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小学6年时间里课外阅读量至少要达到145万字。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必须遵循课外阅读课程化与闲适性原则。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推进路径主要有课内外对接、家校对接,以及以这两种途径为基础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沙龙等。
小学生课外阅读任务艰巨,但以任务方式让学生完成阅读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厌烦课外阅读。为了保证小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课外阅读,并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学会阅读方法,并在灵活有趣的阅读氛围下进行交流和互动。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四大维度之一。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源于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道德意识。另外,课外阅读能让小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如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的人文景观、各种写作手法等。小学生还可以在众多课外读物中学到生活经验。
二、课外阅读课程化与闲适性的内涵
(一)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内涵
曲晓伟在《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思考》中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组成,而且他借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认为只有不断阅读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他认为课外阅读容量比课内容量多了三倍有余,故而针对课外阅读形成课程化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程化需要教师针对为什么要课外阅读、怎么进行课外阅读、如何提升课外阅读质量等形成主题课程,通过课程引领让小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该类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将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最终目的是保证家长在家庭环境下可以代替教师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或者在阅读课程影响下,让家长养成亲子阅读的习惯,从而做到有效陪伴。
因此,这个课程是非常灵活的,既包括传统课堂中的课程(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渗透阅读知识),又包括专题课程(以专门阅读课传授阅读方法,或者让学生学会分辨读物的质量),更包括教师在网络端推出的培养家长亲子阅读的课程。只有通过这些课程以及家长、教师的协同努力,才能让小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课外阅读闲适性的内涵
陈林在《课外阅读课程的闲适性本质及其实践启示》中认为,所谓的阅读闲适性就是趣味性、灵活性、艺术性,要让课外阅读的“尚美”“自由”发挥出来。他还主张课外阅读要“不教”,这里的“不教”不是说一点不教,而是不能强硬地教,要善于点拨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阅读之美、阅读之乐。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摆脱传统课堂限制,不产生压迫感、紧迫感,精神得到了全面放松,正是这种没有压力的阅读才能让小学生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对阅读内容形成自我理解,这是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外阅读闲适性二者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教师只有掌握二者的内涵,才能真正地创新教学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拥有诸多推进路径。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推进路径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对接、家校对接等形式来推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而且能很好地兼顾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外阅读闲适性。
(一)课中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王水丽在《课程化与闲适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推进路径》中指出,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她建议将小学课外阅读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中,最终通过系统的阅读教学让小学生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质量。课标中也指出要尽量减少学生做题的时间,增加阅读时间,要让学生读好文章、读好书、读整本好书。
所以,在语文课中渗透阅读方法教学,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写(批注式阅读、阅读笔记、读后感)、边读边想(想文章架构、文章表达方式、文章写作手法、文章中心思想)的习惯是推进小学课外阅读进程的关键路径之一。例如,在《白鹭》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发现字里行间的美,并养成动手做记录的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白鹭》,并将一些意境优美的字句、段落圈出来,反复吟诵思索,如此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有的小学生脑海中还会形成水墨画般的意境,从而对祖国文化产生自信。这样在课文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不仅让小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经过语文课堂教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反复作用,小学生学会了课文阅读分析,在课外阅读中便会自然而然使用学过的阅读知识来解构阅读文本,如此便让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家校对接促进课外阅读提质增效
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建设以及闲适性的达成都不能缺少家庭因素,因为学生课外阅读中大部分主体都是将家庭作为第一主场。故而,学生的家长不可能从课外阅读中独立出去。虽然“双减”下不主张给家长增添压力,但是教师也要积极联系家长,通过课外阅读营造起家庭教育氛围。这本身是符合教育部“双减”宗旨的。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保证课外阅读课程得到落实,同时确保家校对接形成阅读闲适感,需要教师积极联系家长,通过深度沟通让家长掌握“课程化”“闲适感”的内涵,能在充分了解孩子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有效提供读物。事实证明,家长的这一做法会让孩子感到意外,并非常高兴地阅读读物,恨不得一天就将父母准备的绘本、读物都看完。家长也普遍反映,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读物,总会得到孩子的积极反馈,孩子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明显提升。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根据读物中的指引完成一些手工艺品、社会观察、小写作练习等。孩子的这些行为让班级中的大部分家长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让家长明白了之前的家庭阅读方法出现了错误。
