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创新策略

2023-04-12 00:00:00杨婉萍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成了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小学美术教师也应该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美术作业,拓展美术作业的内容,创新美术作业的思路,让作业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负担,而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美术作品的载体。学生在美术作业的探索和完成中获得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对此,美术教师需立足“双减”背景的美术作业设计原则,提出小学美术作业的创新策略。

受传统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美术课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小学生的绘画技巧与技能培养方面,这在无形中给小学生增加了较大的压力,而小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想象力也会逐渐被扼杀。“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也要减负提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探索的机会,教师要设计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作业,以此落实“双减”政策,发挥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创新设计的必要性与原则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1.“双减”政策的要求

为了深层次贯彻与落实党的十九大的教育精神,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双减”政策,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美术学科是义务教育时期的基础性课程,教师需积极地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号召,在设计作业时,应减少美术作业的数量,提高美术作业的质量,将美术教学和小学生的具体学情相结合,合理设计美术作业,以确保“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2.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小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学习经验也不够丰富,但其对学习仍存有个性化需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成长经历、兴趣、性格等因素造成了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美术天赋较高的小学生,其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通常也比较高,在完成相关美术作业时,会享受作业探索的乐趣,完成效率也高。但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其对美术缺乏足够的兴趣,基本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完成知识学习,若教师再布置大量的美术作业,就会使作业成为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1]对此,教师应立足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依据小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设计与之对应的作业,以保证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3.提高小学生创新力与实践力的必然要求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美术素养的重任。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将美术作业限制在教材内容中,小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美术资源和素材,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需注重对学生生活中美术素材的应用,引入和课堂教学契合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美术课堂教学来说,其时间相对有限,很少给小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留给小学生创造与想象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所以,美术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创新设计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美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需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完成美术作业的兴趣。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前,需立足小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与学生契合的资源和素材,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欲以及求知欲,而且将美术作业和兴趣相结合,既能有效满足课标的相关要求,也能使学生充满兴趣,自信地完成美术作业。[2]由此可知,美术教师不能机械化地设计作业,而是要依据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生活化的资源和素材,将其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巧妙结合,遵循兴趣性原则,设计高质量的美术作业,这既能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实效性。

2.层次性原则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自身的美术基础、接受能力等差异都会造成班级学生美术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就需依据学生美术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灵活变通,设置层次性、多元化的美术作业。只有关注到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才能使美术作业的设计效率得到有效提高。[3]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班级当中的每个学生,进行层次性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学习,有效完成课后作业。

3.灵活性原则

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一丝不苟地依据教师的要求去学习和探索,表面上看作业完成了,但这种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被动地完成美术作业,缺乏进取和探索的精神,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鉴于此,美术教师需要灵活地设计作业,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美育培养的需求,减负提质,落实“双减”政策。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一)设计趣味化的美术作业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美术的趣味元素,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话题融入美术作业中,激趣励学,减少枯燥的重复性美术作业,融入能够发挥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业,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增强美育效果。美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美育的需求,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趣味性美术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知识,感受美术的艺术形式,体会美术的真谛。美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美术作业也应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通过实际的绘画操作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给学生美的享受。“双减”背景下,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谆谆诱导,通过趣味性作业体现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激发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提高辨别美好事物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关注“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改良与优化美术作业设计,实现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例如,完成“七彩生活”的内容讲解后,教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色彩,哪些美好的事物可以通过色彩表现出来,如喜庆的红色、浪漫的粉色、生命的绿色、天空的蓝色、大山的青色、云朵的白色等。学生通过作业描绘自己心中的七彩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制作属于自己的色彩梦,让学生将生活元素和自己的思想融入美术作品中,感受美术的艺术形式,体现美术的艺术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造思路,分享完成美术作业的经验和实际体会,感染学生的情感,以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

(二)设计本土化的美术作业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融入本土化的素材和内容,设计本土化的美术作业,实现美术知识的有效应用。美术作业不再拘泥于教材中的绘画,而是融入手工制作、拼贴画等创新的作业方式,丰富作业的形式,融入学生熟悉的本土化资源,这样作业才更高效、灵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师引导学生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创作美术作品,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学习“神奇的瓦楞纸”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种包装上的瓦楞纸,创作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学生依据瓦楞纸的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辅助胶水、画笔、彩纸等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瓦楞纸作品,在作业中体会瓦楞纸的神奇之处。通过作业实现学生不同的艺术构想,既能够将美术知识与学生周边的资源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美术活动,从而实现美术的育人价值。设计本土化的美术作业,体现了美术与本土资源之间的联系,不仅增加学生完成美术作品的乐趣,还能在动手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真实含义,思考不同材料在美术作品的应用及其效果,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减负提质的效果。

(三)设计个性化的美术作业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明显,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美术独特的理解,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创造活动。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特征,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大胆尝试,设计个性化的美术作业,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然而,很多教师还是采取统一的作业形式,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美术素养,还容易抑制学生兴趣。“双减”背景下,教师因势利导,设计符合学生个性的作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发挥的空间,有的放矢,更能够发挥美术作业的价值。鉴于此,美术教师要设计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作业中实现自己的美术创意。例如,在完成了“对称美”的内容学习后,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名作《罗纳河上的星夜》,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梵高心中的星空,激发学生对事物的个性化理解,通过颜色和角度的巧妙设置,突出作品中对称美的主题,让学生的美术天赋有发挥的空间。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元素进行独特的构思,选择个性化的角度进行创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外,生活中有太多的美术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水果、食物、植物、动物、建筑等为原型,展开丰富的联想,科学地运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学生的对称创意作品,展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以此为基础绘制出相应的美术作品,依据不同的形状联想,通过平面绘画或者是组合摆拼等,让这些生活中普通的材料重焕生机,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绘画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四)设计生活化的美术作业

美术学科就是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课程。美的形式多种多样,生活当中到处可见各种形式的美,这就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通过作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设计美术作业时,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美术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的题材,其包含了国内外许多优秀、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陶瓷、泥塑等,旨在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美的形式。然而,美术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和美术作品很多远离学生的生活,受生长环境以及地域差异的影响,学生对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理解不足,不能将这些作品与生活中的美联系起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若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无法产生共鸣,并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可知,美术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学理念通过生活中的元素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例如,在完成《巷坊》的讲解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门饰开展调查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咨询长辈的形式了解门饰的具体起源以及样式发展,通过对传统门饰的研究,了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历史变迁下社会的发展。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可将“门饰的种类与寓意”专题作为作业,让学生依据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经过实地调查或者收集资料等活动,探讨门饰的类型及寓意,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精美的门饰,感受传统美术文化的精髓,理解人们的美好寓意,增强其美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

综上所述,作业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双减”政策下,美术作业的科学设计既是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构建良好美学思想的主要媒介。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以生为本,灵活、多样地设计符合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作业,增强学生的作业参与体验感,通过趣味化、本土化、个性化、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梦璇.“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作业优化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2(29):157-159.

[2]黄祎.向“美”而行,“育”见精彩:“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改革策略研究[J].智力,2022(24):33-36.

[3]尹佳,冯枥莹,彭婷珏.“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设计浅探[J].成才,2022(15):37-38.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柑市中心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