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科学元素的开发和利用

2023-04-13 12:53刘秀妮
小学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刘秀妮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已经不满足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要让学生在语文与科学的学科整合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科学元素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多元化实践活动的辅助下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科学元素;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09-0097-03

语文和科学这两门学科看似并无关联,但是经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体现在语篇阅读和写作练习这两个方面。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本学科中挖掘科学元素,将其渗透于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育其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实效性。

一、语文教学开发和利用科学元素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科学元素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丰富课堂活动的有效渠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通过背诵和练习的方式加强记忆。枯燥的流程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教育理念的转变改善了这一现状,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借助丰富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主动加入相关问题的探究中,不仅能深化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在无形中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充分保证学习效果。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语文课堂中的科学活动,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元素,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捋清学习思路,详细规划学习流程,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能快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起到良好的反省效果。教师可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使语文知识更具有逻辑性,让学生不局限于对字面含义的理解,而是结合科学元素进行深层次研究,在思考中找到合适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开发科学元素能够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展开深度研究,并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锻炼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观察、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意识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人文情怀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语文课程内容中与科学有关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加入课堂学习中,对科学知识展开深入研究,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对科学家们产生崇敬之情。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之情,使之自觉肩负起传承的重任,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教师通过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其深入分析科学发展史,进一步感受科学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语篇形成全面的理解,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升华,培养其奋勇向前、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人文情怀。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科学元素

(一)开展科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自制力相对薄弱,在课堂中常会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很难长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提高他们的专注力,语文教师必须摒弃原始的授课方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出发,制定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使其主动加入互动环节,在探究过程中强化对文章的理解,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利用科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其学习热情,营造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科学活动中,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成功激发其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与本课内容紧密关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促进其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生词,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杯和棉线,分发给学生后,引导大家模仿自己的操作:将两个纸杯的底部各扎一个小洞,用棉线将它们连接起来,简易版电话便制作完成。同桌学生人手一个,把纸杯共同放到耳朵上,模拟打电话的情景。此时,教师询问大家有什么感受。这一活动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发言道:“即便用纸杯扣上耳朵也还是能听到声音。”教师于是借机讲述科学知识,告诉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的传递需要媒介,接着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才能听到大自然中的声音呢?”就此引出本课主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文中描述的鸟叫、风声等,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对大自然中的景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分析课文内容,通过作者的描述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渴望。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钻研精神,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运用科学知识,加深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元素,有些内容是直观呈现,从字面理解上就能分析出其中的科学内容,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仅凭标题的提示很难显现其中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备课时研究文章中涉及的科学元素,将其合理地应用于课堂中,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吸收,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利用科学元素让学生强化对课文的理解,成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难题。教師不仅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还要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大致的了解,将科学知识合理地渗透于课文的分析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从标题上就能知道文章内容一定与科学有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其勇于大胆想象的科学精神。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孙悟空变成一只小虫,趁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大屏幕上,感受影片故事的神奇。而后教师接着介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更神奇的事情。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医用纳米机器人工作时的图片,并向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它可以清理人体血管中的垃圾,将人脑与云脑连接,可以送药、手术等,这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机器人就是由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制造而成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本课主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对纳米技术形成初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其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利用科学元素,提高写作水平

在現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这样一种现象:自己认真地备课,精心设计了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课上也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写作思路,并提醒学生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在事无巨细的讲解过后,要求他们展开写作。然而一到这时,便会有部分学生出现无序的情况,他们明明在课上能非常积极地互动,但是写作时却不会利用所学内容,即便完成了写作,呈现的内容也比较空洞。经过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无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文中,写不出具有创意的作文。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通过仔细地分析将这些内容转变为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既能表达真实的情感,又拉近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体现出科学元素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结合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订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量选用了科普性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是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出其中的科学元素,导致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结合科普文章中的语言,分析行文用词的准确性。这也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生动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特点的词汇,通过分析与对比,感受用词的精准与严谨,让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同时强化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分析问题,感悟人类科学的发展进程,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认识“蝙、蝠、蚊、科”等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导飞、飞机靠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蝙蝠和飞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寻二者的共同点,以此引出文章主题。而后带领学生泛读课文,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的方式、结果和结论。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完整的答案,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接着重点分析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思考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探路的,蝙蝠飞行的秘密还有哪些。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了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组织科学实验,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思考问题时习惯于形象思维,对于较为复杂的文字描述,很难厘清其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科学实验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语言文字更加具体化,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分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借助科学实验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科学知识形成深层次的了解,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为例,课文讲述曹冲想办法称大象的故事,表现了他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教师可以引入浮力实验,拿班级中的水盆当作木船,把玩具当作大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进行操作。把文字描述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充分理解“沉、称、装”等动词的含义,在直观的实验中掌握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利用科学知识突破困境,而不要被思维定式所束缚。同时,还要让学生感悟曹冲善于动脑、思维敏捷的优良品质,在科学实验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完成思想上的蜕变,借助实验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体现开发和利用科学元素的必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科元素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课堂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科学意识和科学理念,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在增强理解课文的同时对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了解,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婷.挖掘小学语文教材“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新课程研究,2021(36):88-89.

[2]蒋晓飞.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科学教育的审思[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1):67-72.

[3]王龙飞.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4]庄美芳.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科学知识的教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0(3):109-110.

[5]姜鑫.科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挖掘和运用[J].长江丛刊,2019(27):34-3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