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2023-04-14 21:52:28孙艺珣
参花(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化馆文艺

当前,群众文化艺术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高质量群众文艺作品不断出现,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不断涌现,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形成与建设等。这一趋势让群众文化艺术从全民艺术普及逐渐向文艺创作水平与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转型,同时也体现出群众对于多样化、高品质文化的强烈需求。为顺应新形势下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各地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的高质量发展,让群众真正体验文化幸福感和文化获得感。

一、打造高质量群众文艺作品,加强文艺创作

(一)创作凸显时代主题的群众文艺作品

群众文艺作品承担着思想传播、价值引领的时代重任,因此,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例如某市在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加大对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夯实群众文艺创作的基础,促使文艺作品的原创力大大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本土特色的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围绕时代主题,推出一批富有当地特色,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思想、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主题书画、京韵大鼓、柳琴小戏、快板书、山东琴书、戏曲、现代柳琴戏、小品、舞蹈等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唱响了时代旋律,凸显了时代主题。

(二)创作有艺术特色的群众文艺作品

群众文艺作品需要体现出艺术特色,展现出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吸引群众,让群众在作品的熏陶下提升文艺素养。例如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焕发了新的时代魅力。甘肃省歌舞团在尊重原作、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精神,并基于演出市场的变化和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对《丝路花雨》进行改编。重新编排后的《丝路花雨》延续了原本的艺术风格,同时运用了最新的舞台灯光设备,对服装、布景、道具进行更新制作,根据演出剧场的不同制作了不同的数字视频舞美版本,加强了舞剧视觉呈现效果。通过重新编排,《丝路花雨》再次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这样的艺术创作让经典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得以提升,也让群众在欣赏经典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创作有情感的群众文艺作品

真正高质量的群众文艺作品是有感情、有温度的,是贴近人心的。目前,一些群众文艺作品在创作中缺乏艺术感染力,内容单调枯燥,偏离群众生活,难以真正表达群众的心声,失去了群众的关注和支持。针对此种情况,文艺创作者应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用情感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打造出真正直击人心的好作品。[1]例如2021年珠海市文化馆举办的群众优秀摄影作品展,展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主题多样,生动反映了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当地的英雄事迹,城市繁荣发展成绩,美丽家园建设成果,美好生活的喜人景象,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等等。在《蓝天下的油漆工》这一作品中,摄影作者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展示了一名油漆工利用吊索高空作业的情景,整个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拍摄视角对准了普通的劳动者,并将城市建设与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相结合,表达了对平凡劳动者的赞美;《霞耀排山村》这幅作品以大自然的霞光为背景,将一个依山傍水的排山村展示在画面中央,霞光中村庄祥和安静,人与自然一片和谐。这些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摄影师的努力,他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作品,这样的摄影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让群众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对群众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二、组织多样化的群众文艺活动,引导群众参与

(一)依托重要节庆日,策划群众文艺活动

重要节庆日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发挥节日涵育功能,组织开展内涵丰富的系列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文艺活动,不断增强主题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例如某市文化馆在2022年国庆节和重阳节的“双节”期间,组织以“我们的节日·重阳”为主题的群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在当地文化广场上进行,以激昂的《我的祖国》《走向复兴》大合唱作为开始,群众在歌声和舞蹈的吸引下驻足观看,一起享受国庆欢快的氛围和传承重阳孝老敬亲的傳统美德。随着节目的推进,有书法家书写了书法作品,寄托群众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画家展示系列水墨画,展示出重阳节期间登高、敬老的习俗,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了吸引群众参与,主持人还在现场穿插关于国庆节、重阳节的有奖知识竞答,让群众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欢度国庆的氛围,体会重阳节的丰富内涵。这样的群众文艺活动把传统节庆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文艺文化活动的渠道和空间,使传统节庆活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让群众在广泛的参与中接受了思想的引导和文化的熏陶。

(二)打造文艺活动示范区,引导群众参与

群众的文化参与是其获得文化幸福感的关键。目前,各地区积极建设示范区,引导群众参与到常态化、品牌化的文艺活动之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体育服务中心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打造的“健康内蒙古领舞新时代”主题健身广场舞示范展演活动。活动邀请专业人员与团队参加,并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健身球运动。主要项目包括健身广场舞、水兵舞、麒麟鞭、空竹龙、跳绳、毽球、陀螺、太极、街舞、霹雳舞、曳步舞、体育舞蹈、啦啦操等。无论是专业团队还是业余选手都展现出了对健身的热爱,对舞蹈的热情,用不同的舞蹈形式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活动通过展演、比赛、快闪、周末大讲堂、名人现场教学、社区交流等形式,推广普及健身知识和技能,发展壮大群众体育组织,也形成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共建共创、融合共享的浓厚氛围。

