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隐性课程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3-04-15 05:16:41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感隐性素养

文/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邓苗苗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普遍自律性不强,容易受到网络审美的影响,对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存在兴趣不浓、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无形课程、隐蔽课程等,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明确规定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等。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提出的,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关注自我意识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就非常重视隐性课程的价值,他曾提出,如果认为“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因而提出“附带学习”的概念。一般认为,杜威“附带学习”的理念是隐性课程研究的发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审美发现与鉴赏”属于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帮助学生获得“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而对于美的感受,绝不仅仅来源于课文文本。事实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到学习氛围的营造,从教学内容的拓展设计到教学评价,都应该帮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而这些大多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所以,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下,重视语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探究如何利用隐性课程来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显然是有意义的。

一、运用具有美感的教师语言

虽然没有哪本教参明确规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使用哪种风格的语言,但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就属于隐性课程,是一种非正规课程的形式,是教师人文素养及情感态度的体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旁征博引的语言,哪怕是讲解一个古今异义词“可怜”,也可以引用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来举例。例如,在课文导入环节适时地表现各种语言风格,主持风——“精美的首饰会让美丽的女人更加漂亮,然而,有这样一串项链,它竟然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人生……”(《项链》);悬疑风——“这么多犯罪嫌疑人里面,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到底是谁呢?”(《祝福》);童话风——“森林里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树,它有众多的追求者,凌霄花和鸟儿都爱慕着它。有一天,它收到了一封情书……”(《致橡树》)。例如,教师可以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小结,提出建议与希望:“就是这样一首诗,跨越时空,传递着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我们要感谢这些先贤圣人,用生命写下这字字珠玑,直到今天,依然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将进酒》)

毋庸置疑,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及感染力是具有美感的,它作为隐性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这门学科。

二、营造具有美感的教学氛围

选入《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或闪耀着高屋建瓴的思想光辉,或讲述着震铄古今的事迹功业,或歌颂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或描绘着如诗如画的大好河山,每一篇都用优美的文字表现着这些内容。

语文之美,当然是美在字里行间,但是又不仅仅在字里行间。毕竟文字属于抽象的范畴,要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语文之美,教师可以采用更多样的手段来营造课堂氛围,增强课堂审美效果。例如,利用音乐,在朗读《再别康桥》时,提供《星空》《月光曲》《离别曲》《秋日私语》等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主选择用哪段音乐去读哪段文字。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而且能更直观地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更能理解诸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和“满载一船星辉”所传达的内容与情感。例如,运用影像,在讲授《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时,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或者电影《1921》里的一些视频片段,能瞬间缩短时空距离,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染,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巧用道具,一把油纸伞能让《雨巷》的意境在课堂上弥漫;一束洁白的茅荑和一支彤管(杆身漆朱的笔)能真实再现《静女》中那对两千多年前的恋人之间的纯真与热情。

在具有美感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他们通过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再结合文字本身的美,审美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拓展具有美感的教学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课文的学习活动上,我们要重视拓展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审美导向性的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真实地获得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努力运用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在学习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后,鼓励学生续写一节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笔者任教的所有班的学生对此都非常踊跃,他们纷纷写出了稚嫩却热情真挚的诗句,如:“我愿意是骑士/是黑夜里的侠客/在每一个夜晚守卫/只要我的爱人/是郁金香般的公主/在花园中的城堡/自由自在地舞蹈”“我愿意是岩石/静默在群山之间/任凭风雨来袭/刻下一道道伤痕/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朵小花/盛开在我的怀抱中/悠然地散发芬芳”“我愿意是画板/是洁白的宣纸/静静地等待着涂抹/只要我的爱人/是鲜艳的油墨/晕染着我的世界/给我带来色彩”。

在学习了散文《故都的秋》后,让学生把文中的景物当作意象,以“天净沙”为词牌进行填词。学生们也能写出“秋晨鸽声青天。枯草蓝朵哀蝉。斜桥凉雨残垣。槐蕊飘散,落寞人在深院”这样符合词谱、押韵正确的小令。

当然,拓展的形式还可以更多样化,用“猜猜他是谁”的猜谜活动来拓展练习人物描写,用故事分享会的方式来掌握小说的三要素,用一场辩论赛来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等,都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实施具有美感的过程性教学评价

如同艺术家要有能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也需要有能激发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显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大多属于结果性评价,即侧重测验考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师生各自调整自己教与学的进度、方法。不可否认,这种结果性评价能给学生一种推动力,但是在实施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时,教师就成了唯一评价者,并且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这样就容易导致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或刻意迎合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会减退,不利于其发展。

重视语文隐性课程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师积极思考如何改革教学评价,有效实施具有美感的过程性教学评价。这里所说的“美感”是指蕴含在过程性教学评价里的激励肯定之美、自我觉察之美和人性化之美。

首先,激励肯定不等于简单地说“很好”“真棒”,而应该具体地指出哪里做得不错,哪里还可以更好,比如在评价《鸿门宴》里的人物时,当学生可以结合文段说出项羽骄傲自大,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时,就可以具体表扬他“阅读课文仔细,分析有理有据”,然后再鼓励他继续思考“项羽不屑于使用阴谋手段来除掉刘邦,他的这种态度里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引导学生去理解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

其次,接受内心的自我觉察,总是比接受外界的评判要容易得多。在小组学习中增加小组自评和组员自评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会经历自我反省、总结经验、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却更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最后,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结果和分数,而是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设置一些需要协同合作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只要愿意付出努力都能得到肯定,比如绘制思维导图、录制朗读视频。不善于文字表达的学生可能擅长绘画,内向害羞的学生可能更喜欢进行后期剪辑。人性化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其能力发展。

综上,教师如果只一味地为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授课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背离了育人本职。探讨语文隐性课程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旨在呼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帮助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美感隐性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