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舜,李明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术语词,于1897年首次在日本学者姉崎正治《中奥的民间信仰》一文中出现,该学者用这一概念表达那些不能被归纳到正统宗教中的信仰习惯,而这些习惯恰恰是社会地域中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①。复旦大学朱海滨教授也曾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中指出,民间信仰实际上是全体中国人的一种宗教传统,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力之大。[1]这种影响不仅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如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与人相处的模式等②。
相关研究表明,民间信仰也是长寿文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日本学者比嘉佑典在考察冲绳长寿文化现象时,便以民间信仰为视角,对冲绳当地长寿群体精神环境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他认为,民间信仰中潜在的价值观影响了当地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影响冲绳长寿群体精神环境的文化因素之一。同时,比嘉佑典还认为,冲绳当地的民间信仰间接地促进了冲绳长寿文化中社区文化的形成。[2]但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长寿地区,民间信仰是否也具有相似的影响,还有待学界做进一步考证。
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巴马③和日本冲绳④为个案,首先梳理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生存的精神环境的影响,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其次,采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分析巴马、冲绳两地民间信仰在长寿群体生存的精神环境中所产生的共性影响,探讨民间信仰在其中的存在价值。最后,尝试总结归纳两地民间信仰在产生影响时所体现的特点。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聚集地之一⑤。由于巴马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理位置环境封闭,因此,以瑶、壮为代表的当地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民间信仰。其中,自然崇拜、始祖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在巴马地区的影响较广。这些民间信仰既是当地人的精神支柱,也为当地长寿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与社会氛围。中国学者央吉曾对巴马当地长寿群体生存的精神环境情况有过阐述:“身心健康是长寿的重要保障。巴马贫困的大石山区,虽然远离城市,物质文化极其贫乏,但是它却是当今现代社会里人类优秀的传统美德保留的相当完整的地区之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构成当地良好的社区精神,是长寿形成的肥田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长寿人。”[3]
1.自然崇拜的内涵
何为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通俗地讲,自然崇拜即是对自然事物的崇拜,其具体的崇拜对象繁多,大致包含天地、天象、天气、动物四大类,而自然崇拜的诞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认为,中国各民族的自然崇拜始于新石器时代[4]399。这一时期的人们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由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尚不完善。因此,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现象时,人们认为有一个类似于人类的“自然神”,在对一切自然现象进行操控,并对这些“自然神”产生了敬畏与崇敬的心情。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敬,正是自然崇拜的重要体现,它们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衍生出一系列禁忌,这些禁忌又进一步规诫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自然崇拜的意义在于,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人类会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追求生态平衡。因为人们认为,对大自然保持敬畏才能够获得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只要取之有度,对万物怀有仁慈、敬万物之灵,就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种意识也反映到了巴马人的生产、生活当中,并对当地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一定影响。
2.自然崇拜对巴马人生活态度的影响
巴马地区的生产方式主要为农业耕作,但由于地处偏远石山地区,其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瑶族祖先之所以选择此地聚居,是因为巴马的地形属于三面环山, 能够有效回避来自外界的入侵。但这一地理条件也对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较多的石山地带、易发的地质灾害,为巴马人的生活增加了不少困难。但是,有着自然崇拜观念的巴马人认为,只要对大自然充满感激与敬重,不随意捕杀鸟兽,对大自然犹如神灵一般进行膜拜,大自然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为自己带来丰收,若是发生天灾,那么也一定因为是有人伤害了大自然。这种态度在客观上使巴马人形成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朴素环保意识,同时也在主观上影响了巴马人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形成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拥有着乐观随和的心态。在人们对巴马当地的长寿老人群体进行调研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老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平和的气息[5],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仁者寿”。
1.巴马始祖崇拜的来源
巴马瑶族的始祖崇拜表现为对瑶族的共同祖先密洛陀的崇拜。在巴马瑶族地区流传的民族创世长诗《密洛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⑥:瑶族的始祖密洛陀诞生于天地之间,她受天地启发首先创造了植物与动物。后来,寂寞的密洛陀想继续创造和她长得差不多的人类。为了创造出与动植物完全不同的人类,密洛陀需要更特殊的材料。她吩咐飞禽走兽们前去寻找,飞禽找来蜜蜡,走兽衔来柳树枝,密洛陀看到后喜出望外,随后用这些材料创造出了瑶、壮、汉三个民族。[6]816-817作为瑶族人心中的创世之神,密洛陀受瑶族人的崇敬,族人们都遵从她的教诲,这便是瑶族始祖崇拜的来源。那么,我们具体能够从何处感受到巴马瑶族的始祖崇拜呢?
