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展开反思与创新。作业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减负增效的基本落脚点。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作业负担重、作业完成质量不理想等,教师难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对小学语文校本作业展开设计探究,开创优质、优量的作业新模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与时俱进,教师需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作业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并认真分析学情特征,创新作业设计,这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这样,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深化,为长远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的简要分析
校本作业,是一种相对新型的作业形式,具有年级普遍适用的特点。所谓语文校本作业设计,是指立足学校本教学单位,依托具体的年级情况,展开作业模式的创新探索活动,来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在传统的作业活动中,教师各自为营,存在作业内容枯燥、作业形式单一、作业质量不理想等问题。这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质量不够理想。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开创优质、优量的语文作业形式,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校本作业,将融合更多的教学资源,吸收更多的先进教学经验,充分考虑学校、学情等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
二、小学语文校本作业的创新设计原则
(一)坚持实践化的作业设计原则
在生活实践参与中,人们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特点,充满参与生活实践的热情和激情。在传统的作业活动中,作业通常是书面的、机械的、僵化的,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资源,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被动局面;而实践化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深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校本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中需要坚持实践化的设计原则。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围绕“家国情怀”主题而展开,家国情怀不仅是理论和道理,更是行动和实践。如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实践化的校本作业内容,让学生对周围人群展开采访,认识他们的家国态度,了解他们为国、为家的具体行为。并把对他们的采访所得写成采访记录,或写出一段采访收获,或运用生动的画笔把周围人群的爱国行为画出来。这样,学生对家国的理解也就从课本故事深化到生活实际中,并深刻感受到人们的爱国之情,在生活中能够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家国素养也得到升华。
又如,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围绕“留心观察”主题而展开,留心观察只有落到实践中,才真正实现教育目的。教师也可以设计实践化的校本作业,让学生对学校的花坛展开观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享对花坛的观察情况。把观察到的画成图并用文字加以说明,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观察记录表,也可以运用观察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交际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且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完成作业。
(二)坚持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原则
学习要面向生活,而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很多时候并没有固定答案。开放性的活动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作业活动中,学生总是在追求“正确答案”“标准答案”,进而导致其思维僵化、知识理解死板,最终难以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此外,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意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也具有多元化。如此,教师需要坚持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创新探索校本语文作业。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是围绕“奇思妙想”主题而展开,大胆想象、勇于发散是核心。于是,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作业:畅想二十年后的自己。如生活环境、个人成就、外星空探索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交流的话题。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可以成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又如,在《白鹭》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是围绕“神奇的动植物世界”主题而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托课本内容,并借助资料搜集方式,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再展开对白鹭这种生物的介绍。这样活用教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还能拓宽知识面。在学完整个单元课文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神奇的动植物”资料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坚持合作性的作业设计原则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可在集体环境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而获得发展、提升。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可以发展语言能力,丰富认知视野,扩展思维角度,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渗透。在传统的作业活动中,学生都是独立完成,不仅难以完成综合性的作业任务,也难以实现语文核心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校本作业的开放创新性、生活实践性,也使合作互助形式成为必然。因此,教师在创新探索校本作业时需要坚持合作性的设计原则。
比如,在《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是围绕“民间故事”而展开。民间故事反映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对神秘自然的想象。同时,民间故事通常不是某个人创编出来的。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在独立创编故事的活动中,整体能力普遍不足,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合作性作业:依托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的天气现象,展开神话故事的合作创编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从传统认知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互相启发的自由环境中实现思维的自由翱翔。
又如,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围绕“诗歌”专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在学习完整组诗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喜欢的诗,用稚嫩的语言书写诗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辑小诗集,在互相协作中,既完成了作业,又发现了合作伙伴身上的闪光点,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四)坚持趣味化的作业设计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感性,对趣味化的作业内容充满参与兴趣。趣味化的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传统的作业活动中,死记硬背的模式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出现拖拉、不认真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坚持趣味化的设计原则进行校本作业的创新探索。
比如,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是围绕“舐犊情深”主题展开。浓浓的亲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亲情体验,然而,传统的作文表达模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化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和父母相处的生活片段,只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线和主题。或者通过“角色换位”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长,从而感受父母的不易,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写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古诗词的学习活动中,熟练背诵并正确书写诗词内容,是基本的作业任务。过去,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作业,这就导致学生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并经常出现书写错别字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化作业,让学生演绎文本故事,并呈现诗句内容,这样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可以高效地完成作业。
(五)坚持层次性的作业设计原则
学生的语文素养成长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知识点、一项基本能力,都需要持续性的深入探索活动,才能引导学生的认知体验实现从表层认识到深层理解的转变,也才能实现运用能力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转变。在传统的作业活动中,作业内容总是围绕书写和背诵展开,不仅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知识掌握效果,还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坚持层次性的设计原则来创新设计校本作业。
比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围绕“传统经典名著”而展开。名著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是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学、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薄弱,难以快速全面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深刻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学生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分析故事发生的顺序、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学生目标明确,才会深入地研究文本内容,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掌握作者的写作特点,培养文学素养。
又如,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世界文化遗产”而展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于是,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的作业:(1)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并说说喜欢的理由;(2)对熟悉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这样的作业活动,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六)坚持跨学科的作业设计原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业天然具有“跨学科”性质,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与生活及其他课程联系更加密切。
比如,在教学完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1)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查找相关资料,研究它的发明或改进历程,再画一张思维结构图。(2)请动手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再完成流程图,最后对照流程把手工活动的过程写下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一道题完成。这样的作业体现跨学科的特点,涉及语文、美术、劳动等学科,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如何抓住关键词做流程图,又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学到的做手工、画图、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不仅快乐地完成了作业,又有效提升了综合运用能力。
又如,在学生阅读完整本课外书后,教师让学生围绕这本书制作一张人物或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根据这本书做一张读书小报或读书推荐卡,发挥自己构图、画画、排版、书法等特长,发挥其他学科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的实践效果反思
通过小学语文校本作业的设计研究,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逐渐得到提升。这不仅包括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还包括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以及语文的学科特性。同时,特色化的小学语文校本作业模式也初见成效,书面作业所占用的时间明显缩短,并综合考虑了学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价值培养等情况。学生对作业活动的参与兴趣明显提升,在多元化的作业任务参与中,整体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这些作业设计经验,也被教师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堂作业活动中,进一步促进了语文教学新模式、新局面的生成、发展。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校本作业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实现作业活动和基础知识更深刻衔接,如何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效兼顾,如何实现趣味性和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度链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作业设计中,如何实现作业内容和完整语文知识体系链的系统构建等,这都表明小学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对小学语文校本作业展开创新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并实现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如此,教师要勇于创新,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设计出符合学情特征的作业体系,开创优质、优量的作业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廖晓露.减负增效,作业显效:“双减”下小学语文校本作业的设计研究[J].亚太教育,2022(20).
[2]薛敏.谈谈“减负增效”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苑教育,2022(19).
[3]张爱琴.浅谈小学语文校本作业优化设计策略[J].教师,2020(33).
[4]王丽珠.小学语文校本作业实践的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20(78).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