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方法

2023-04-12 00:00:00蔡传机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质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保持人思维独立性的重要基础。小学生思维敏感,对周围的很多事物抱有好奇心与质疑态度。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了保障课堂纪律以及教学进度,会在课堂教学中设定一系列班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权威逐步确立,很多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主动放弃了质疑,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质疑能力的丧失,令小学生逐渐形成惰性思维,机械式记忆各种知识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数学知识点较为抽象,其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小学生如果丧失了质疑能力,就无法对各项定理以及公式举一反三,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影响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影响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类。

(一)外部因素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要尊重老师,学生在学习时要抱有谦逊的态度。[1]

2.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环境对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影响受到教材因素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影响。

3.师生关系不平等

小学生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导致小学生不会对教师的观点以及讲授的知识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二)内部因素

1.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

小学生的头脑发育尚未成熟,知识储备有限,人生经历有限,其思维能力与教师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2.缺乏学习兴趣

一些小学生对数学科目缺乏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习惯了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全盘接受[2]。独立思维以及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而且小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教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则无法真正形成质疑能力。

3.缺乏质疑技巧

部分小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敢于质疑并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由于其缺乏质疑技巧,导致提出的质疑无法被同学以及教师理解,出现质疑点零散、表达不清晰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数学教师没有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帮助,小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会大幅度减弱,最终导致其不敢质疑。

二、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拥有质疑能力的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知识点提出疑问。通过解答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数学知识点,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记忆,通过这种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学会如何学习应用新的知识点。在数学课堂中,具备质疑能力的小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从“回答问题”升级为“提出疑问”,在此过程中不断催促自己进行深度思考,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逐渐培养自信心。

(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视域下,创新思维成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以质疑思维作为基础,锻炼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过于程式化的思维范式,影响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对于数学知识点而言,质疑的本身就是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的一种系统整理与归类,当质疑得到解答之后,小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就会变得更深入。同时,小学生为了令自己提出的质疑更加完整、深刻,会自主串联其知识点,这种方式无形中会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全面提升数学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很多小学生认为质疑会破坏自己与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希望有更多的小学生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学习氛围。此外,小学生提出的质疑,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一方面,小学生的质疑具有突然性,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灵活的思维,才能应对小学生的质疑。另一方面,小学生提出的质疑,是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的一种真实反馈。如果在讲述某一知识点时,有很多学生同时质疑该知识点,教师就要立刻反思是不是教学方案存在瑕疵,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促进自身改良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具体路径

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然能够掌握一些知识,但缺乏主动思考与质疑的精神,导致小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较为生疏,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缺乏质疑能力的小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其思维与课堂教学无法保持同步,导致小学生学习能力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以数学课堂教学为支点,引导小学生敢于质疑,并学会如何质疑,通过长时间的引导与鼓励,使小学生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以及独立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引导小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想要令小学生养成质疑习惯,教师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积极的引导与鼓励,改变小学生不敢问的心理。

1.培养“质疑是一种权利”意识

一些小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质疑老师是一种“越界”行为,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中等或不好的学生,会本能地认为在课堂上质疑老师,是对教学秩序的一种破坏与挑衅,进而主动放弃了质疑的权利。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向学生灌输“质疑是一种权利”的意识,通过跨学科举例以及启发式学习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意识到质疑的重要作用[3]。

2.培养小学生质疑的勇气

在课堂上勇于质疑是强大自信心与意识力的表现,尝试过提出问题的学生,在后续学习数学时也有勇气再次质疑。如何让从未提出过疑问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就成为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话语,除了对违反课堂纪律或者破坏课堂氛围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针对提出问题的小学生,无论其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是否有回答的必要,教师都要对其质疑行为进行正面鼓励,借助这种方式让小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引导其迈出“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与数学科目相关的荣誉称号,利用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肯定与表扬的心态,将荣誉称号颁发给上课勇于质疑的学生。例如,将“数学精灵”称号颁发给经常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将“数学小勇士”称号颁发给首次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形成“爱质疑、敢质疑”的良好学风,引导小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

3.创造质疑的时机

很多教师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对每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压缩,尽可能将更多的知识点塞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密集的知识点让小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也没有恰当的时机进行质疑。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改变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逐渐失去质疑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在各个教学环节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小学生有机会思考并提出问题,并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在课堂教学进入一定阶段之后,小学生会习惯性思考教学内容并提出疑问。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的思维始终与教学进程保持一致。

(二)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很多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尝试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一方面令小学生被生动的教学情境所吸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轻松、新奇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小学生展开想象力,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数学知识点,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基于互联网平台下载各种与数学知识点相关的资料,运用教室内的各种多媒体教具为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容易被发现的矛盾,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情境提出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搭配了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大多数教学情境都可以直接使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单元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脱节。此外,还有一些教学情境较为特殊,与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联系不大。针对这些教学情境,数学教师需要脱离课本原有的情境,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新情境。

(三)传授质疑的技巧

针对部分小学生想要参与质疑,但是缺乏正确质疑方法的问题,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系统性讲解质疑的一些技巧,帮助小学生形成一套系统性质疑的方法论,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培养其质疑的自信心。

1.对课题提出疑问

从宏观层面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课题主要分为情境类课题以及知识类课题两种,前者主要用于介绍全新的知识,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方便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概念以及作用;后者则是基于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小学生对知识类课题提出疑问,通过质疑了解前置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一方面帮助小学生巩固旧知识点,另一方面引导小学生意识到质疑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时候,由于小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小数等知识,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讨论会,以“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为题目,让学生自由组队,并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提问。比如“分数与小数可以转化,那么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小数也能相互转化吗”“百分数的性质是否与分数的性质一样呢”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对百分数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学生在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对百分数的含义、用途、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结合实际生活提出疑问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知识,引导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利用这些源自生活的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中观察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并将其记录在纸上。小学生在观察校园的时候会记录很多物体,其中包括一些并不包含角的物体。当学生回到班级之后,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何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该问题直指“角的构成”这一重点知识,教师基于学生提出的疑问,顺利引出角的相关概念。

四、结语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维以及创新意识,是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深入分析影响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内外部因素,通过引导小学生养成质疑习惯、创设问题情境以及传授质疑的技巧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立玲,于飞.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2(12):19.

[2]张海燕.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1(51):209.

[3]纪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J].教育界,2021(14):65-66.

(作者简介:福州市别头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