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蛋山不是一座山,是一片山野。在这片山野里,有大大小小的山,有藏在山中形形色色的村庄,还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有个叫周静的童话作家把这些关于鸭蛋山的故事记下来,就成了《鸭蛋山传说》。
在鸭蛋山,总有些看似寻常但又带点神奇的事。岩更的山崖认得村民,就算是不懂事的娃娃和喝醉酒的人,都不会从山崖上掉下去;岩门口的石板路好像自己会走,心眼歪的人怎么都进不了村口的石板门楼;栗子冲做花灯的老赵,做的小鸡灯会跑,兔子灯会笑,公鸡灯会打鸣……
鸭蛋山是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这里的每座小山、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神奇。这种神奇没有上天入地、魔幻斗法的大场面,而是带着日常的暖融融的色彩,就像是曾经在一代代老人的口中流传,如今却行将消失的那些传说,勾勒出的是中国人心中曾经共同拥有的一幅生活画卷。
在那个不算太久远的从前,在老百姓的心里面,山有山神,湖有湖神,就算是一个池塘一口井,就算是做年糕制版画,也都有一个守护的小神仙。人们心里对神仙怀着一种敬畏,做事的时候就会三思而后行,就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这看不见摸不着但似乎又无处不在的“神仙”,就是人们心中朴素的道德准则。作家用童话的方式去建构一个带着神奇色彩的理想世界,其实也是在重建一种理想的生活秩序,重建一个正在消失的精神家园。
关注过周静创作的人会知道,《鸭蛋山传说》与她的“鸭蛋湖系列”一脉相承,这个系列的作品已经出版了8本。与《泽泽的湖》《簪花的雷神》等作品相比,这部新作既有着一脉相承、熟悉的风格和味道,又有独具一格的特色。作家的笔触从人物扩展到世界,不是为一个具体的人(神)立传,而是为大自然、为山野村庄立传,这不能不说是作家想象力的极大延伸,也体现了作家的童话创作观。
在《鸭蛋山传说》里,万事万物都可亲可爱,富有灵性。一座山、一口井、一块石头、一个灯盏仿佛都有着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但是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作家也不去说破。她只是说,做版画的村庄一点墨,腊月的一晚把做好的点心放到印制版画的屋子里,第二天就会拿到一组异常精美的年画。卖布的老钱在一碗水这个小村子的井边放一块最漂亮的花布头,第二天就不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作家不说,就等着读者自己去猜,自己去想。在这个过程中,故事就成了作家和读者共同拥有的秘密,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在阅读中参与了对作品的再创造,从而对故事产生了更强的代入感,也因此更深入地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读《鸭蛋山传说》的时候,有时候会想起《山海经》,也会想起中国古代的一些笔记小说,多用白描手法,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却有着以少胜多的效果。还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国山水画和古诗,这些文学艺术的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用丰富的留白召唤读者沉浸式地欣赏,让人进入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带来独具一格的审美体验。正因为如此,周静的作品才凸显出浓浓的中国味儿,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唤起普遍情感体验的中国童话!
如果通读周静的“鸭蛋湖系列”童话还会发现,这些故事是属于民间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更是属于孩子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湖神泽泽、山神老头儿、鸭蛋公、麻老太、河蚌姑娘等,是有着神奇能力的小神仙,同时也是永葆童真的孩子。他们用纯真公正之心管理山河大地,遵循古老的道德准则与人类万物相处,他们所代表的是人类最初、最本真的状态,那也正是所有孩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