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学习任务与目标进行讨论;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有效解决学习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具有重要意义,能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县域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具有重要意义[1]。
一、组织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通过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的了解,对小组成员的组成进行调整,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对合作学习计划、要求提出合理安排,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进行合理评价,最大限度提升合作学习效果。[2]
二、县域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小组划分随机性较强
县域小学是指县域范围内的小学,相比市区,县域的经济条件、配套设置相对落后,县域小学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相对薄弱。县域小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家庭教育方面与市区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此同时,相比市区的学生,县域地区生活节奏较为缓慢,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提高县域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结合现代化技术,研究符合新时期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将新型教学法引入课堂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组,通常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以此形成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但是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完美配合,直接影响小组的整体学习效果。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沦为旁观者。学优生一般在小组学习中占主导作用,这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组织和发言,提升自己,而学困生则可能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发言,学习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
(二)教学任务与目标存在偏差
当前的县域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较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情况,因此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存在学习任务与目标偏差[3]的现象。还有教师设置了一些过于简单或过难的任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化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学生学习不够灵活
县域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灵活性,其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合作成果缺乏有效评价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其认为教学评价消耗时间,且意义不大。所以,只简单评价合作成果,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有所欠缺,无法精准地判断自身的学习状况,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县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尽可能使每个小组的内部力量、人员搭配达到均衡,这样小组后期的活动才能有序开展。各小组成员确定后,根据各成员的性格、学习等情况安排任务、确定每个组员的责任,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将各自的职责落实到位,由此高效完成任务。[4]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
1.优势互补,互帮互助
教师在对学生分组之前,应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然后进行分组,以4人最为适宜。每个小组中应包含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这样能达到“以优带困”的目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灵活调整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灵活调整,如果小组成员一成不变,可能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比如,在“统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家庭的人口数进行统计。教师可以重建学习小组,将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调查,并做好统计,以此达到延伸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空间的目的。这样,小学生在参与实践调查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地运用知识,很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统计”的重要意义。
(二)保持教学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整体教学目标,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调动起来,进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把握时机,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
1.难度适中,激发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设计难度适中的内容,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圆平均分为15份,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剪、拼、摆的方式计算图形面积,即运用转换图形的方法,将圆的面积计算出来。难易适中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2.密切结合实际生活
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苹果、橙子、香蕉等物品,让学习小组对这些物品进行归类,再分别称出1千克的物品,并对1千克不同物品的数量进行记录,最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的重量。这个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称重活动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且能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3.精心设计提纲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参与度的扩大。合作小组中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小组学习时容易只充当“听众”。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小组的个性差异进行充分考虑,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制定详细提纲,采用问题卡的形式安排学习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3+1=4”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纲式的问题线索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3的加减法来分析—通过动手摆小棒体会—从比较数的大小进行思考……”利用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4.适时组织引导
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充当着多种角色,其中包括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有效调整与控制小组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合作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设计“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小动物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活动情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这么多动物参与活动,一个人忙不过来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有的说一个人数一种小动物,有的说一个人记、两个人检查……利用小组合作互助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合作中适时参与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并掌握教学进程,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比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个位不够减时该怎么办”,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以此更快地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严谨性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中期与后期,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加深教学印象,使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性得以强化。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
另外,因为小组分工合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可控因素,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发挥作用,能助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分析,让学生以评审团的身份对每个小组的回答进行点评。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结论进行及时纠正,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模式的建立健全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完善自我的重要举措。教师应该优化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不断完善评价主体。另外,教师要确保学生得到和自己学习能力、学习情况匹配的评价,使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得到保障;还需要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强化小组凝聚力,使小组整体学习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小组成员应相互尊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不能打击学生,应该包容、鼓励学生,并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之处。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教师应不断调整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方式,通过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结束教学后,教师可以采取评价激励方式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并自主搜集、分析与判断相关信息,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该教学法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增强,提高实践能力。在县域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为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创新注入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2]陈静.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王苏卉.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4]张乃中.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博雅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