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不良倾向。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要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重视,关于劳动教育的发展引起了广泛讨论。就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
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农村小学普遍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劳动教育的倾向。劳动教育的课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学校缺乏完整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家庭方面: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家庭应发挥的教育引导作用比较薄弱。家校协同育人,开展劳动教育的机制与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一切,显然不利于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社会方面:我校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村落或社区周围的工厂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比较小。在农村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普遍存在轻视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象。
一、提高认识,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重视劳动教育,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劳动教育首先要发挥作用。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家长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重视劳动教育,学校既要培训指导家长开展劳动教育,还要积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给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有利环境与条件,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重视劳动教育,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完善管理制度,监管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纠正以往忽视劳动教育而片面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
重视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全社会应该关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营造氛围,提供支持与帮助。
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切实落实劳动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空间、学段特点,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协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如何具体落实,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我校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有两千名以上。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全面、科学地调查研究劳动教育现状,依据区域环境特点,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一)家校合作,共同开展日常生活劳动
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农村小学生的监护人50%是父母,40%是祖父母,10%是亲戚,监护人的年龄差异比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训指导监护人,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非常重要。于是,学校每学期利用开学典礼大会、专题培训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小学生的监护人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指导活动,转变监护人观念,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对家庭环境下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出具体意见,便于家长指导孩子开展劳动教育。为确保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还设计制作了《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反馈评价表》,让学生及监护人共同参与反馈与评价。学生每周在班会上交《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反馈评价表》,班级给予评价,并把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监护人。家校合作中,学校和班级要发挥主导作用。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是否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诸如打扫庭院卫生、收拾床铺、整理书包、洗衣做饭、参加田间地头劳动等,班级都了如指掌。此种办法,首先调动了家长融入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最后保证并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二)劳动安全教育贯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要常抓不懈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教育应该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在学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有所举措,确保劳动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家庭层面,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结合劳动实践,对孩子进行劳动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安全做出具体安排,形成制度保障,严格措施,明确责任。为劳动教育在安全环境下进行提供制度保障,为广大师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环境。
班级层面,班主任是学生劳动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学生开展劳动安全教育,培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防范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其他科任教师在安全教育方面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劳动安全教育。
社会层面,积极排查劳动教育安全隐患,为学生人身安全、生命安全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配合学校和家庭,开展劳动安全教育。
(三)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力求系统、全面
劳动教育过程的落实,重点在学校。学校既要抓好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培养,更要抓好劳动教育的落实。
1.从美化环境开始,落实劳动教育过程
校园、教室、楼道等环境区域的日常卫生打扫与维护,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培养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集体观念的重要过程。班级对学校分配的区域劳动任务要做出详尽安排。班级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确保完成效果。班集体的桌凳、图书摆放,学生桌面物品摆放,教室花卉浇水与修剪等任务,需要全员参与,人人发挥积极作用。班级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学生人人参与,每人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集体氛围中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珍惜劳动成果。
2.落实课堂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课程正常开展
学校落实课堂劳动教育,一是要有师资力量。事实说明,许多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有限,劳动教育课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二是要有器材设备,能为劳动教育正常运转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三是落实劳动教育,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十个任务群的内容安排。《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课程内容的设置明确具体。依据学段特点,做出了具体安排。如小学1~4年级的“清洁与卫生”,1~6年级的“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3~6年级的“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均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育特点,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器材资源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导致一些课程不能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3.参加生产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农村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具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学生不仅可以在家庭成员农业生产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过程,还可以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过程。农业生产劳动具有季节性特点,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方面的活动,也要把握季节性规律,及时安排有关劳动实践活动。春季,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撒种、施肥、浇水,体验播种的乐趣;夏季,组织学生除草,修剪花木,销售瓜果蔬菜;秋季,参与农作物的收获与归仓储存;冬季,参与树木的防冻维护。可以说,身处农村地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很多,条件也十分便利。
4.开展服务性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一方面能够增强劳动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劳动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开展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学校要主动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1)了解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特点,开展服务性劳动。农村学校周边有许多村落,乡镇所在的地方分布着许多企事业单位。这些都是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政府、银行、邮政、敬老院、街道、社区等环境卫生清扫,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够完成的活动。班级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提醒学生做好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增强集体观念,树立良好形象。
(2)分期分组带领学生参与体验性劳动,分享劳动的快乐。近年来,农村快递业发展迅速,方便了群众生活。组织中高年级小学生分发快递,服务群众,体会服务行业的社会意义。小学生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邮政行业的报刊分发,学校里的报刊分发,都能为锻炼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提供训练平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分类,借阅服务活动,小学生也乐于参加。通过参加体验性劳动,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了劳动的意义,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3)总结劳动实践活动,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了劳动的过程丰富了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总结反馈,有助于提升劳动实践的质量。总结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以小组形式总结劳动的收获,个人总结劳动的感悟,班级对小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评价,学生以文字形式叙述劳动的过程,班级进行交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对劳动的理性认识,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之美,体验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进而增强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
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促进劳动教育全面发展。
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需要县级、学区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方案,学校和家庭积极配合,细化评价方案与具体措施。
(一)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要突出劳动素养
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学校、班级在设置评价项目时,要把劳动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对每个指标进行等级评定,具体体现为A、B、C、D四个等次,其含义为“优秀”“良好”“一般”“待改进”。
(二)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
开展劳动教育综合评价,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坚持原则,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导向性原则
评价内容涉及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导向,能够为家庭、班级实施评价方案提供标准,发挥指向作用,便于操作、实施。
2.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发展与提升的;小学生的劳动品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呈现螺旋式发展特征。因此,评价方案要坚持发展性原则,既肯定学生的进步,又要总结不足,并及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3.系统性原则
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包含的内容,既有稳定性特点,又有开放性特点和地域性特点,参与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过程应该是多元主体评价过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评价时要把劳动过程评价与劳动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家庭评价与班级评价综合考虑,给予完整系统的评价。
4.激励性原则
小学生在认识劳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不足,对此,教师要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小学生解决认识和能力品质问题,激励小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纠正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李红婷.劳动教育目标定位及课例分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3).
[2]顾文颖.农村小学依托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2(1).
(作者单位:甘肃省正宁县周家镇周西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