再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当地民歌文化丰富的特点,积极组织民歌大会活动,活动面向当地的歌唱好手征集原生态山歌、原创类民歌、翻唱类新民歌、改编创作类新民歌四大类作品,允许专业或者业余歌手以个人独唱、乐队奏唱、小组合唱等形式展现音乐作品,并要求作品弘扬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在活动中,群众积极参与,发掘出丰富的民歌作品,为群众提供了一次民歌的盛宴。

由此可见,通过多元化的文艺活动可以使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接受文艺活动的熏陶。除了上述活动,各地区还应打造百姓大舞台、市民文化节、大众合唱节等展示活动,让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体验高质量文艺活动,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多途径开展群众文艺普及,提高群众文艺影响力

(一)线上宣传,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群众文艺宣传在线上不断拓展,并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惠及更广阔范围的群众。基于此,相关部门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重视开辟线上渠道,突破时空界限,让更多的群众接受优质的文艺服务。

为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某市文化馆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打造线上群众文化培训活动。活动特邀当地优秀群众文化工作者开设舞蹈、瑜伽、交谊舞、戏曲、钢琴、朗诵、合唱等视频课程,推行线上群众文化项目视频辅导培训。通过线上培训,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当地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成果,也真正学习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文艺知识和技能。经过线上培训尝试后,该文化馆进一步整合文艺资源,以优质的服务理念,优秀的名师资源,结合文化热点,设置多种艺术门类课程,形成系列线上培训课程,以聚焦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技能的学习,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阶梯式知识体系。

当然,群众文艺线上推广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将优质的文艺作品带到群众面前,从而打破公共文化服务失衡的困局,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

(二)线下推广,提高群众文艺影响力

线上推广活动蓬勃发展,线下推广也不能忽视。在线下推广活动中,群众能够获得与文艺作品、文艺创作者、文艺工作者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能够丰富文化体验,提升文化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基于此,相关部门应抓住契机,积极策划开展线下推广活动,实现文艺的宣传和普及。

广东某文化馆为进一步展示新时代文化馆发展理念,使现代型文化馆的形象深入民心,着力推动文化馆总分馆体系联动,引导全民参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设立文化馆日,并策划推出了文化馆日系列活动,邀请市民现场感受文化馆推出的系列活动。在活动现场,文化馆组织当地百名书法家“挥春送‘福公益”活动,为市民免费写春联、赠春联、送祝福,营造浓厚的春节氛围;邀请当地传统美食的多个非遗项目到文化馆“开墟”,为市民提供购置年货、品尝美食、感受年味的一站式服务体验,复兴传统新春习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现场进行文艺展演,其中包括陈氏太极拳、古琴音乐等,活跃现场氛围,丰富群众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了解。

这样的线下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文艺活动的机会,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在群众的参与下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四、打造数字化群众文艺服务,推动群众文艺传播

(一)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群众文艺共享

在“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也成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不均等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难以获得优质的文艺资源,导致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针对此种情况,相关部门应把线上文化服务与线下艺术普及有机结合,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例如为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可以根据各自所需,灵活选择时间,不出家门也能观看、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某市文化馆通过与技术企业的合作推出了“群众文化云”网站。网站以云平台为基础,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响应群众需求,采用视频录播方式展示群众文化活动,以“互联网+展会”的形式,通过数字文化馆平台专题页面的“文艺团队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文化大院节目展演”“群星云讲堂”“非遗云课堂”“非遗文创展销”等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当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由此可见,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让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推送给群众,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丰富性,让不同时空环境下的不同群體共享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加强数字化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的根据主观经验策划、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难以适应当前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依托数字化平台,利用大数据资源,加强服务管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便捷化、资源供给多样化、统计分析数据化、决策管理科学化、宣传推广立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关部门通过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对用户进行管理,以积累群众应用数据、管理服务数据和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并利用资源对群众进行“画像”,以作为文化服务的依据;通过新技术激活应用存量数据,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简化服务流通,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管理端的服务能力;依托平台将群众文艺活动的形式、内容、互动、体验、服务、传播等进行实化,突出特色,优化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文艺需求。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面对这一趋势,相关部门应站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的时代高度,立足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高品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创新文化服务手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大众化、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幸福感和文化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周宇梁.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走向研究[J].文化产业,2021(18):161-162.

[2]王美玉.关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艺术家,2021(01):128-129.

(作者简介:孙艺珣,女,本科,山东省龙口市文化艺术中心,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化馆文艺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大众文艺(2023年20期)2023-11-16 12:06:16
文艺作品
美术界(2022年6期)2022-06-29 01:59:46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26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章堰文化馆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28
大爱有光
大众文艺(2020年8期)2020-04-21 11:22:06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大众文艺(2018年16期)2018-09-05 11: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