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亚强(山东省邹平市黄山中学)
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家国情怀素养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既属于高中生构建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还是历史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落脚点。高中历史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强调同其他核心素养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助力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
家国情怀指的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当具有的价值关怀,要求学生充满人文情怀且关注现实问题,让他们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个人使命。高中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目标如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能从历史视角认识中国的国情,具备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与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视野;能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科教师均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与创新教学方法,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试理念仍然存在,一些教师依然把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当作教学的起始点,让他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被动,不仅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有的教师讲解教材时,通常运用划重点的教学方式,没有适当挖掘、拓展与延伸历史事件和人物,以至于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家国情怀等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缺失人文教育,影响他们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时,虽然可以把相关内容融入课堂,不过缺乏对考、学、教间关系的思考。在考试中,仍然以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节点的掌握情况为主;在学生学习方面,不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更没有把历史发展和家国情怀衔接起来。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打造学生自学、自主活动的环境,使其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让他们不仅会学,还乐学。不过当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受教学工作预设性、计划性的束缚,师生活动也会受到教学程序规范化的限制,根据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规划展开,在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只是充当“听众”与“观众”的角色,虽然课堂秩序看起来十分规范,但是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很难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使得家国情怀的渗透缺少感染力与吸引力。
由于高中生受被动学习模式的制约,再加上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关注结果,他们的创造意识与探索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自信心不强,学习热情不够高,思维过于固化,存在接受性、被动性的特征,家国情怀素养自然很难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真正解读出家国情怀的内涵,导致不少学生对家国情怀素养认识得不够清楚。有的教师则没有把家国情怀和人格塑造融入和体现到课堂上,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不强,在生活中缺少应有的道义与担当。此外,重国轻家现象也普遍存在,虽然能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但是忽视对家的重要性的认识,显得局限与片面,影响对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关系到他们历史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材作为一切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基本依据与切入点,内容更是经过千挑万选、层层筛选。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都与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密切相连,这为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带来了极大便利,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深入发掘家国情怀元素,积极整合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借助课本知识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旗、国徽三张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和思考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让他们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接着,教师要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工作有哪些。由他们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等,使其着重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随后教师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认识与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引导、辅助和推进等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等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对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说至关重要。为更好地渗透家国情怀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精确性与必要性,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层次互动与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
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影像中的百年党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讲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出现哪些失误,有什么政策调整。展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的时空轴,列出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接着,教师与学生深层互动,讨论: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并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指出“左”倾错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使其理解、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虽然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但是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要想进一步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教师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带领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家国情怀教育,使其内心受到触动和感染。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精心策划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性制定教学方案,采用共赢互动、合作学习等新型方式,使其在课堂上复原历史,由此促进他们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例如,在进行《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教学时,当学到“经济全球化”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以下资料: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世贸组织的产生,将贸易、投资与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水平;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并带领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收集和列举身边有关全球化的事例,使其树立全球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产物之一,指的是利用外界环境,实现与学生心境共鸣的教学方法,这些环境可以是人为制造的,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情境越形象,效果就越显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借助情境教学的优势,灵活利用实物、教具、道具、信息技术手段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营造历史情境,还原当时的场景或画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引领学生形象化感知和学习,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片段,谈话导入: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学生通过观看知道是武昌起义,使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尝试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从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组织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思考,让他们了解武昌起义的历史条件。接着,教师展示中华民国成立图,讲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从中华民国元年(1912)开始纪年,带领学生探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使其着重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如此,教师利用视频、图片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究辛亥革命的过程,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固有的教材内容,还要引入一些生活化教学资源,而且不少历史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历史现象和事物。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当善于将历史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历史和实际的对接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形成个人思想,实现对他们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过程中,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图片,询问:这反映出什么历程?学生结合个人认知知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追问:除此之外还取得了哪些成就?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自主学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讨论我国在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军事国防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其结合身边的现象思考与分析,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分享。随后,教师指引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像衣、食、住、行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意识到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面对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教师不能仅仅运用有限的课内时间与教室空间,还要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使他们内心深受触动,升华家国情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以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与前提,围绕单元主题精心设计与开展实践活动,将教学氛围转变过来,带领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让他们的家国情怀得以升华。
在这里,以《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活动课为例,教师将班内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分工完成相关任务,要求他们利用课下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收集与整理资料,包括:中国历代疆域变化,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过程;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认识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从地理和历史学科整合角度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总结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关系。随后,教师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让学生着重探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深刻领悟家国情怀的内涵,使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牢固树立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和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把握课堂内外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契机,深入发掘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情感因素,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建构,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增强他们的家国意识与责任心,使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