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仁弘美 同心共育

2023-04-15 09:56:13王春凯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评价

王春凯 _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学校倡导弘美教育,致力于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一体化建设,打造集德育活动、文化环境、生活实践、学科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网格化的育人体系,践行协同育人的系统观,开展一系列主题化、多样化的特色德育活动,建构全主体参与、全要素介入、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全系统联动的育人新格局。

1.坚持正确方向,立德树人

在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定位上,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强化教师的德育能力。依据政策文件多次对德育目标进行规划,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确立远大志向,培育理想信念”等道德建设任务,都为我们开展好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所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德育工作主导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

2.坚持遵循规律,融入设计

学校加强德育规律研究,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体现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遵循“围绕德育一体化目标—确定德育系列化主题—规划德育多样化内容—推进德育校本化实践”的实施路径,构筑一个德育各要素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体系。

德育系列化主题的设计依据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初一年级以自律为主题词,育人目标是身心健康、友善乐群、积极明理,德育活动要点为学生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认识自我、确定合理发展目标。

二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例如,把不同学段的德育要求落实到心理课程中,按照年级层级开设阶梯式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调试、生涯发展等内容。

三是围绕重要的节庆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日、时事发展进行设计。例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协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国画、剪纸、服装设计等社团,设计清明祭英烈、传统文化展示、“五四”爱国歌曲快闪、学宪法讲宪法等德育活动,以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四是依托学校有传承性、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和学科课程。例如,2013年起德育处设立的班主任节,每年通过这个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在校园内散发温暖的光芒。学校的精品戏剧课程,将学习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以戏剧教育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精品戏剧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一部剧目演出,涵养艺术素养,提升审美情趣,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课程,在每年级开设不同系列的课程活动和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社会责任感。

3.坚持协同配合,同心共育

第一,育人主体全员化。首先,在学校内,组建以行政干部、德育处干事、团队干部、心理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思政等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协同育人团队,着力抓好育人阵地,开好班队会、团队组织建设、文体活动和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科研、文化、管理、服务等育人功能,积极构建全员师生互动、课上课下同步、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同时在校外,充分发挥家长协同、社会协同的育人合力,多主体进行密切合作,形成资源整合、合力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大课堂、学科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第二,课程设置融合化。学校做好一体化课程体系建构,建设包括“立仁”德育课程、实践活动、学科课程在内的育人体系,以俊美学子的“五美”分别对应理想信念、品德养成、文化求知、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的俊美内涵,对应校园行为标准和荣誉奖项评选,设置基础通修、拓展选修、进阶融合课程。同时,打破学科壁垒,汇聚多元化课程生态,构建“衔接贯通、有机融合”的课程网络,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一体化。例如,在“双减”新形势下,学校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的同时,也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支撑,包括德育类的辩论社、法治宣讲团、空中讲解员、阳光心态训练营等社团,智育类的科学盒子研究性学习,体育类的随机舞蹈、橄榄球、飞盘等社团,美育类的古代服饰、写意山水画、书法、剪纸等社团,劳动类的农科院果蔬大棚基地、木工工艺基础及创意设计等,还有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劳动体验、科技节等主题实践活动,旨在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形成充满活力、洋溢生机、开放包容的育人场域,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德育评价多元化。学校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力图建构一种动态、多元、开放、综合的评价体系,实行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办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学生评优方面,不仅有市、区“三好”“优干”等奖项,还有校级、年级青春榜样评选,各年级、班级还设置了综合实力之王、单科荣耀之星、文明守纪标兵、志愿服务标兵等多种激励荣誉,形成了“金字塔”型与“群星灿烂”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层次展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