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闫 鹏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逐步融合,使得学生对智能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表现出强烈诉求,教师素养也随之需要重新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理应顺应智能化教学趋势、不断提升智能素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赋能增效。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师生智能素养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革新等问题,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智能素养的研究还很鲜见。为此,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智能素养的探讨十分必要。
随着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的结合,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日益聚焦于各类智能教学系统的“多模态学习分析、适应性反馈、人机协同”[3]。具体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学者指出,“多模态学习分析为全方位刻画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与行为带来了新可能,适应性反馈为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了新机会,人机协同为教育者实时把握、反思与调适教育活动提供了新条件”[4]。在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支撑下,智能化教学将日趋成为新形态。人工智能必将引发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等要素的重构和创变[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崛起为新境遇来提升智能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析学情信息的能力关系到学情分析结果能否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行动基础和策略指南”[6],而能否将关联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专业素养相结合,将影响到对学生学情多维度的综合研判。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离不开对大学生前期学习情况的提前把握。面对过去全方位了解授课对象学习表现的挑战,依托智能技术的教学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追踪、挖掘学习数据背后的学情信息。借助跨媒体智能的多模态学习分析同样遵循大数据分析和利用的逻辑,它不单能获取学生学习的文本,还可利用多种媒介技术大幅拓展数据捕捉的形态和范围,在对文本、图像和视频等跨模态的数据处理中为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状况“画像”,了解其参与性、实践能力和已知、未知、想知等情况。从教育者运用智能技术的现实评价来看,智能素养将成为教师现代化教学和终生学习能力衡量的重要参照。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主动选择智能技术这个“可用之器”以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
多模态学习分析不是以了解学情为终极目的,而是要以此帮助教师从需求侧精准把握教学供给。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大班授课,教师要在探寻学生个体特点和成长规律中做到精准施教不可谓容易。因材施教、精准育人历来是教育的理想追求,但在传统条件下难以很好实施,而人工智能环境下深度学习算法的介入“不再需要人类专家去煞费苦心地历练模型,机器自己就能从大数据中寻找特征、发现规则、总结模型”[7],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应性反馈。智能化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作答情况、知识储备等数据,可定制化地完成学习过程的路向规划、内容推送等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有效提升其参与度。这种育人的精准化模式涉及“教育教学活动信息的精细管理、教育目标的精准定位、任务解决的精确定向、教育过程的定时施教和教育成果的精准评价等”[8]。基于此,思政课教师要种好“责任田”,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善用智能科技,从传统“大水漫灌”转向智能“精准滴灌”,引导和刺激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要及时反馈学生需求,既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精准推送又积极营造时机精准发力,帮助学生在成长中扣好人生的扣子。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运用促成了“人机协同”,“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9]人机协同试图以混合增强智能来解决复杂问题。思政课教学由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构成,其过程是师生围绕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而进行知情意信行的复杂矛盾运动。思政课教学实施者做到即时掌握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的疑问,追踪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方向和价值取向,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节奏,这在传统教学空间中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有智能教学系统配备的智能眼镜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学生信息,以及时发现可能的问题并调适教学活动,实现以“智”提“质”。由是观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可以借用人工智能的辅助与支持,教师在虚实融合的场域借力智能技术“提升自己的智慧、突破自身的认知极限、提高驾驭复杂情境的能力”[10],在为智能科技添加教育性、延伸教师机能中创设有信仰味道的智慧课堂,在情感培育和智慧启迪中切中“人工智能原住民”学生的发展诉求,进而更好地完成复杂化、智能化工作。
智能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进阶,与新媒体素养具有相似的本质规定性,新媒体素养“不仅指向新媒体自身,更要通过新媒体作用于人的思想”,体现在“对新媒体的认识、技能和应用,新媒体价值选择和创造以及对受教育者新媒体素养把握和引导等”[11]。在借鉴新媒体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的内涵结构,进而为其智能素养的培育奠定认识论基础。
“智能”是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中的基本概念,学界对“智能”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角度:一个是人的视角,多指“人类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12];另一个是技术的视角,多指“人工智能”,原指“拥有模拟能够被精确描述的学习特征或智能特征的能力的机器”[13]。由此,智能素养的“智能”不仅仅是人类智能或人工智能一种,而应是两种智能的融合,有学者就是将智能素养定位为“个体面向智能时代应具备的关键能力”[14]。关于教师智能素养,从教育信息技术的演化看,技术环境的变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智能素养是信息素养在智能时代升级的高阶形态;从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看,学科的差异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同中有异。可以说,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作为高阶教学素养,是在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既具有智能素养的一般规定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特性。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意识形态目标,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不仅要指向智能技术本身,更要借助智能技术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是艺术,人工智能是技术,而技术的开发常常基于工具性预期的技术逻辑而非教学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智能技术应用要“处理和平衡好教育教学过程中智能科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作用关系,在人的发展上更加强调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性和独特性”[15]。所以,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一是基于人工智能本身所具备的素养,即“智能技术+教师”。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及其运用方式,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二是基于学生发展诉求所具备的素养,即“智能技术+教学”。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定位应始终秉持“人本位”立场,使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并最终惠及学生发展。进一步地说,既要把握智能技术对教学工作的部分“代具”功能,又要实现智教融合以培养学生适应智能化生存的品质和能力。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牢牢把握机遇和沉着应对挑战的智能素养,才能更有利于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其一,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认知和应用。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认知科学发展起来的人机环境系统交互关联的一种知识集成”[16],利用智能技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支持和改革是大势所趋。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认知和应用,首先,要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明确人工智能与自身之间的协同关系,并预知其可能诱发的价值需求淡化、情感交流弱化等问题。其次,学会运用智能技术,为辅助教学和管理服务。例如,建构智能情景教学空间增加课程吸引力,使用人机对话功能增强师生互动等。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教育是“将提升个体智能作为最重要的价值主张”[17],智能素养既关注人对智能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更关注人机合作中师生主体智能的发展。
