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形地貌类试题解题方法探究
——以2020—2022年全国卷高考题为例

2023-04-13 13:49王宗意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冲积扇陆面海岸线

王宗意

(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地形地貌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形成发展和演化与其他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考中通过地形地貌设置问题情境更能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所以近几年高考中地形地貌类试题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难度较大,学生在面对这类试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得分率更是惨不忍睹。鉴于此,笔者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通过对近年高考试题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地形地貌类试题解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希望能够提高高三广大学生复习备考的效率。

一、立足《课程标准》,把握命题立意

《课程标准》中明确呈现出的地形地貌考查要求有:(1)地理必修一“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选择性必修一“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选修二“运用图片资料,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和“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4)选修九“学会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的方法,并采集样品”和“在野外观察某种地貌,推断其形成过程”。

通过《课程标准》可以看出高考对地形地貌类试题的命题立意主要有:知识立意。识别3~4种地貌、海岸类型、内外力形式、漂移学说、扩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等可归于此;能力立意。描述特点、解释影响、说明关系、分析原因、推断过程等可归于此。素养立意。识别地貌、运用原理、解释问题、人地关系、野外实践等可归于此。

可见在新高考背景下知识立意是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包括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由其形成的知识体系;能力立意是重点,主要考查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解码、符号理解、阅读理解、信息搜索、信息整理)、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设计、信息转化、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认知能力(归纳概括、演绎推理、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素养立意是核心,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地形地貌试题凸显了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同时以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多种情境设问,对学生进行整体化、差异化和层次化考查,因此复习备考时尽可能要明确命题意图,以静制动。

二、考情分析,把握内容形式

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如果不能明晰真题的常见考点和方向,复习就会事倍功半,所以研究真题内容和方向就显得特别重要,明确内容和方向复习才有抓手。基于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进行了梳理(见表1)和分析。

表1 2020—2022全国卷地形地貌类试题考情分析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梳理来看,地形地貌类试题的内容方向具有一定的特点。从选材看,主要包括有以区域为载体的生活情境和无区域载体的学术情境两种,其中有区域载体的试题难度适中,能力要求较低。例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37题以金沙江流域为载体,以沙金和断裂带为切入点考查地貌成因,其中第一问从板块运动角度解释断裂带,第二问简述河流沿断裂带分布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2020年全国卷Ⅰ第37题“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演化过程”为无区域载体,直接以学术问题切入,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信息、读图析图等综合思维能力。从考点分布看,主要考查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过程。考查的主要还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地形地貌,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9,10题考查珊瑚礁地貌成因变化,第37题考查祁连山冲积扇地貌、2022年全国甲卷第7,8题考查海岸地貌、2022年全国乙卷考查海岸地貌形成演化。从知识点上可以看出考查内容还是以常见的地貌为主,只不过考查的思维量较大,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提高,加强了对常见地貌的形成变化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考查。从立意来看,凸显了能力要求特别是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立意贯穿整个设问中,综合思维比重较高。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37题第(1)问: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玄武岩以及流水侵蚀需要调用所学知识和读图析图能力,同时明确变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即告诉我们做题需要浅阅读、深理解。第(2)问: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先后顺序需要建构逻辑关系并从整体把握,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第(3)问: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直接考查推理分析能力,实际上也是考查思维认知能力。

三、问题真题研究,形成方法策略

1.阅读理解障碍,只能浅阅读不能深理解,不会获取并运用信息

(2020年全国卷Ⅰ,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1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图1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该题图文都比较简单,说明信息隐藏度高,该类无区域载体试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审题干,找“动词”“中心词”“修饰词”“目的”,第(1)问动词为“指出(只要结果不要原因)”、中心词“玄武岩台地”、修饰词“流水侵蚀”、目的“变化”。②审材料,玄武岩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③审图,图中河谷凹陷说明流水侵蚀所致。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变化,由平坦到不平坦。④审分,共6分说明只回答“平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变化可以有水平向和垂直向变化,水平向即范围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垂直向为起伏的加大或缩小。按照这个步骤就解决了问题。同样可以将此种方法迁移到第(2)问,动词“指出和说明(有因有果)”、中心词“台地、平顶山、尖顶山”、修饰词“侵蚀程度”、目的“次序、理由”,材料“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于不同时期”,图中“三山”明显侵蚀程度不同,分值12分,根据侵蚀程度判断三山是由不同时期的台地侵蚀而来,尖顶山最高已经没有平坦模样,平顶山海拔700米处平坦,台地海拔500米处平坦面较大,所以侵蚀度越高越不平坦,形成越早。第(3)问同样如此,所以学会解题的步骤非常重要。

