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利明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教育研究所
每门学科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知识点则是组成这个整体的细胞,学习就是将“细胞”系统地整合在一起的过程[1].如何从大局出发,用科学、高效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将互相关联的要素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呢?这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中笔者以两位教师执教“函数的单调性”这节课为例,通过类比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已经能从多个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类事物的特征,思维也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模式[1].函数的单调性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有所接触,高中阶段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学生从对函数图象感性认识的层面,深化到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的阶段,这也是学生实现思维自我突破的过程.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一个个小知识点出发,让学生先精准掌握各个小知识点,再以小见大,最终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数形结合,提取概念
教师首先展示了函数f(x)=x的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象从左到右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变化趋势,要求分区域表达,即在哪个区间内随着x的变化y增大或减小;然后展示了f(x)=x2的图象,同样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描述方法同上.
在学生能熟练表达后,以f(x)=x2为例,鼓励学生描述增函数的概念,并从中抽象出一般性概念.
(2)概念分析,理解内涵
引导学生从定义域的某个特定区间来分别观察变量f(x1),f(x2)的大小情况,在分析中获得概念的内涵:函数的单调性展现的是函数的局部特征,它是对于某个区间而言的;从多角度来看,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为了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与理解,教师设计了以下几道练习题.
判断:1)如果函数f(x)满足f(2)小于f(3),那么函数f(x)在区间[2,3]上为增函数;
3)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1)小于f(2),则函数f(x)在R上必定是增函数;
通过几道判断题的练习,学生一致认为可应用直接法、定义法和图象法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总结出以下几点:①单调性不得离开相应区间和定义域;②具体函数的单调区间有它的特点,如一次函数是整个定义域,二次函数是某个区间,而常函数则不单调;③所谓的单调性是相对于定义域的某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不可以用特殊值来表示;④在定义域内两个区间(A,B)上均为增函数或减函数,通常不可直接认为函数在A∪B上为增函数或减函数.
(3)讲解例题,强化应用
在学生完成以上几道练习题后,教师认为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已经基本掌握,此时引入教材中的经典例题,与学生一起探讨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略).
此教学片段中,教师从细枝末节与特殊情况着手,让学生从单个的易错点中总结一般情况下的共性特征,最后带领学生在例题分析中进行整体训练,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这位教师采取的是先整体后细节的教学方法.学生先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逐个突破小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1)数形结合,提取概念
此过程与教学片段一没有太大差异,都是让学生从“形”上初步建构数量关系,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
(2)合作探究,把握整体
新课标提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与探究中建构新知”[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实现思维能力增长、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该教师在此教学环节分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书写自己所看到的函数单调性的内容,特别强调“在区间……上是增或减函数”的书写格式,此过程对并集的使用不作要求,关键在于格式与内容的准确性.
第二步:判断并证明函数f(x)=x2的单调性.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画图,再判断,最后运用定义来证明.此环节的要求依然是重点强调书写格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步骤产生初步的整体认识.
(3)练习训练,剖析细节
2)对于函数f(x),因f(1)小于f(2),所以函数f(x)在区间[1,2]上为增函数,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不论是第一位教师从细节到整体的教学方式,还是第二位教师从整体到细节的教学方式,他们的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对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培养也高度相似.但不同的教学方式,到达目标的速度却有一定的区别.教师若模糊了教学细节,那么学生对于目标的达成也处于迷糊的状态.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教学技巧.
从知识的系统性角度来看,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犹如一条条溪流,最终还是要汇入汪洋大海.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知识的细枝末节,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难将零碎的知识汇聚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而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则会让学生无法精确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从而影响知识的实际应用[3].
因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该细致的方面细致,该模糊的地方模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精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如本节课最值得关注的细节为:①任意x1,x2,当x1小于x2时,存在f(x1) 第二个教学片段,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性的细节,使得学生在数形结合思想的启发下,对函数的单调性形成了较好的整体认识. 新课标倡导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情选择教学方式.如,第一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第二种教学方法则适用于基础较弱,需要更多引导的学生.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手段真可谓精彩纷呈,越来越丰富.作为教师,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要拥有自己的主见,立足于“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提升数学核心素养.2.3 认知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