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戎龚停
中国戏曲艺术因地方场域而生色,因时代舞台而出彩。阜阳地方戏丰富多彩,主要有淮北梆子戏、曲剧、嗨子戏、清音戏、推剧、道情、花鼓戏等剧种。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网络数字化的应用,娱乐形式变得快捷化,戏曲也形成规模化、程序化操作范式,地方戏的区域种属特性呈现出衰减之迹象,新时代年轻戏曲人的戏曲传承与保护理念不够清晰。本文通过研究地方戏传承、保护与发展,认为应从当下乡建语境出发,厘清地方戏的聚散生态机制,把握好大戏与小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之关系,并处理好戏曲创作主体人员构成等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当下的乡村文化内涵化建设。
一、当代戏曲发展境况——彰显时代人文风尚
谈起乡民最为挚爱的传统文化,莫过于看戏、听戏,也就是说地方戏是中国老百姓精神食粮之典型代表。戏曲之“戏”,在于戏剧与舞蹈表演,诉诸民众的视觉欣赏;戏曲之“曲”,指的是演员唱腔曲调与文武场器乐曲,诉诸地方百姓的听觉感受。
阜阳地区地方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曾经有阜阳市梆剧团、阜阳市曲剧团、阜南县梆剧团等,所属三区五县的民营剧团也非常活跃,曾对阜阳地区的人文风尚之营建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较为正规的民营院团有50多家。国有院团仅阜阳演艺有限公司、阜南演艺中心、临泉演艺有限公司三家。从戏曲艺术主体的群落构成来看,这对承担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并不十分有利。从国家层面上看,相关部门曾下发了诸多的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的文件。2015年,国务办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同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分类保护,提高传统戏剧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加大对优秀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阜阳市淮北梆子戏、嗨子戏等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06年,颍上推剧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17年,安徽曲剧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阜阳市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目前,阜阳市获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7个,参加国家级优秀剧目展演5个,获评国家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1个,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4个,获评省级戏曲孵化计划项目9个。这些各级各类的项目审批立项为加大阜阳地方戏曲传承和保护增添了新时代的动力支持。近年来,阜阳地区戏曲传播活动频度也在逐渐加强,曾先后举办了民营院团优秀传统戏曲展演。现阜南县设立了嗨子戏培训学校,太和县设立了清音剧社,颍上县通过开展戏曲社团参与管仲老街的特色旅游活动,定期在管仲老街大舞台上进行展演。
但是,在各部门协调推动地方戏传承、传播工作的同时,应注意思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因为组织难度增加与经费的限制,演出现场出现演员与文武场的分离(经常采用伴奏录音);其次,关于小戏与大戏的社会认同问题,不能认为大戏优于小戏,应看到各自的优势,地方戏应以“小”为本,因为班底构成规模较小,人物角色相对较少,风格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气息。“以巨为美”的戏曲观应引以为戒,不能一味地追求舞台场面,依赖声光电技术,而忽视了演职人员的精致化和演员的主体中心地位,演员和文武场兼备非常关键。
二、问题与机遇并存——科学认知戏曲本质
传统地方戏走进新时代,其彰显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由以演员为中线转化为以导演、作曲家为中心。实际上,这是传统艺术时代分工、程序操作的有力写照。当下的物质生产活动要靠细密分工、流水作业,但是精神文化活动不能以“细密分工”为荣为上,可视为戏曲行为方式之一,但不能视之为唯一。从文化内涵特征层面看,这是文化聚散机制在历史时空语境中的自然彰显,但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恣意发展,戏曲人和文化人应认识到,无论何时都是问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应该认识到“好聚好散,身心有戏”(而不是随意聚散,散是为了更好的聚,聚是为了提升离散个体的技能水平)的戏曲生态机制,并以具体戏曲行为执行、应用这种聚散机制。关于戏曲主体群落的离散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剧团体制不顺
戏剧团体的转企改制,把剧团推向市场,实行自负盈亏,无形中缩小了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改制后剧团为民营企业,演出市场随行就市,多以综艺演出为主,缺乏对地方戏曲,特别是稀有地方戏曲的传承意识。
2.地方剧团经费紧缺
受快捷数字化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地方戏演出时空语境受限,演出创收有限,各剧团的剧目编排、服装、道具添置等经费捉襟见肘,只能靠政府购买演出来维持,其生存状况颇为严峻。
3.地方剧团设施老化
不少剧团演出服装、道具为20世纪80年代采购,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老化陈旧,服装道具残缺不全,绝大多数剧团只能“老戏老演”,越来越难于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难以延续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4.地方戏人才断层
目前,地方戏演员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戏的传承质量。而年轻戏曲人传承意识不强。又由于经费待遇难题,许多演员为了生存另谋生路,再加上专业创编人员短缺等问题,地方戏的创新难以实施。
那么,如何应对戏曲主体群落的离散问题呢?又通过何种途径进一步聚拢戏曲主体群落呢?这就需要全社会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戏曲人的乡建文化意识以及文化部门协同支持等系列化工程了。
三、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发挥生态聚散功能
虽然地方戏的发展主体责任在于戏曲人,但也离不开文化人以及各地所有人。任何文化艺术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方式和不同的音乐材料创作出来的。[1]任何民族文化土壤的滋养,任何地区的任何文化都是由各方主体群落的若干文化行为综合形成的。戏曲主体的聚与散,也带来戏曲本体的聚散以及戏曲生态场域中的元素因子的聚拢和离散,这正是文化活力的体现。具体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予以明晰。
1. 完善院团机制,明确保护主体
对地方戏的传承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且不宜用一刀切的方法,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出轻重缓急。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濒危稀有且具有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功能的地方戏文艺院团,建议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其他未列入濒危剧种、无补助经费的民营剧团,工资可通过市场化运作,自收自支。
