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维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2023-04-13 13:47陈良豪黄向标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位要素思维

陈良豪 黄向标

(1.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2.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来的。通过比较加强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地理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加深对地理概念、特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比较思维能有效拓宽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品质,尤其是地理逻辑思维。试题的学理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强,要求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综合、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看待和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的事件、问题,能够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全方位、多角度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评价、论证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

一、比较思维的概念及类型

比较思维是分析事物间异同的思维方式,属于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根据不同项目可以将比较思维分为多种类型(见表1),如根据比较的数量可分为单要素比较、多要素比较;根据比较方式可分为直接(间接)比较、异同比较。根据时空角度进行分类,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思维可以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将某一地理事象与另一地理事象加以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对比,从而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提升地理学习能力。由于很多地理概念抽象、复杂,且其中有很多概念相似,学生极容易混淆。因此,将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区时与地方时、天气与气候、矿物与矿产、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等;有些概念相互对立,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等。通过对比能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准确地解释和掌握概念。

比较思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运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通过对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比较和分析,或者不同地区的同一要素进行差异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正确认识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关联,进而准确把握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与独特性,加深对区域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厘清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趋势,揭示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把握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形成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素养。例如,同样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其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岸轮廓等因素的影响;同样是地中海气候,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及西风带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使得靠近纬度30°和靠近纬度40°的地区气候特征也有差异。

二、比较思维的运用模式

地理比较类试题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限定了比较对象,如“与……相比”,学生可以明确地进行对比分析。另一类没有限定比较对象,但往往存在着隐性的比较对象,学生需要根据题目推理确定,对比分析后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作答。比较类试题解题时要注意限定词,充分挖掘信息,将区域、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选择题可以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方法排除迷惑选项。有时候需根据选项找出比较的具体项目;综合题更强调基于比较的逻辑结构进行深度剖析,需要考生结合情境材料和设问主题对有关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调动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解题时需要熟悉比较思维解题的流程(见图1)。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和设问,确定比较对象,知道了比较对象就等于明确了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向,这是解题的切入点。然后结合设问指向罗列比较的项目,寻找比较项目的异同点,通过材料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再调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解题的关键点。当然学生要有较高的思维建构水平,能够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比较分析,进而提升综合分析的水平。如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产业、交通等。又如,河流水文特征的比较需要从年径流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和结冰期等角度展开比较。最后合理筛选答题角度组织答案,得出准确的结论。书面表达要规范,注意表述的完整性、科学性及规范性。

图1 比较思维解题的流程

三、比较思维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示例

在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时,往往是先确定好时间(或空间),再去研究空间上的差异(或时间上的差异)。通过比较能够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差异及其演变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得出准确的结论,加深对地理事象的理解,进而关联和把握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推动思维向高阶发展。例如,对同一海域、不同季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以及同一季节、不同海域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的比较,能进一步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高考试题也常常通过时空的对比找出地理事物的矛盾,基于时空关联,比较异同,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凸显学科逻辑,达到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根据试题中出现的比较类型,笔者从空间、时间、综合和隐性比较方面来探讨比较思维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一)试题评析

1.空间比较

空间比较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不同空间(区域)的对比。即在固定的时间段内,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空间(区域)的地理要素之间对比。通过对地理要素的空间维度比较,发展空间思维,学生在不同空间尺度中进行比较和变换,进而深刻认识和理解空间(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例1】(2017年全国卷Ⅰ,37题)(材料略)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比较对象:阴坡和阳坡。

比较项目(要素):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干扰强度、热量、水分等)。

本组四个小题,都是通过空间对比的思维方式来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转换和区域对比能力,重在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比较的对象看,既有整体比较,又有局部比较;从比较方式看,既有差异比较,又有趋同分析。不同的是第(1)(2)(3)小题主要对比对象为阴坡和阳坡,而第4小题对比的是不同海拔地区地理要素间的差异。第(1)(2)小题主要是利用材料中的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空间上有山地苔原带下部、随海拔升高和更高海拔区域,再结合图中的阴坡曲线来判断和推理。第(3)题的温度可以从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情况等方面去考虑;湿度主要与降水、蒸发、下渗、遮阴情况、植被量等有关。材料题干信息提到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因此湿度主要考虑气温的影响,阳坡温度高,蒸发强度大;还要注意苔原带分布的区域总体气温低,该区域降水以降雪为主,融雪量和融雪时间长短也会影响湿度。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围绕水热条件来展开。即随着海拔的升高,阳、阴坡的面积缩小,距离更加接近,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水热条件差异缩小。

