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3-04-12 00:00:00何宗泽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德育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同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育人先育德,若想育德便先育心。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德育的主要目的便是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德育,以加强道德对学生的作用。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德育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关教育文件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但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且需要引导他们尊重并感恩父母的付出,学会尊重教师。教师在备课环节中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时事热点或相关的爱国事例,并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震撼与体会。

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正在教师一步步的教导中逐渐清晰,因此,教师在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期各类科学技术的产生,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类信息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错误的认知。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的德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是非观,使学生感受到各类情感在生活中的定义与重要性。教师还需要根据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向与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爱国、爱家的意识。[1]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德育应当与课堂教学节奏一致,教师需要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核心,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可是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知识教学的丰富性,由于知识太过“充盈”,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层理解所学知识,相关的德育知识也无法渗透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程度便盲目地实施德育,致使学生的德育思想停滞不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与年龄,逐层渗透,保证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化自身的德育观念。[2]

三、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的策略

(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课堂中渗透德育

在备课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拓展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小学课堂中实施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向学生传达一定的道德思想,文章包含了明确的教育主题,以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环节深挖文章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传达的情感内涵与思想,帮助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教师在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细节时,可以在其中融入一部分亲情等细腻情感,或者根据文章主题引入符合主题的德育知识,帮助学生深化此类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3]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生字与生词,为阅读奠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描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他们眼中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可能会说他们印象中的妈妈是忙碌的,因为在她下班回到家之后就开始督促孩子写作业,接着便洗手准备晚餐,吃完晚饭后妈妈又穿上围裙、戴上橡胶手套开始清洗碗筷。收拾好厨房后,妈妈可能又要去清洗孩子的脏衣服,时不时还要检查孩子们是否全部完成作业,之后便为孩子检查作业。孩子睡着后,妈妈才能休息。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会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感恩妈妈的付出,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德育的意义:使学生心怀感恩。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德育意识

在小学时期的德育中,语文教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教育地位,涵盖了社会、人文与自然等各类文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足够的资源意识,开发与利用教材中的各项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深化学生脑海中的德育意识。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活动不但能够补充语文课堂的教学空白,而且能够成为教师渗透德育的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中创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其中情景演绎成为教师与学生十分推崇的教学活动之一,学生在演绎教学内容时加入自己的理解,有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能够有效提高独立学习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其中,有利于深化学生脑海中的德育意识。[4]

比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可是学生对其中隐藏的德育思想并没有产生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则寓言改编为情景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产生最真实的德育感受。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一人扮演狼,一人扮演丢羊的人,另外两个人扮演街坊邻居。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拓展故事内容,如丢羊人的性格特点、街坊邻居为他考虑时的焦急神情。通过这样的演绎,学生能够感受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教训,能够在生活中更加细心,明白不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学业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平时的生活中查漏补缺。

(三)在识字课堂中,为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将识字教学错误地认为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学生在座位上进行复制与练习这种程式,导致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抄字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并未重视学生审美意识与思想品德的培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对文字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瑰丽的世界。文字不仅含义丰富,外表更具有美感。大部分文字注重对称之美,其中蕴含着诸多的变化,所展现出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美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为学生融入德育知识,让学生从文字的外表到释义找出文字的特点,并通过相应的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道德品质。

比如,一年级上册《小书包》这一课,教材中为学生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文具,并解释了相应的用法,最终要求学生养成时刻整理个人文具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而是先为学生展示文中生字的象形字,在形象上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结构与含义。

又如,展示“笔”这个字的象形图片,图片中是一个人手拿着一只类似于叉子的物品,在这个物品的分支中又有一个横将分叉连接起来,表示的就是人手中拿着写字的物品,后来“笔”字逐渐演变为竹字头,这是因为后人使用竹子制作笔杆,笔尖使用柔软的动物毛。所以,现代的“笔”字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祖先的伟大发明,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并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思想。

(四)在语文作业中渗透德育

作业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检验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是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载体。学生通过作业还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增加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作业向学生传递德育思想,并且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在一篇文章学习完成后,为学生布置读后感的作业,便于检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心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文章情感的看法与观念;学生能够在书写读后感时进一步产生德育感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为学生解释文章中包含了哪些道德品质,可能学生只会理解表面知识,无法深入内心,因此,教师便需要让学生在自行研读后,产生最真实的感受,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的深刻理解。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类习性的了解,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孩子对父亲不是猎人的庆幸。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写该文章的读后感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中关于父亲不是猎人这个观点进行理解。针对这句话,有的学生可能会理解为父亲并不会像猎人一样,在孩子观察鸟类时举枪射击,帮助孩子完善对大自然的认知;还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父亲的讲解,意识到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再打猎,有可能是父亲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自身的道德意识,使教师的教育更加深刻。

(五)家校联合,帮助学生落实德育观念

家庭作为孩子终身的课堂,家长便是孩子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当孩子还未出生时,父母便对胎儿实施胎教,期望胎儿在出生后能够成为有价值且善良、正直的人,这样的教育便是德育,因此,小学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只有学校的参与,家长也需要在其中助力。家长如果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也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的方式强化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现如今的科技手段十分先进,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闲暇时间中与父母交谈。

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道路上,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指出发展之路,家长在课堂外为孩子掌管船舵,避免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入歧途。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贯彻落实德育,便需要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通过家校联合施教的方式,鼓励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应当向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需要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同样德育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意识体系。因为学生在这个时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家长与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落实德育观念。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这一课时,学生可能感受到的是文章内容的冗长与烦琐,无法产生深刻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学生与家长共同研读教材中的《红楼春趣》这一课。学生了解了教师在课堂中所传递的观念,再辅以家长的耐心讲解,便能够逐步理解文章的含义。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的第七十回,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宝玉与黛玉和其他姑娘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如果只是针对教材中的选段,学生可能很难在其中感受到德育知识,家长可以为学生引入该章节的全部内容。比如,黛玉在桃花诗社中写出的诗被众姊妹评价过于悲伤,家长可以根据林黛玉的身世,帮助学生理解她在贾府中的敏感。解读结束后,家长可以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像林黛玉这种性格的人,只是因为缺少家人的陪伴,在亲戚家中寄人篱下,很容易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要知道她并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很希望能拥有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尝试和她做朋友。教师向学生传达与人为善的观念,让他们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人际关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理念是十分关键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深挖教材中的德育观念,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产生感悟,并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化这些体会,再通过识字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德育带来的影响,并布置类似于读后感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将真实的情感描述出来,强化学生的德育观念,最后需要家长配合,在课下时间为学生进行德育的补充,逐渐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兰凤.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育德能力[J]. 新作文,2023(6):87-88.

[2]万国平.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成才之路,2023(2):85-88.

[3]蒋丽.语文春风化雨 德育润物无声[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3(1):62-64.

[4]张丽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159-160.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王窑学区)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