2.巴马地区始祖崇拜对当地人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可以从巴马瑶族的“祝著节”看到始祖崇拜的一隅。“祝著节”是瑶族各支的重大节日,也是瑶族人的“年三十”,他们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举行“祝著节”为密洛陀祝寿,巴马瑶族也是如此。在节日上,所有人一起喝酒、对歌、跳铜鼓舞,不仅仅是瑶族人,其他民族的人也会前来观看这盛大的节日。通过“祝著节”,能够增强族内人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有利于调节民族内部的矛盾,促进族内形成互帮互助、邻里友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民族创世史诗《密洛陀》本身也是始祖崇拜的表现,或者说是始祖崇拜的产物。从前面密洛陀造人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发现,在瑶族人的观念中,密洛陀不仅仅是瑶族人的始祖,也是壮族、汉族的始祖,换句话说各民族都是密洛陀的孩子⑦。[6]817-818这意味着瑶族人的排外意识淡薄,巴马地区的瑶族人能够与其他各民族和谐相处、美美与共。正如央吉在文中说的那样,“在这一地区人们对待客人热情且彬彬有礼”[3]12。
可见,始祖崇拜为巴马当地提供了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精神环境前提,而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间接地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为长寿群体提供友好、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
1.祖先崇拜与家庭伦理观念
祖先崇拜是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一种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强调同一宗族内部伦理观的一致性,通过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促使宗族内形成同一伦理价值取向,并增强宗族内的凝聚力。同时,族内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又以血缘纽带为媒介,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祖先崇拜被认为能够促进包括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7]
2.巴马地区的祖先崇拜对当地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巴马人普遍信奉祖先,“他们认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祖先长期奋斗的结果,祖先生前是一家之主,死后将仍与家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3]12。因此对于死去的祖先,当地人会在七月七至七月十六时进行祭拜,以表孝心。对于尚在人世的老一辈,巴马壮族人会为他们举行补粮仪式,这也是祖先崇拜对当地家庭伦理观念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巴马地区的壮族人在为老人贺寿时会举行“补粮”仪式,该仪式是体现巴马地区祖先崇拜的一种重要形式。传说始祖密洛陀在很老的时候对儿孙们说,自己的生魂快要耗尽了,需要儿孙们在自己的生日时,带上五谷来为自己贺寿——为自己“填粮补魂”,由此产生了巴马地区独特的贺寿仪式——“补粮”。[8]180-187在贺寿时,家人会请来“布觉”与“布桑”⑧为寿星唱长寿歌,内容包括老寿星的生平经历,以及辛勤劳动的精神与所获成就。通过长寿歌使儿孙们明白,没有老寿星就没有后辈,作为后辈一定要尊敬老寿星,尊敬开创了家业的老人。蕴含在“补粮”等仪式中的爱老、敬老的意识,为巴马社会中能够形成敬老氛围奠定了基础。
不论是祭祖仪式还是“补粮”仪式,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举行仪式”的形式对整个族群或后代产生伦理道德的影响,并通过血缘将这些伦理道德延续下去。因此,祖先崇拜实际上传承了朴素的家庭伦理观念[7],是促使巴马地区形成尊老爱幼、敬老爱老风俗的文化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巴马的民间信仰主要从生活态度、人际观、道德伦理观三个方面,对巴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影响,并以间接的方式促进了巴马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
冲绳位于日本九州南部,是日本最南边的县⑨。冲绳的前身为“琉球王国”,有着近四百年的独立王国史,在历史上曾受到中、日、美三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冲绳文化丰富多元,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岛屿文化。[9]在冲绳的文化中,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彼界信仰、祖先崇拜、“姊妹神”信仰各具特色。这些民间信仰对冲绳当地各类民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是形成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环境的重要文化因素。
1.冲绳的彼界信仰
彼界信仰是冲绳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具有彼界信仰的冲绳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尚存,会去往“彼界”居住,并且在那里过着和生前同样的生活,只是不再老去,容貌也不会再发生变化。冲绳人认为,“彼界”是龙宫的所在地,在海底,或者是海的对岸。[10]97这里既是神仙的居住地,其中包括祖灵神与来访神。同时,这里也是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像是始祖与祖先们都住在这里。
