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琛(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维新学区)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任务,增加了压力,教师要在作业减少的情况下保持同样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顺应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加强德育,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整个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学生是一个整体,而整体中又存在个体差异,有时会因为个体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虽然课程是以个体为主,但也遵循整体性原则,所有课堂教学都有核心目标,围绕着核心展开,最终又汇聚成一个整体。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常常会因为个体差异太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素质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学生长期在教师的熏陶下成长,耳濡目染,逐渐向教师学习。若教师素质低下,行为不端,“三观”不正,教育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存在类似的问题,若教师品行端正,谈吐文雅,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教学环境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素质,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学习,无论多么高尚的品德,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教育环境很重要,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例如,一位教师在农村学校做的测试:让学生默写《学生手册》,写出六条算及格,七至八条视为良好,写出九条则为优秀。然而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九成的学生不及格,至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就更不用想了。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恶劣的环境下师资力量匮乏,没有人愿意到农村教学,很多教师目光短浅,格局小,逐渐与时代脱节,无法适应新时代,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学生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由于教育不断改革,不同时代的教育背景也不一样,不少教师仍然没有适应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思想陈旧,仍停留在学生只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如今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就要抓起,小学便成了关键,低年级是开始,中高年级就是一个转折,要逐渐适应新教育理念,扩宽思维,形成习惯。而大部分的问题往往也是出在这个点上。应对新时代教育,教师要努力融入社会,起好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而不是思想陈旧,停滞不前,不愿努力。
课堂是反映一个教师能力的关键,课堂评价自然也很重要,正确的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但往往事与愿违。学校的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光看课堂评价不顾学生的反馈,素质的提升更多是在课下,但学校对课堂的评价过于重视,不重视课下学生反馈出来的结果,造成教学评价片面、单一,没有参考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逐渐习惯了以信息技术带动课堂,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不断显现。课堂完全被信息技术所控制,师生交流越来越少,话都说不上几句,更别说德育,缺少德育这一重要环节想,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就更难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逐渐减少,思考过程被眼花缭乱的视频所占据。
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都以授课为主。所谓授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各司其职。教师按照传统的四步教学法讲解文章,也不在意文章的特点,总是以分析字词,赏析句子,解读重点段落,概括中心主旨来讲授。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胜任如今的语文教学,更起不到加强德育的作用。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需要背诵的文章多,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大多以背诵为主,忽略了对文章的理解,而教学改革后,选入教材的文章顺应改革需要,加强了德育,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不重视,以简单的背诵为主。简单的记忆背诵已不能应对如今越来越灵活的考试题目,面对越来越多的背诵课文,不光学生的语文成绩每况愈下,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将注意力从五花八门的课件、窗外的风景、操场的喧闹声中重回到教师身上,从教师身上汲取知识,方便教师进一步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教师的魅力可以来自各个方面,不能单看某一点就评价一个教师的素质高低。首先,扎实的基本功是课堂吸引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的基础。而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说”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师基本功足够扎实,谈吐举止大方,辞藻华丽,语音逻辑清晰,表情丰富,形态自然而风趣,上课幽默生动,内容精炼,这样的教师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太差,学生的素质肯定也不会太低,学生在课堂也学到了知识,学生能既不失欢乐,又获取知识,提高素质,一举两得。当然,教师的魅力不止体现于课堂,也体现在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上。具体表现在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三观”,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的魅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将思维集中在课堂和教师身上,还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学生在喜欢一个教师的同时,也会连带着喜欢这门学科,教师要想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就得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改变教学方式,以文章中的“德”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受文章带来的启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情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自己动脑思考,感受作者的内心,主动走进文章深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等待着教师的灌输。
3.加强德育
德育是新课程改革后备受关注的话题。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成绩不再被捧上学习的最高点,教师与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素质,素质与德育直接挂钩,是德育是否成功的体现,因此加强德育也是提升学生素质最直接的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德育绝不能忽视。
4.从学生兴趣入手,增强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选择一些有深度并且能讨学生喜欢的文章进行深度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其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在不断了解中提升兴趣,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深度的语文教学在无形中便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从文章中受到了德育。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理解程度低于班级平均水平就处处贬低学生,或者单独“照顾”学生,让他与班级脱轨。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进行素质教育,不要有语言上的伤害,不要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6.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的重心偏向阅读,所以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就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在阅读中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细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深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7.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幽默风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适当地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缓解课堂的紧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还可以增加教师个人魅力,加强德育,不仅能得到学生的喜爱,还能让课堂的感染力更强。要设置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若合理利用这个特点,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8.做好准备工作
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学生看到的那般轻松,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德育也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备课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只要关注内容是否贴合教材,还要关注学生能否快速理解、记忆,备课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才能按照目标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准确找出教学重点,突出素质教育,还要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难度也不能太高,太高了学生不易理解,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学生自己就能学会,体现不出备课的意义,还要注重备课能否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相互脱离,要来自教材,然后又不能和教材一样,要有深度,要高于教材。
例如,教师在教学《问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先了解有关杜甫的一些历史,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杜甫的作品,被人们所熟知有哪些,在课前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朗读原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再让学生分析古诗的内容,教师在适当的地方予以补充,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问题中探索古诗的奥秘。
9.结合信息技术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将德育融入信息技术,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是千篇一律地将所有知识都制作到课件上,而课件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课件的意义只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在课件选择上,教师也应该取舍有度,确定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用到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辅助教师教学。
例如,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而不是把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照搬到课件上。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片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者从历史记录中查找这一段资料,为学生进行讲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10.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进一步完成后期的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亲近学生、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而不是不近人情的。一节高效的有教学意义的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是师生相互配合所成就的。要想师生关系良好,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有亲近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灌输”。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崇拜心理,有助于教师日后的引导。
11.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
无论什么教学模式,学生一定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方式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身上的。教师不能一味主导课堂,也不能放手不管,虽然德育是要以教师为主,但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向灌输,无论什么教育,教师都要适度引导,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丰富作业类型
不同类型的作业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语文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语文的实践大多以说话、交流为主,所以同样可以选择实践类作业提高素质。在选择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多安排实践性作业,让其丰富语感,增加词汇量,感知语文的文字美、韵律美。操作探究类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操作的过程大多是“动手做”,而语文需要动手的地方不是特别多,更多的是用眼、用脑、用心、用手,而在阅读中勾画,找出好词好句,动手摘抄,同样可以感受文章中的德育。
2.提供选择性作业
选择性是建立在不同学生语文基础不一样的前提下的,结合难度和学生自身情况,再辅以一定的德育目标,准备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行选择,再给学生一定的范围,选择处于最近发展区的作业,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既符合德育要求,又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生作业减少,课堂评价更为重要,学校不能只关注结果,过程性评价也很重要,应对教师的课程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价,单看哪一节课都是不行的,要多关注课堂,才能知道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唯一,应该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基础进行教学评价。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个过程,学生不可忽视,教师也不能马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传统教学法,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础和一定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学生认真配合,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课前准备,提升个人素养,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