为了让课外阅读氛围更浓烈,让“闲适性”特征更明显,班级举行了“家庭阅读好时光”活动,将亲子阅读视频上传到学习群,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学习群交流阅读心得。小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阅读氛围下进行了深度阅读,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别是在生生交流、讨论中,教师也能获得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教师总结课外教学推进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三)开展课外阅读沙龙活动让学生拥有获得感
王明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中认为,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有必要创办一些有特色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沙龙便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方式,它可以将全班学生集合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下交流读书感受。例如,学生彼此介绍自己最喜欢读的书,或者彼此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教师将阅读课程有效地融入这种交流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目的。因为气氛和谐,环境友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被无限地调动起来。
为了活跃课外活动氛围,教师可以将“介绍名家作品”“创作微小说”“诗歌朗诵”“诗歌创写”等作为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活动,并在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王明晗还建议在这类活动中将小话剧等形式融入进来。主要是为喜欢阅读话剧作品的学生提供一个表演平台。这种表演平台让学生拥有了深度阅读理解的机会,在表演中学生能再次理解角色的语言、行为,进而琢磨角色心理,对剧作品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四)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第一,群文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目标更清晰,而且这种群文阅读方法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例如,语文教材中古诗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最终总结出作者的写作特色。群文阅读配合灵活的交流活动,能使课外交流活动气氛越来越热烈,从而建立学生的群文阅读信心。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彼此分享群文阅读心得,为他人提供可借鉴的群文阅读经验。
第二,整本书阅读。对于整本书阅读,张鹤云在《基于标准化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推进策略研究》中指出,整本书阅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应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达成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为了让学生在课外选择读整本书,并且不产生整本书阅读的畏难情绪,教师有必要通过宣传手段不断地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原因吗?答案就在书里,老师等你们的答案呦!”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有效激发,从而进入课外阅读环节,希望从中得到答案。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思考总结,从而促进了他们对两本书的理解。
(五)尊重学生兴趣,引导其科学形成阅读清单
张彩萍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中指出,要实现教材课文和课外阅读的关联,就要围绕人文素养、语文要素来选择读物,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教材课文的含义,掌握其中的语文知识。建议教师根据教材古诗中的典故以及一些延伸提示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清单。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阅读喜好来对阅读清单进行二次加工,保证清单中都是自己喜欢的书目。在部编版教材中有“快乐读书吧”这一板块,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先将这些板块中推荐的书目统一起来,对照学生的能力等来形成不同清单,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几种清单。另外,当课外阅读清单形成后,教师还需要积极对接家庭,让家长全力配合形成良好的“闲适性”阅读空间。首先,家里必须有这些书籍;其次,父母可以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定期进行线下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间交流阅读感受。这些都在前文有述,这里不再赘述。
(六)以科学的教学总结工作为课外阅读可持续开展提供保障
小学课外阅读可持续推进离不开教师的定期总结。当然,其中也包括教师带领学生做自我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自身阅读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自我总结、教师的自我总结,二者对应起来可以找到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和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案。这种总结在学生课外阅读的线下创新活动中便可以开展:教师需要倾听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感受、观点等,这些都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观察课外阅读教学活动的宝贵机会。对这些信息,教师需要积极地做好记录,或者用录音笔做记录,或者做好随手记录。总而言之,必须记录详尽,分析出每位学生的阅读心理。之后,教师再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增强学生的体验,保证课外阅读活动成为学生最喜爱参加的活动之一。如果教师设定一个窗口,让学生能主动评价,这会更好。学生主动反馈,可以增加教师的课外阅读清单,因为会有一部分学生向教师介绍新的读物,更新读物也是课外阅读活动总结的目的之一。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和闲适性并非绝对的矛盾体,闲适性为课程化推进营造了友好氛围,课程化让学生课外阅读更高效,也让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信心。教师需要灵活地调节课程化、闲适性的度,必须营造寓教于乐的阅读氛围,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学情分析,并将课内外对接、家校对接作为主要推进路径,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具有高效性,为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水丽.课程化与闲适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推进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5):101-106.
[2]王明晗.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67-69.
[3]张鹤云.基于标准化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20):232-234.
[4]张彩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2(27):115-1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闸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