内农产品出口下降等问题。[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物理上的邻近性、高价值部门的聚集和企业的临界质量,宏观区域内的农村产业缺乏竞争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较大,农村地区面临着特定的挑战。

另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会加剧创新和区域的差异。拥有更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农村地区能够交换知识、寻求建议和获得新想法(即高社会接近度),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农村地区则具有更少或更多封闭的网络连接(即低社交接近度)。这些社交网络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它强调了通过弥合产业结构漏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然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不足以担任市场调节任务,无法克服合作和交流的社会障碍。

(二)农村农业基础建设不完善

现代经济理论早已阐明基础建设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前文所述的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东部农村地区具有更好的基础建设。在相对完善的基础建设上,东部农村地区更快、更好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村经济范式的转型。在此基础上,更好的经济条件反馈到基础建设上,为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由此构成了良性循环。相比之下,西部农村地区环境存在天然劣势,在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进一步造成基础建设困难,由此构成恶性循环。

此外,从农村农业基础建设的结构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脆弱,基础建设复原力不高、可持续较差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基础建设中,有25%的农村公路网在十年内没有维护和更新;全国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不足70%,西部地区更低;70%的肉、80%的水产品以及大部门牛奶及豆制品无法进入冷链系统;90%的农村平均电价要高于城镇且电网质量差,弃电现象较多。[5]这些数据无不表明,我国农村基础建设的路还很长,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城镇仍然十分匮乏,存在很多典型问题。在乡村战略计划下,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缓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农村地区的科技环境被认为是脆弱的,因为它们在获取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方面存在劣势。因此,农村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和普及占据重要地位,是后续大量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前提和技术基础,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但是,相较于我国工业逐步进入“4.0”时代,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滞缓,农村地区的经济资源有限,知识匮乏。以2021年的全国发明专利申请为例,在138.2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中,涉及农村农业科技的专利申请仅有23842件,新品种权申请量仅有634件。[6]

造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滞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农村农业科技的投入不够。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受限于地方财政,对农村农业科技投入有限,无法支撑相关机构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其二,农业科技后备人才不足。社会对农业及其相关行业认同不高,虽然各级高校都开设有农学相关专业,但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农业科技后备人才不足;其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农业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产业,大部分的农业科技成果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转化,无法实现短期效益,制约了农业科技发展。这些劣势使得农业科技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从而导致农村基础经济脆弱。

三、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方法,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形成,并在农村地区建立制度化的市场交流。为此,一方面要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基于市场的运作,通过补贴和其他便利机制,转变农村农民的思维模式,实现农村地区资源的统筹整合,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旅游产业的规模,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达到农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支持和社会融资、捐赠等,提供用于满足农村特色产业营运资金需求的低成本贷款,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支持下,探索农村地区经济作物周围的多维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从农业变革转向生计多样化,增加农村的“非农业收入”,包括农村非农工资、农村非农个体经营等。在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构建新农村发展范式,强调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村和自治,将农业生产的新优先事项与更广泛的市场和社会创新和可能性(例如农业实践的创新、地方嵌入和新形式的生态企业家精神等方面)重新联系起来。

(二)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协调发展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外,还有赖于农村基础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东西部农村发展失衡、城乡基础建设差距加大的情况下,更是需要为农村基础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期平衡东西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基础建设差距。

为此,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以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如农村电网、农村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农村卫生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要加强已有的资金管理,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其二,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支持下,基础建设从农村-城市二分法转向从偏远农村到密集城市环境的连续统一体,将基础建设规划与农村发展相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以此在农村地区形成足够的集聚经济。该方法能够捕捉足够的经济溢出效应来证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合理性,甚至将可能没有强大的社会和经济一体化的偏远农村地区与其城市中心联系起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环境和机会。从城乡连续体的视角,既可以识别农村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增加农村农民获得就业、服务和各种机构资源的机会,实现高度流动的社会。

(三)强化农科的创新和人才培养

如上所述,在农村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通常因缺乏资源而面临障碍。这些障碍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因素。为了解决农村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所面临的障碍,有必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支持下,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农科创新和人才培养:其一,增加农村地区可获得的技术知识,保障外生知识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一般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农村农科利益相关者很难自行构建、维护、处置和回收技术,以促进农村基层的技术创新。为此,建议将重点放在当地社会结构内的文化和组织问题上。在此过程中,技术开发需要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以在不同利益之间建立协同效应,将赋权作为引导内部推动可持续技术发展的基本方法。

其二,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的针对性,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与实际需求相对接,引导农民在生产中采用新的农业科技,发展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人才投入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积极引领及培训等模式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补贴等形式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生产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及企业经营专家进行实践指导,提升生产实践效果,促进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针对农村的政策方针,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刺激农村发展,以此消弭农村矛盾、提升农民收入。本文通过深入的定性研究,展示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策略。研究显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产业结构、基础建设和科技发展三个方面,多措并举,最终实现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基础战略科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整式”基础巩固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