2.知识储备不足不够,关联信息能力弱

(2022年全国甲卷,7,8题)图2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2,完成7,8题。

图2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该题组以美国东南部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对于出现在选择题部分的地形地貌类试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直选法:直选法需要具备较强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已有知识可以直接得出答案。高三复习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大尺度“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区域认知,小尺度加强对“地中海沿岸”“南海沿岸”“日本海沿岸”“加勒比海沿岸”和“两极地区”的区域认知。本题第7题变化最快的时段是1950—1970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行进。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东南部位于美洲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地震海啸频率低,不是主因,洪水由陆地向海洋流动,呈现的结果是海岸线向海洋行进。该地位于北美东南部,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常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频率高,会使海岸线快速退缩,可以直选。②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信息的关联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第8题有无河流汇入和半圆形态不是湖泊的判断标准,该地海湾应该主要由海水侵蚀形成,岸线稳定平直说明非海水侵蚀。③逆向思维法或者倒推法:由结论推向问题。本题第8题如果甲水域有河流汇入就是湖泊,甲水域呈半圆形就是湖泊,那么海湾有河流注入或者呈半圆形就叫湖泊而不是海湾了。

3.要素顺序混乱,不能构建思路体系

(2022年全国乙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3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甲站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该题文字较长信息比较丰富,图示简单易读,解答该类试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整理材料写出主要要素;②理解要素并搭桥构建线性关系;③针对问题形成因果逻辑关系。本题可以建构如图4的思路体系:

图4

第(1)问,冰川消融后两个要素“垂直”变化,根据上图要素可知冰川消融后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使陆面恢复,即陆面上升。共同影响下“海岸线‘水平’变化”同样可得,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行进;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行进。

第(2)问,甲地海平面波动下降,根据图示关系推测陆面上升,图中使陆面上升的可以是冰川消融和地壳抬升,结合甲纬度和板块位置分析即可。

第(3)问,乙海岸线波动上升的人为影响,从上图线性关系可知,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陆面下降,海平面上升;泥沙沉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再延伸思考线性关系,破坏植被和工业生产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致使冰川消融;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地下水等资源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上中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导致泥沙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平面上升。

第(4)问,结合上图线性关系可推测,甲海岸线波动下降,即“水平”方向向海洋推进或者向南推进;同理乙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或者向北推进。甲为基岩海岸、乙为三角洲,所以水平变化幅度甲小于乙。

因此,对于该类材料较长、信息较多、逻辑性强的试题,整理要素构建线性思路体系会使要素简单、明了,对于解答试题更是事半功倍。

4.不善归纳总结,不能形成高阶思维

高三复习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题训练强化,但是遇到地形地貌类试题往往还是雾里看花,关键在于不能归纳总结形成高阶思维。

(2021年全国甲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图5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对于这类以常见地貌类型为载体的试题,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高阶思维模板(见图6“5W”建构法),在做题时就可以进行替换或者迁移延伸。

对于问题1:按照方法where(冲积扇和山坡)、what(砾石差异)、why(差异原因),结合材料思考,砾石位于冲积扇和山坡(析图),且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知识调用);主要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冲积扇形成过程)。同理,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风化、重力崩落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对于问题2:按照方法where(山坡)、what(沙、粉沙)、how(空间迁移过程),结合空间迁移可知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图示冲积扇粉沙多且厚)。春季风力强劲(由材料气候干燥风多可知主要是外力作用),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水平向)。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垂直向),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对于问题3:按照方法where(冲积平原)、what(水)、why(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结合材料思考,冲积平原地势比山坡和冲积扇低,流水在此汇集或地下水易出露(析图);地表物质为粉沙、黏土,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析图);冲积平原植被茂盛,涵养水源能力强(析文);冲积平原底部多为基岩或深层有冻土,水分不易下渗流失(析图文)。

综上所述,近三年高考频繁考查地形地貌类试题,虽然试题难度总体较大,但是没有脱离基本的概念、事实和原理,只不过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基本的方法策略,会对该类试题的提质增效有较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冲积扇陆面海岸线
戴永久: 砥砺前行,永远奋斗
相似廓线法在星载雷达陆面衰减订正中的应用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长江流域降水预报效果分析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浅谈基于Google Earth的现代冲积扇辫状水道分布和构型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浅析冲积扇在河流地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