日本学者山下欣一曾针对这一信仰做过调查,他发现“彼界”是冲绳地方对死后世界的称呼,承载着冲绳人对死亡的认识,并通过各种葬仪展现出来。[10]97-105在奄美大岛,人们认为人死后走过七天七夜,渡过一条河流之后便会见到掌管灵魂分类的神。神在这个地方将灵魂分为善、恶两类,善良的灵魂能够化为蝴蝶飞走,而恶魂只能化作枯树最后消失殆尽。[10]105-106另外在喜界岛,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在盂兰盆节时便会从“彼界”返回现实世界。[10]106山下欣一的另一调查结果显示,当地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安顿在“彼界世界”中后,会在特定的日子回到现实世界并接受后代子孙的供养[10]66。山下欣一认为,持有彼界信仰的人在对死后世界产生期待的同时,也会认真对待供养死者一事,具有这样心态的个人其精神状态极为安定,并且会努力使自己过上充实的生活,以便更好地供养死者。[10]66
2.彼界信仰对冲绳人生命观与生活态度的影响
彼界信仰实际上解释了人死后将去往何方的问题,为当地人提供了对死后世界进行想象的空间。因此,持有此信仰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并不会觉得恐惧,而是认为自己只是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同时,他们也并不向往死,因为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完成对死者的供养。在彼界信仰的影响下,冲绳人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力求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这样,当自己死后“进入彼界”时,子孙们才能够好好地供养自己。
1.冲绳地区的祖先崇拜及其表现形式
冲绳地区的祖先崇拜深深扎根于冲绳人的心中,冲绳地区的祭祀典礼几乎围绕着祖先崇拜进行。对于一般的民众,祖先崇拜是支撑自己日常生活以及经历重大事件的精神支柱。
冲绳人认为祖先死后其灵魂就会前往“彼界”,并在特定的日子从“彼界”回到现实世界,在现世呆上一段时间后,在特定的日子返回“彼界”。冲绳的人们也相信,先祖在经过“三十三周年忌”后其灵魂会得到净化,成为有法力的祖灵神。[10]105-108在冲绳地区,人们认为祖灵神可以庇护后代子孙,保子孙们富贵健康,免除一切灾难。同时,人们需要对先祖保佑子孙们表示感谢,因此会在特定的日子祭祀先祖。其中,清明节和盂兰盆是冲绳地方影响力较大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冲绳人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
(1)清明节
受到中国汉字文化圈习俗的影响,冲绳地区到现在仍保留着一些日本其他地区没有,而冲绳地区所独有且与中国相同的节庆习俗,清明节便是其中之一。冲绳的清明节习俗源自闽地,由洪武年间归化琉球的群体“闽人三十六姓”传入。[11]140-160冲绳清明节的习俗与福建大同小异,但极具特点的是,人们在做完扫墓工作并为祖先供上食物后,整个家族会一起坐在墓前享用食物。中国人在祭祀祖先时一般不会这样做。人们通常对墓地这种地方怀有敬畏,即使是清明节扫墓踏青也不会在墓前进食,而冲绳人在墓前进食这一行为,正是当地彼界信仰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冲绳人认为,在清明祭这一天,祖先能够通过墓碑和子孙后代进行交流。因此,家族后辈不仅会为祖先供奉上食物,还会坐在墓前与祖先共同进食,与之同乐。
清明节在古时是中国“渡琉人”的重大节日。那些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人们,通过清明节的祭祖活动,缓解了思乡之情,并增强族内的凝聚力。到十八世纪左右,清明节已成为冲绳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虽然琉球王国历经岛津入侵、废藩置县、二战等多个时期,但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使得清明节习俗至今仍在冲绳大部分地区流传,既是体现冲绳地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节庆习俗,也是培养各家族爱护家人、尊重祖先的重要途径。[11]154-156
(2)盂兰盆
冲绳的盂兰盆也是当地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是前面讲到的祖先灵魂返回现世的重要日子,体现了冲绳地区的祖先崇拜。较之清明节,盂兰盆不仅持续时间较长,也更为隆重。冲绳盂兰盆的整个祭祀仪式一般分为迎盆、中盆、送盆三个阶段。“迎盆”即迎接祖先灵魂的到来;“中盆”时则主要供养祖先灵魂;“送盆”,即告别祖先灵魂。此外,送走祖先灵魂时要点香、烧纸钱并进行祷告,以此感谢并邀请祖先灵魂来年再次来到家中。[12]
盂兰盆节是冲绳人相互联系,增进族内感情的重要节日。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能够借机相互赠送中元礼物,并且在这段时间中调养生息。既有利于家族团结,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2.冲绳祖先崇拜对道德伦理观念与身心健康的影响
祭祖仪式是表现先祖崇拜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冲绳的清明节与盂兰盆节的活动内容可以发现,祭祖作为缅怀先祖的一种仪式,实际上具有一种调适作用,一是协调宗族成员关系,二是调节个人的精神状态。
首先在形式上,祭祖仪式属于集体活动,集体活动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族内凝聚力,改善人际关系,维持并传承道德伦理观念。其次,在祭祖仪式上,人们通过抒发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个人心境。根据日本学者狩俣惠一在八重山地区的调查,人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通常会对着墓碑或牌位说话,有时候是自己的烦心事,有时候是希望祖先能够保佑自己。[13]通过这种“与祖先对话”的形式,人们能够抒发自己的苦闷,并从仪式中重新获得精神的力量。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祖先崇拜首先为同一族群的人们提供了共同的精神支撑,同时通过祭祖仪式促进族内的凝聚。族内的凝聚力是伦理道德能够得以传承的重要前提,能够促进同宗互助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而同宗互助的价值取向也有效促进了尊老敬老的道德观念的形成。[7]这样一来,祖先崇拜既能够保证老人在社会以及家庭中的优先地位,又能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增强老人的自我认同感与幸福感。日本学者铃木信在对冲绳百岁老人生活的精神环境做出分析时认为,当有困难发生时,当内心受到挫折时,人们相互帮助并互相安慰,这种共生的精神或许就是健康长寿的窍门之一。[14]67-68