2.增加发展经费,保护地方戏曲
依照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方案,应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地方戏曲发展。一是设立地方戏曲艺术创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对戏曲艺术精品创作生产、重点剧目加工打磨、精品剧目巡演和宣传推广等环节提供资金扶持,确保重大戏曲创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加大对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强市资金中,每年对优秀的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四是推进非遗机制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力度。对濒危稀有地方戏曲,除了加大挖掘力度外,还要设立濒危稀有地方戏曲传习所,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层面培养地方戏新生代传承人。
3.推动活动开展,加大供给力度
一是“戏曲进校园”活动。截止到目前,阜阳市三区五县共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400余场次,培育学生6万多人次。国家一级演员、淮北梆子戏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兰、马步峰等,直接教授学生戏曲唱腔和表演身段,增加了广大学生了解地方戏曲和学习地方戏曲的兴趣。
二是“送戏进万村”活动。淮北梆子戏、曲剧、嗨子戏、太和清音、推剧均有着广泛的听众基础,把“送戏进万村”活动同阜阳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在演出的同時,主动联系当地的戏曲爱好者和文艺演出队,传授他们地方戏曲知识,教授他们地方戏曲名段。
三是文化产品供给。一方面,文化部门要组织戏曲表演团体多排练,演出传统大戏和折子戏,丰富传统地方戏曲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将传统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采取政府购买、群众免费看戏的形式,实施剧本孵化、民营剧团会演、送戏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演出,营造地方戏曲传承和传播的良好氛围。
4.加强队伍建设,打下保护基础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靠的是人,应加快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引进各方面专业艺术人才。首先,依托阜阳演艺公司这个平台,设立地方戏小学员班,培养后续演艺人才,解决地方戏人才断层问题。其次,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太和殿戏曲有限公司是太和县“太和殿”酒业创办的演艺公司,该公司在传承地方戏曲上做出较大贡献,他们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戏《市长的女儿》吸取了曲剧、清音的音乐元素。再次,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为专业艺术人才提供更好、更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解决专业艺术人才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增加剧团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
5.绵延戏曲风格,凸显剧种属性
纵览中国戏曲发展史,戏曲并非是历史长河的强流,而是若隐若现、时聚时散的。我们应清楚其流变过程中的变体轨迹,应认同其流变和转型,但应警惕其断流。中国戏曲音乐从发展至繁荣阶段,乡村剧团勃然兴起,剧种多达360种,这强烈地反映出此阶段戏曲艺术的地方属性和特有品位。此阶段也正是以演员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但是后期随着小戏进一步向着大戏发展,戏曲的种属特性在逐渐消减,区域文化身份在逐渐弱化,大戏大制作突出的表现就是话语权主要在导演和作曲。就如戏曲学者傅谨先生曾谈到的,“趋同是一件好事,因为趋同能够方便于交流沟通?趋同也是一件坏事,因为趋同泯灭了地域文化的个性,而没有个性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2]剧种的风格性是地方戏的安身立命之本,不能一味地歌剧化创作,传统风味绵延永续很重要。剧种属性的显性化正是文化身份的认同标识。在戏曲本体的聚散问题上,文武场曲牌应用的衰减、锣鼓成分的减少应引以为戒。锣鼓曾是地方戏曲创腔的忠诚卫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底蕴,我们应鼓励以多元思维去推动戏曲的良性生态化发展。
因此,戏曲的大与小、地方风格的浓烈与浅淡、审美风格的传统与现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关键要看我们如何考虑和把握,只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扎根于中国大地,发挥出戏曲人的文化自觉就是可取的,我们应鼓励并参与之。
四、结语
欲播种,先耕耘,只有肥沃的原野,方有种子的成长和结果。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个部门、多方群体的协作来培育其良好的生态土壤。当下各地剧团排演新剧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奖项,主要是符合评委的审美要求,而对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和口碑评价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就导致了有些作品昙花一现,无缘经典。
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是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其中地方戏就是关键的航向标和晴雨表。无论是大戏小戏、地方戏,还是具有更广区域文化认同的国戏(京剧、梆子戏等),传承一直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传承主体不仅是戏曲从业者群体,也涉及官方、传承人、受众以及学者等不同身份的群体,有机协同,发力创新,才能建构动态的新时代传统。因此,阜阳地方戏在安徽省文化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北梆子戏、嗨子戏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保护,但传承与保护空间狭小,生态场域有待于拓展。管理激励体制不够完善,从业者尚未形成立足本职核心工作基础上的聚散机制,地方戏曲发展走向了瓶颈。为促进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培育地方戏传承与保护的新生代,继而推动阜阳地方戏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戏曲人携手文化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传承与保护戏曲文化,因为地方戏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标识。
参考文献:
[1]周来达.当代戏曲音乐研究——周来达戏曲音乐学术论文选(前言)[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1.
[2]傅谨.发掘地域文化内涵强化地域文化特色[J].浙江社会科学,1996(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阜阳市2022年社科规划课题“阜阳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SK2022074)。
(作者简介:王晓燕,女,本科,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戎龚停,男,博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