【例2】(2020年全国卷Ⅰ,36题)(节选)

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解析】比较对象:顺坡垄与梯田

比较项目(要素):种植葡萄的光照(时间、面积、强度)条件差异。

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的南坡。与梯田相比,需要调动梯田知识(走向与坡向垂直),即结合顺坡垄与梯田的空间对比分析,顺坡垄利用坡地的倾斜,可加大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单位面积接受光照多,且不易形成遮挡。田垄遮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

2.时间比较

是指在同一空间内,不同时间上的比较。将同一地理事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有利于了解各种地理事象的过去和现在,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原因。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重视对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的考查,侧重于分析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特征、原因、规律和影响,需要学生利用比较思维等学科的思维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推理。

【例3】(2022年全国乙卷,7,8题)图2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2,完成7,8题。

图2

7.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8.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解析】比较对象:不同时间的洪水过程变化。

比较项目(要素):水文要素(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

本题组考查水位、流量及相互关系等知识。涉及一次洪水过程前后(涨水和退水)和两次洪水后的水文要素比较。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第7题解题的关键是判断洪水过程曲线。洪水过程中水量先增大直至洪峰最高值后再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此次洪水从低水位O再到高水位P,O处水位继续升高直至最大值,P处水位开始回落。根据O、P处流量相同但O处水位低可知,O点在低水位产生的流量与P点高水位的流量一样,则说明O点流速要更快。另外根据图中斜率(曲线的陡缓)也可得出O点水位上涨的快,P点水位回落的慢。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的洪水水位更高,流量更小,说明河流蓄水能力降低,河床变高,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一般情况下流量更小,侵蚀作用更弱,含沙量也更小。

3.综合比较

综合比较是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全面、整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提升学生的整体学科能力,形成整体性思想。地理环境是由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涉及时空叠加、多要素融合,需要对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时空演变等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系统、全面地认识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地理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例如,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需要运用综合的观点比较利弊,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即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工程建设带来的发电、航运、防洪等社会经济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也要考虑地质基础、淹没范围、国防安全,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还可以从水利工程建设对上游、库区和下游分别造成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来评价。

【例4】(2021年福建适应性考试,14~16题)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为解决春季土壤返盐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效果显著。图3示意该地区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图3

14.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成因不同之处主要是

( )

A.春季蒸发旺盛 B.地势低洼

C.地下水盐度高 D.灌溉不当

15.图中表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与传统的引淡淋盐相比,地下咸水结冰灌溉

( )

A.治理效果更好

B.可降低地下水位

C.适用范围更广

D.可节约淡水资源

【解析】比较对象:内蒙古河套平原与华北某滨海平原、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比较项目(要素):不同区域土壤盐碱化差异、不同灌溉方式(自然与人文要素、时空比较)。

据材料可知,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水的影响,地下水盐度高,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华北滨海平原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两地的春季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和人类不合理灌溉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共同原因。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效果显著。说明采取地下咸水结冰灌溉可降低土壤含盐量,后期由于冰块融化,会增加土壤含水量。传统的引淡淋盐与地下咸水结冰灌溉两种方法都能缓解土壤盐碱化,传统方法有大规模使用,说明治理效果不错;两者均会提高地下水位,因为增大水量,让盐分进入到土层深处,这样表层土壤盐分就能够降低。但是地下咸水结冰灌溉需水结冰后灌溉,只适用于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地下咸水结冰灌溉无需额外使用淡水,且华北地区生产生活工业用水量大,淡水资源不足,采用地下咸水灌溉可节约淡水资源。

4.隐性比较

有些题目没有明确限定比较对象,需要学生认真审题,找出比较对象,明确图表和文字材料与试题设问的对应关系,获取和解读试题中的有用信息,有效提取隐含的比较区域或者属性,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36题第3问“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隐含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的比较)。又如,2020年全国卷Ⅰ36题第1问“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和第3问“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两小题都暗含了比较,即比较顺坡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与梯田(温带半干旱地区),需对比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

综上所述,善用比较思维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备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比较鉴别、分析概括和归纳推理发现地理事象的共性和差异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加强知识联系。同时优化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运用比较思维,尤其是融合图表、列表等多种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形式来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以比较的视角、比较的思维审视、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同时结合其他的思维方法更加系统深刻的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猜你喜欢
水位要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基于MFAC-PID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
基于PLC的水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