1.冲绳的姊妹神信仰
在冲绳人的传统中,男性外出航海时,家中的女性会为其祈祷,姊妹神信仰便出自于此。在冲绳人的传统理念中,女性具有灵力,可以保护外出的有血缘关系的男性们,因此拥有“灵力”的冲绳女性们在冲绳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冲绳地区各类较为重大的祭祀仪式往往由女性主持,尤其是高龄女性,她们几乎是所有重大祭祀仪式的主持者与实施者。日本学者比嘉佑典通过调查认为,姊妹神信仰或许也是影响冲绳女性长寿的文化因素之一。[2]39-41
2.姊妹神信仰对女性社会地位与家庭氛围的影响
在冲绳的长寿人群中,女性人数的比例要高于男性,且冲绳女性的平均寿命较之男性也更长。针对这个现象,早在2003年前后,琉球大学医学部曾进行过高龄人群心理健康状态的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高龄者的健康状态与其心理状态是否稳定有着深层的联系,而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是社交活动。调查发现,冲绳高龄女性的社交的主要对象为邻居、家族、子孙。从交流的对象来看,与邻居的交流加强了与其他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家族子孙的交流加强了家族内的感情;从现实的社会意义来看,冲绳高龄女性的社交活动既是冲绳女性地位较高的体现,也是维持社群稳定,促进自我心理健康的行为。[15]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是在姊妹神信仰的影响下产生的。
可见,姊妹神信仰首先使冲绳的女性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又进一步影响了女性在高龄阶段仍然能够热衷于社交,通过增强与周围的联系以维持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因素的角度看,由于女性在家为男性祈祷,因此冲绳男性在外出时会获得一份内心的保障,从而减轻心理负担,而精神稳定也是长寿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从家庭社会的角度看,姊妹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女性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而家族女性为家族男性祈祷这一行为,则有利于营造愉悦的家庭生活氛围,从而促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增强家庭的幸福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冲绳的祖先崇拜强化了家庭伦理观念,协调了邻里关系;彼界信仰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树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姊妹神信仰则保证了冲绳女性能够获得尊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民间信仰促进了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尊老敬老的社区氛围以及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的形成。
巴马与冲绳两地的民间信仰蕴含着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生态观、人际观与伦理观,在当地长寿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思想意识上的引导作用,是当地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状态得以形成的文化根源之一。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两地民间信仰在影响当地长寿群体精神环境的形成过程中,均主要在生活态度、社群关系以及社会氛围这三方面产生影响力,因此,两地民间信仰的影响具有一定共性。而这些共性,正是民间信仰在长寿群体精神环境形成中的价值体现,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在自然崇拜的观念下,巴马人很重视大自然的自我调适功能,拒绝过度地采用自然资源。在此观念下,人们不仅能够减轻对大自然的恐惧,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冲绳的彼界信仰则解释了人死后的去处以及具体的死后世界,能够减少冲绳人对死亡的恐惧,使冲绳人能够将目光聚焦于现在,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生活。从心理层面出发,自然崇拜与彼界信仰通过减少人们的恐惧感,舒缓或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分别使巴马与冲绳的人们形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论是巴马地区的始祖崇拜,还是冲绳地区的祖先崇拜,实际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际观念。从巴马地区的始祖崇拜与冲绳地区的祖先崇拜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在集体仪式如清明祭祖、“祝著节”等活动中,始祖与祖先作为族人的创造者,被全族人所崇拜,使族群意识被强化。因此,不论是巴马的始祖崇拜或是冲绳地区的祖先崇拜,均在两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使巴马或冲绳的人们在社群中能够和谐共存,形成友好和睦的社会关系。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一步演进,人类崇奉的对象不再囿于自然界中,而是开始崇拜起自身的亡灵来,这也是祖先崇拜诞生的契机。[16]祖先崇拜更贴近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强调血缘上的关系并体现出一种伦理价值倾向,即尊老爱幼、同宗互助的道德观念。在祖先崇拜中,同宗人通过供奉、追悼同一祖先的认祖方式,加深族内认同感。血缘观念和宗族意识是祖先崇拜的核心,同一宗族团体往往遵循相同的伦理道德观念,而这一观念也会随着血缘纽带传承下去。[7]同时,由于血缘纽带的存在,同宗人对年长者都是敬爱有加。巴马、冲绳两地均有祖先崇拜的传统,祖先崇拜信仰能够促进两地人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道德价值取向,以此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有益于长寿群体的身心健康。