其二,对人工智能的价值选择和创造。人工智能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8]作为意识形态的人工智能体现着技术本位的工具理性,为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聚焦育人价值,运用智能技术使教学满足学生成长的价值需要。如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仿真”红色教育基地,在沉浸式情景互动中使教学内容得以有效灌输。另一方面要展现育人使命,打破算法钳制以创造超越“术”而培养“道”的高阶教育路径[19]。技术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运用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真正赋能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处理好“智能”推荐与“自主”学习、技术为“用”和育人为“本”之间的关系。
其三,对学生智能素养的把握和引领。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其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体现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智能素养同样通过学生来体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调查学生智能素养状况,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把握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点,为引领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引导学生养成向上向善的智能素养。大学生对高科技新媒体的接受度较高,他们基于个人需要的智能媒介应用确实带来诸多便利,但技术依赖也会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消解教学生命意蕴等破坏教育生态的弊病。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学生智能素养工具理性的基础上,与其共同克服可能的“异化”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对技术的外部依赖,并使其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智能素养培育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保障、高校的助力和思政课教师的主动,共筑智能素养培育路径。
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的培育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进而营造出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提升的良好环境。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20],以引领教师智能素养的培育。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高等学校要重点推进“创建智能化教育环境,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21]等工作。这为广大教师智能素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就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提升而言,一要明确政策规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关文件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的具体要求,以规范和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智能素养培育。同时,还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典型案例征集遴选活动并予以推广。二要提供财政支持。智能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对智能教学系统的应用,目前许多高校还不完全具备智能化教学的条件,因而应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分批支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虚拟仿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中心,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校际资源共享,为思政课教师创设良好的智能化教学环境,为其智能素养提升行动真正落地提供保障。
继续教育培训是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的主要途径,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将智能素养培育纳入教师教育。其一,开展为何要提升智能素养的教育。从教的角度,人工智能引发教育各要素的变革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情怀深、视野广等素养外,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学的角度,大学生对智能科技的教学应用诉求强烈以及在运用智能媒体上存在技术依赖等不良倾向,同样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智能素养。其二,开展如何提升智能素养的指导。一要科学编排培训内容,综合教师已有学科专业素养和相对欠缺的智能素养,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师获得感。在技术应用方面,传授智能化教学设计、运用智能技术汇聚教学资源和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智能技术应用的创新案例,激发其探索智能化教学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期待;在价值引领方面,提高教师干预算法推荐造成信息固化和价值失衡的能力,主动利用智能技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整合力,高质量实现育人目标。二要组织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全员培训和重点指导相结合,关注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培训后的效果,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以培养出顺应智能化教学发展趋势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即便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的培育,但如果缺少教师的自我建构,也是难以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智能素养的自我培育之路始于主体认识的提升、成于智能教学的实践。其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并深化对智能素养功能的科学认识。“人机共教”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领域的客观事实。面对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方式带来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和领会新的智能技术,了解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智能数据保持批判性态度,提高对智能信息的选择以及创造性运用能力。其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智能素养是人工智能素养与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需要在建构智能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得以体现和提高。同时,在各级教学竞赛中也应加强技术和教学的创新融合以提升时代感和吸引力。只有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才好掌握教学技术应用主动权。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审度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既要通过智能技术应用摆脱机械、重复的教学工作,又要针对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的局限,发挥道德塑造、精神护航等“非我莫属”的教育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领域的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变革的新境遇。在这一时代境遇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既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更有其紧迫性。面对时代赋予的新期待和新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运行机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智能素养,从而赋能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