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3-04-13 12:53郭倩
小学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郭倩

〔摘    要〕    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从开始关注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转变。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应当关心学生层次差异、监测学习发生过程、关注学科育人价值。笔者以优秀课例为研究抓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09-0034-03

在信息科技学科发展变迁中,核心素养的确定为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一线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这是教师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逐渐弱化以软件为主的技能教学后,信息科技教学开始思考核心素养的落地形式。反思当下的课堂教学,尽管教师努力打造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但从具体实施和效果反馈来看,仍任重而道远。

(一)信息意识方面:对信息意义的认识浅显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意识强的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感知、判断、共享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常规课上,学生学习的很多内容是教师参考教材规划的。固定的主题内容、教师选定提供的素材,使得学生获取的信息趋向同质化,无助于展开讨论。在主题情境中,缺乏共识能力的教师极易忽视学生对信息价值判断的引导。在任务需求上,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提升和修改机会,所有的作品都没有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加工的机会,因此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会在短暂的基础练习后,失去学习动机。长此以往,学生感知信息的能力会越来越弱,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会越来越浅,信息意识的提升难以实现。

(二)计算思维方面:思维活动未能显现进阶发展的过程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是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Scratch趣味图形化编程,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然而,作为计算思维培养的有效载体,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并不尽如人意。不少课堂教学设计依旧是“演示+操练”的传统模式,注重演示作品效果,忽视对脚本搭建过程的关注,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思维过程,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除了操作实践的作品外,信息科技课堂的学习成果,更要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索、尝试改进、沟通表达等来展现思维的过程。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计算思维培养的关键,教师应该积极唤起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拓展意识,习得指向问题解决的抽象思维方式。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缺乏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工具的习惯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评估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课本教材中的制作电子小报和创作演示文稿,都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成果体现。然而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品常如出一辙:相同的元素、类似的设计思路、一样单一整合的知识点……比如,学生在学习完WPS文字和WPS演示的内容之后,并不能顺利完整地呈现作品,只能够掌握当堂课的操作技能,课后难以迁移应用。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一般很难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不善于链接生活与所学技能,缺乏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工具的习惯。

(四)信息社会责任方面:感性认知为主,理性道德意识不足

判断个体的信息社会责任,就是看他在現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一系列信息活动中,是否遵守公共规范,是否能够有效维护个人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等。面对网络空间的新事物和新技术,小学生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缺少理性判断,不能完全专注于信息科技的课堂学习。在浏览网络时,若安全意识较弱,则容易被不明信息诱惑,使用计算机时,防护意识不足。个别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技能达标、道德失标的情况,恶搞、抄袭等行为时常发生。小学阶段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的引导在于,合理使用信息科技,养成绿色健康的数字化生活习惯,避免个人作品表达中缺失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属性。

二、课堂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的关注点

以上问题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时有出现,明显不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就是使其在数字环境下,能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和方法,快速有效地发现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整合、交流。对于内在的素养,是以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明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关注以下几点。

(一)协同学习,关注学生层次差异

一方面,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影响学生的信息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基础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的快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仅靠个别指导是难以兼顾全局的。协同学习,则是借助同伴的力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底子薄弱的学生尽快跟上教程。学生之间优质高效的协作学习方式,能够实现生生之间的有效搭配、不同层次间的互助提升。通过不断练习与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二)增值评价,关注学习发生过程

学生层次不同,如果只是根据一节课上的作业、一个学习阶段的结业成绩对其进行评价,明显是不合理的。相对于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增值评价”更重要。核心素养体现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养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所以除了学习结果,教师需要更重视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取得了多少进步和多大增值。只有关注学生在各个问题解决环节的变化和成长,才能及时准确地给予引导,均衡发展全体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情感渗透,关注学科育人价值

每一門独立的学科都有它的学科思想,信息科技学科也是如此。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在课堂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基础教育课程作为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载体,信息科技学科应积极发挥立德树人、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真把教材中隐含的育人因素和相关内容提炼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优秀的教学实例,结合自己的经验反思,笔者觉得,在小学信息科技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巧借项目情境,强化信息意识

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时,要考虑情境在这个方面起到的作用,选取身边常见的信息科技或生活中信息现象,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综合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情境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只有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中,才能多感官和多角度去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借助项目学习链接生活,提高学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二)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思维发展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在体验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尝试运用计算思维识别、分析问题,抽象建模。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某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从自然语言的描述转化为程序语言的编写。在这里,提供学习支架就显得很有必要。

例如,苏科版小学信息科技《克隆飞机大战》一课,在学生要各个角色脚本程序之前,分析机器人的运动方法。笔者首先呈现空白流程图,让学生思考填空,然后让学生修改完善流程图,明确问题的关键。长此引导,学生就能自主设计流程图,计算思维得以提升。常见的学习单也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脚手架”,在“借助Scratch学习机器人巡线”项目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实体小车和线路图学习单,其实是给学生的思维支架,应用的时机就是从赛车的案例到如何巡线的过程,应用的点对应思维跃进的时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

(三)组织体验活动,助力数字化学习

在数字化时代出生、成长的“数字土著”一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结合生活中的数字化问题去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实践中、体验中、探索中、测试中,经历项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而,在技术需求环境创设项目活动时,教师要提前策划、构思、设计不同情境下的技术需求环境,让学生经历实践、体验、探索、尝试等一系列过程,愉快地体验技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在教苏科版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教材中《WPS云服务》一课时,借助UMU互动学习平台,开展课堂实践研究。根据教学环节、学习路径以及课堂环境的支持,进行了技术支持下的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利用UMU学习平台集成视频和图文等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更好的视觉体验。只有沉浸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信息,多角度获取信息,实现培养信息意识的教学效果。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操作UMU平台菜单式的目录界面,得到任务难点的提示,一步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可基于UMU学习平台学生开展讨论、互动测试、赢得积分榜,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新知识和新技能,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四)强化交流碰撞,明确信息责任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外露自己在担当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习惯,让学生得以模仿。为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针对信息社会责任,教师可以介绍关于信息科技前沿、信息科技争议问题、网警的职责范围等,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明确自身的责任,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道德规范。

比如,苏科版小学信息科技六年级教材中《初识人工智能》这节课,内容取材就可以很好地体现课程的文化教育属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人工智能作为时代的产物,将会长期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当下。执教过程中,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发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积极变化,要求学生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学生通过体验发现认识技术弊端,辩证全面地认识人工智能。课堂结尾,教师出示马云和霍金对于人工智能截然不同的表态,引导学生就“未来人工智能到底会带给人类怎样的变化”这个开放性问题畅所欲言,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位信息科技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最关键的一环,既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信息素养,更需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决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多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多挖掘学科的核心价值,让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蕾.关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的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Z2):27-30.

[2]张军.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Z1):77-80.

[3]肖广德,魏雄鹰,黄荣怀.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7(1):33-37.

[4]潘瑛璐,郤云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Z1):135-136.

[5]袁丽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45-46.

[6]卢庆广.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9):56-57.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