两地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精神环境的影响不仅在价值上体现出一定的共性,而且从影响的关联性、时效性、方式看,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民间信仰不像遗传基因、生活习惯、饮食营养、自然环境以及医疗条件等因素,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而是在各种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社交活动中,通过心理活动、意识观念,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是间接的。
严复认为“宗教为物,其关于陶铸风俗者,常至深远”[17]46。民间信仰是一个地区或族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对生命、生活的认识,通过特定的民俗活动彰显并传承。人们作为相应族群的个体,从出生直到终老都会听闻与民间信仰有关的传说,目睹或参与相应的民俗活动。因此,民间信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具有长期、持续的影响,同时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持久的。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其发挥影响的作用方式是内隐的,不易被察觉。如今,大部分的民间信仰已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之中,人们常常通过长辈、亲朋或是族人的引导参与相关民俗活动,这也使民间信仰逐步成为信仰者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民间信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手段实施的,是信仰者自愿参与,通过意识、仪式等方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因为内隐性,民间信仰才能够通过深层次的潜意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通过对巴马与冲绳两地民间信仰及其影响的考察分析发现,两地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共性影响,体现出民间信仰在长寿群体精神环境形成中具有存在的价值。通过间接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生死观、人际观和道德观,从思想观念与心理状态两个层面对当地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良性影响,并影响了当地人文环境的形成。同时,两地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的精神状态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是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环境得以形成的文化根源之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民间信仰中存在着某些迷信、反科学的因素,因此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正确认识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精神环境的作用与价值,合理利用民间信仰中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能够帮助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提升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注释:
①具体可参看朱海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一文中有关“民间信仰”这一概念的考证。
②在《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一书中的引论部分提到了文化的空间层这一概念。文化的空间层有三层,分别为“表层”“中层”和“深层”。民间信仰则属于深层文化,“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它是内隐的,不易察觉的”,但能够通过“表层”与“中层”的文化认识。因此各类仪式、民俗活动以及禁忌规则等等,都是了解民间信仰的重要途径。具体可参看[4]第1-10页。
③中国巴马拥有着国际国内双认证的长寿乡称号:国际认证,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博士在广西巴马县召开的国际长寿学术研讨会上,把“世界长寿之乡”认定证书授予巴马县。巴马成为继原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中国新疆后的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国内认证,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中国长寿之乡有41个其中就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
④日本冲绳自1972年被归还日本以来,长寿率直到2009年一直据于日本各地首位。
⑤关于巴马县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这则传说出自于瑶族创世长诗《密洛陀》。由于是口述诗,因此有各种版本,但有关<造人类>一事的描述均涉及到用蜜蜡造人。具体可以参考王宪昭,王京,《中华创世神话选注》,上海人民出版,2020年版第751-819页。
⑦根据传说,密洛陀造人类时,把用蜜蜡做好的小人分别装进了四个箱子,这四个箱子在之后分别诞生出汉、壮、苗、瑶四个民族。
⑧分别代指男性歌手和女性歌手。
⑨相当于我国的“省”。
⑩他界观念几乎存在于所有宗教范畴之中,比如天堂、地狱、地府以及黄泉等,都是一种他界观念的体现,冲绳地区的彼界信仰也是一种他界观念。具体在在当地用冲绳话来讲为グショ(GUSYO),译为后生世界,即死后的世界,在这里为了便于理解,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彼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