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鹏,张曙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将其内化为个人修养和素质,并与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
适航取证是民用飞机商业运行的必备要求。200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既是国家的意志……”[4]。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航空发展以军用飞机为主,民用飞机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满足最新适航标准的安全性设计和符合性验证是我国大飞机飞上蓝天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性文件也提出要强化适航技术和管理研究,培养适航人才,提升适航国际地位[5-6]。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2007年获批设置“适航技术与管理”国防紧缺学科,2009年拥有了教育部首批自主设立“航空器适航技术”学科点,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高校首先试点建立“航空器适航技术”本科专业,2019年再次获批国防特色学科,2022年获批建设飞行器适航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适航专业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适航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专职为主、海内外合作的适航学科队伍。2016年,牵头组织了全国性的适航专业和学科发展研讨会,讨论形成了未来适航专业和适航学科的发展建议及课程建设重点。
适航技术与管理的交叉是适航学科的典型特色[7],涉及知识面宽,为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带来挑战,尤其是“适航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适航基础”在适航专业的本科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经过反复研讨,课程内容涵盖适航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应讲授适航基本概念、适航审定技术和管理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CCAR 21部[8]为线索,概要介绍适航管理基本体系和适航取证流程;以CCAR 25部[9]为线索,讲解民用航空器适航标准内涵,适航性设计、验证和审定的基本要求与方法,兼顾CCAR规章核心技术要求。
课程专业特色突出,融合工科专业和航空技术基础,有助于发掘适航问题本质,牵引适航特色方向,引导解决适航实际问题,支撑后续专业课程;也可作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开放。2009年首次开课,历经10多年的全行业、多学院合作共建,积淀深厚。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均从事适航技术和管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及一线教学。目前,完成12轮授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分较高,均高于同期学院和学校的平均分。
本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航空和爱适航的热情,树立航空报国的信念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传授适航知识时,教师要围绕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法治意识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课程思政与技术内容的有机融合。家国情怀,就是要让学生认同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定爱国心和强国志。科学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深入掌握航空科技和适航知识,了解适航技术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体会其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感受适航科技之美,树立为我国适航事业奋斗的理想和追求。法治意识,就是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理解民航法及其他法律的性质和主导地位,结合适航基础知识,亲身感受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的重要作用。
总体模块讲解适航基本概念、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CCAR 21部为线索全面介绍适航管理内容,以CCAR 25部B分部为线索概要介绍飞机总体适航内容。
在讲解适航发展与现状时,教师要展现中国民用航空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感悟中国航空人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见证跨越历史的航空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后与欧美多家公司合作研发大型飞机。但在历次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中,中国航空人认识到西方国家所谓的“技术合作”只是试图让我国航空工业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属。之后,我国谋求自主设计大飞机,ARJ21飞机第一次完整实现自主设计、组装生产、适航取证的流程。与此同时,中国民航也建立健全了自己的适航审定体系,构建了以专业的适航审定中心为主的审定系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2017年5月,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更是实现国产中程干线客机技术的突破。
在讲解民用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基础的确定时,教师要指出在目前适航审定体系框架下,我国C919大飞机面临的修正案困境。适航审定基础的确定以申请之日有效的适航规章为基础,运输类航空器型号合格证申请书的有效期为5年,一旦超期需要应用更多的新标准。欧美在波音787(2011年8月)和空客A350(2014年11月)等民机取证后,集中生效了一批新的运输类飞机的适航标准修正案,如FAR AMDT 25-144号修正案的生效日期是2017年3月13日。新的运输类飞机机型如果不能在2022年3月13日之前完成型号合格取证,则需要满足FAR AMDT 25-144及之前的所有修正案。以保障安全性为名义,实际对后续机型形成新的政策壁垒,毕竟这些新的修正案,即使欧美的最新机型可能还没有完整应用过,对于大飞机后发国家的挑战尤其大。在这些适航标准技术内容讲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技术与管理交叉的角度,认真思考适航管理体系的内在逻辑,深刻理解适航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意识到民航落后国家面临的巨大政策壁垒,激发学生投身适航领域的热情。
载荷和结构模块将结合25部C分部和D分部,阐述飞机结构的载荷、强度、疲劳、损伤容限和适坠性等问题。例如,为了保障飞机舱内压力的安全性,中国民航适航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要求。典型适航条款:(1)第25.365条“增压舱载荷要求”,规定了对承受增压舱载荷和结构的要求;(2)第25.775条“风挡和窗户”,规定了对增压舱风挡和窗户的要求等。
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风挡玻璃空中爆裂脱落的事故征候[10]与相关要求密切相关。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飞行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面对突发状况,机长刘传健等全体机组成员沉着应对,克服恶劣环境,实施了紧急处置程序,成功备降,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中国民航局的表扬。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分析案例中风挡玻璃破裂和脱落等危险因素和对应的适航要求等学习基础知识理论,重点突出落实适航标准和强化机组训练对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动力与环保模块将结合CCAR 25 部E 分部和CCAR 33 部,厘清发动机适航与安全性的联系和内涵。例如,“第25.571 条 结构的损伤容限和疲劳评定”和CCAR 33 部的“第33.75 条安全分析”提出了对“非包容的高能碎片”事件的安全性要求。
陈光教授等北航专家在图-154M客机发动机重大故障调查过程中科学分析故障原因,战胜苏联专家,维护国家利益的故事,是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典型案例。1988年5月30日晚,中国民航B-2604苏制图-154M客机在广州起飞后约10分钟失事坠毁,苏方认为事故是中方使用不当所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光、熊昌炳与朱谷君三位教授参与事故调查,利用专业知识认真分析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在于设计缺陷,确定责任应该在苏方。通过案例,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航空发动机安全性问题的同时,激发他们踏实求学的热情,提升科学素养,不屈从国外技术权威,强化航空报国的家国情怀。
系统与人因模块以飞机机载系统和人为因素等问题为牵引,结合CCAR25部F和H分部中系统安全性和电气线路互联要求,关键飞机机载系统的设计、功能、相关事故/事件、规章要求及变迁,等等。例如,CCAR 25部“第25.1419条 防冰”规定了飞机结冰条件安全飞行的具体要求。
2014年,我国ARJ21-700飞机完成从跨国“寻冰”到国内“破冰” ——国产大客机适航审定自然结冰试飞,这是民机研制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和尝试,是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典型案例。虽然自然结冰试飞气象天气在我国很罕见,历经多年也未能完成取证试飞,但是满足适航标准是民航法的要求,不能因为任何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违反法律要求。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适航基础”课程致力于将适航专业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有机融合,围绕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法治意识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模块设计中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家国情怀和爱航空、爱适航的热情,树立“敢为人先、空天报国”的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