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目标融入进去,由此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答题的正确性作为唯一指标,忽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数学思维轨迹,因而难以发挥应用题教学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中的效能。在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属于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断渗透。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育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在特定的设题情境中会遇到很多考验逻辑思维能力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激活数学思维。由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融入进去,符合新课改理念,也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鸡兔同笼”应用题解答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其中的数学规律,以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这些都将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小学生自身的持续发展
应用题中往往牵涉很多知识点,因此,比较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需要学会审题、学会判断、学会关联知识,由此才能够进入高质量的数学学习状态。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在上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比如,在教学加减法知识点时,教师可设置相应的应用题:公共汽车上本来有18位乘客,到下一站的时候,下去了6位乘客,上来了13位乘客,此时公交车上有多少位乘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些学生会以绘制草图的方式来理解题意,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往往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自己扮演乘客演绎上下车的过程,继而呈现对应的结果,由此鼓励学生将计算的过程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在这样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的审题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这些都将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持续发展。[1]
(三)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融入进去,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某学校的图书馆中,故事书的数量为450本,连环画的数量为360本。其并没有设置对应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出题者的身份参与进去,结合自己最近学习的知识进行问题的编撰。在这样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自主进行情景的架构,实现问题的设定。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故事书比连环画多百分之几?很明显,在这样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高,他们开始意识到应用题的解答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然会不断提升。[2]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多样化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运用的策略,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使用的频率更高,[3]学生也可以由此迅速进入对应数学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由此,其数学思维锻炼的平台也得以架构。具体来说,在此应用题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其切实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发挥活动情境辅助教学的效能。比如,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生活素材的使用,在课堂上实现生活化活动的设定: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玻璃缸,让学生观察。继而提出对应问题:玻璃缸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此玻璃缸进行水草养殖,请问需要倒入多少水呢?鼓励学生动手去操作,向玻璃缸中注水,再对玻璃缸的体积进行估算。接着鼓励学生以量一量的方法获取玻璃缸的长、宽、高等参数,在此基础上进入体积计算的学习中。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始观察,并且学着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融入活动中。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会更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活化情境与活动板块的整合中,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其次,倡导情境数学化,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概括,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应用题,仅仅依靠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难以完成信息提取的。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信息,很有可能对后续题目的解答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已知条件,挖掘所需要的信息,在充分分析条件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将问题与自己学习的知识关联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数学信息概括、提炼能力得到锻炼,这实际上也为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契机。
最后,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比如,地球仪的比例、水池进出水等问题,这些都可以借助生活实际进行数学问题的转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别题目的类型,继而保证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得以架构,这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4]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思考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在实际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自主意识去探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会不断提升,多方面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主动地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其一,可以依靠直观操作的方式,以保证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内涵,继而为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奠定基础。以下面的题目为例:
上述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会以直接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和分析对应的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从图示中,从实物图到线段图,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个班级的差距,还可以理解解题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加法。感性理解和理性认知相互融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充分锻炼,由此为后续类似题设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其二,转变角色,做好调控工作,促使学生进入更有深度的思考状态。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作为调控者,让学生进行思考,不断去探究,不断去发现,由此保证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以下面题设为例:甲、乙两个人一起编织竹篮,甲做了15个,乙5小时做了20个,请问谁做得快一些?有学生反馈:我觉得如果可以给出时间再去比较,会更好一些。教师反馈:那大家觉得呢?有学生回答:如果甲5个小时做了15个,乙5个小时做了20个,20-15,这样很明显得出乙做得比较快。教师继续进行引导:那你们的意思是指——学生继续反馈:时间相同的时候,做的数量越多,表示做得越快。教师继续设问:如果甲做了15个,乙也做了15个,那么能不能说两个人的速度是一样的呢?学生反馈:不能,要知道他们做15个各消耗了多少时间,也就是说,数量一定的时候,时间越少,做得越快。很明显,在上述的应用题解答中,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追寻题设的本质。学生既有思考的时间,也有思考的空间,大胆地去猜想,并且发表对应的观点。
(三)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小学生解决问题
在锻炼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乐于思考,锻炼逻辑思维的机会才会不断增加,而不是一直被教师带领着进行着形式化的思考,实际上却根本不能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期间,小学数学教师要懂得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寻求锻炼思维的契机。
其一,要懂得改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破除“教师给予、学生接受”的数学教学格局,这样数学思维才能够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以下题为例:长度为8厘米,宽度为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如果将其围成一个圆柱体,要求圆柱体的体积最大,此时圆柱体的体积为多少?依靠矩形围绕边缘旋转一周的方式,是否可以获得最大圆柱体体积呢?此时数值是多少?在上述题设中,运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围和旋转是有区别的,最好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继而慢慢发现两个圆柱体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以长作为高,一个是以宽作为高。在以不同边的旋转操作中,学生会发现宽作为旋转轴的时候,获得的圆柱体体积是最大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各方面感官被调动,感到数学应用题学习不再枯燥,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
其二,注重营造轻松、自由的数学学习氛围,保证数学探索的空间处于理想的状态。比如,在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学校和班级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进行阐述,教师将众多的信息进行归纳:学校总共有32个班级,自己班级的总人数是48个,其中男生32人,女生16人,班级中参加游泳社团的有8人。教师鼓励学生依据上述信息进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设计。某学生的设计结果是:班级人数是48人,参加游泳俱乐部的学生是学生总人数的六分之一,请问参加游泳社团的人数是多少?还有学生设计的应用题是:班级人数是48人,女生人数占比为三分之一,请问男生人数是多少?很明显,在上述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开始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学校、所属的班级情况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求应用题中的情境,找到解题思路,继而将自己的知识与实际问题关联起来。学生也乐于参与到这样的数学应用题学习中。
其三,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高度关注结构分析和计算推理训练,以保证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进入高强度状态。比如,对一些由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形成的应用题,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且展开针对性的训练。此时训练的节点在于:对条件或者问题进行补充,强化思维训练;对条件和问题进行组合训练;对中间问题进行寻求,进入新的训练格局。再者,对一些有情节的应用题,其结构可能是顺叙型的,可能是逆叙型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教师可结合这种应用题的结构进行思维训练,比如鼓励学生以可逆思维去分析,保证学生可以迅速判断对应正向结构或反向结构,由此使判断方案能够更加科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其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中的效能,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切实地做好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文梅.促进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几种方法[J].人民教育,2022(Z3):121.
[2]金莞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108-110.
[3]伏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7):197-199.
[4]白利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2(20):21-23.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党原镇西联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