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并体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外部世界,形成对学科及外部世界的内在兴趣。闽南童谣是小学音乐学习的优秀素材,有着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凝聚着闽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记录着闽南人的历史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推进综合性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闽南童谣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闽南童谣因方言限制,在音乐教学中普及度不高,现存音像资源不符合教学需求;(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学习闽南语的途径,缺乏闽南方言学习环境;(3)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甚至出现闽南本土地区的学生不会说闽南语的情况。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价值是对问题持续不断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热情而有创意地对生活世界进行探索。如何将闽南童谣传承下去?哪方面的内容能吸引学生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笔者以闽南的传统节日为探索主题,用“Why—How—What”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开展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
一、Why——实境激趣,搭建支架
确定项目主题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一只鸟仔》是音乐教材中的闽南童谣歌曲,歌词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学生不仅在上课时积极表演,在课下也模仿得活灵活现。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学情特点,以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主题作为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切入口。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情较高,因为每个节日有特别的传统活动,因此我以闽南传统节日为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围绕“如何创编一首传统节日闽南童谣”开展了一次项目式学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赛总能吸引许多学生的目光,在项目式学习前,我通过教唱闽南童谣——《扒龙船》,引导学生发现驱动性问题:“这首童谣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有的学生说:“五月节,扒龙船,大人学生哗哗滚。”就像身临其境在观赛。有的学生说:“海面一排四架船,满头面汗争冠军。”将龙舟赛的热闹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我继续引导学生:“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闽南有什么特色活动吗?你是否也想创作一首关于传统节日的闽南童谣?”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闽南童谣项目主题进行关联,利用闽南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学习中找到项目的灵感与思路。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前,我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究项目子问题,如“如何把节日写成一首闽南童谣?如何表达闽南童谣中的情感?怎样让闽南童谣生动又有趣?”
在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并明确实施方案,建立学习支架。
资源支架——搜集历史音像资料,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合作支架——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话题,互相协作共赢。
评价支架——贯穿始终,多方位评价。
活动支架——知行合一,从生活中来,让学习真正发生。
学生在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下,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认知闽南童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感知闽南童谣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意境并产生共鸣,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闽南童谣的特点,学会联系生活进行闽南童谣创编,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本土的童谣作品并进行迁移拓展。
二、How——思真行实,项目实施
(一)聚焦任务,搜集资源
学生以中秋节为本次闽南童谣项目的主题,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翻阅闽南历史文化相关书籍,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背景的学习。教师借此契机让学生自主学习关于中秋节的闽南童谣——《中秋博饼》。童谣描绘了中秋佳节一家子围桌博饼赏月的热闹场景。聆听和演唱过后,学生表示意犹未尽。教师可开展一场闽南中秋博饼活动,引导学生体会闽南传统文化的趣味,让学生从活动中亲身体验歌词中全家老少都参与到博饼活动中其乐融融的氛围,感受闽南童谣的趣味性和韵味,在博饼活动的情境中,利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人人参与,提高学生对闽南童谣学习的兴趣。博饼活动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在家中开展这项特色活动,与家人共享欢乐,进一步深入了解闽南博饼文化。
(二)团队建设,交流迭代
在闽南童谣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制订团队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角色分配等,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组研讨、调查,按照计划中的时间节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其他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并提出建议,促使全体小组成员都参与到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活动中,提升小组合作的成效。在闽南童谣的探究学习中融入小组合作,可以提高项目式学习的成效。
《月亮月光光》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闽南童谣,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光下的农家、门外农田肥沃、院内花香扑鼻,月光照入房内,新被席、新帐、新床;月光照在桌上,桌上是儿童爱吃的三色糖。歌曲充满闽南乡土气息,表达了儿童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微讲座、实景演唱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对闽南童谣的视听观感,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搜集资料,有的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不同闽南童谣的创作背景及思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产生新的见解。每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在小组间互相评价,共同进步,激发创作灵感,引导学生对闽南童谣进行改编和创造,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歌词的创作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学生跃跃欲试,思如泉涌,交流互动,奏响“闽南之声交响乐”。闽南童谣创作激发了小组成员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元评价,紧扣目标
1.个人自评
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比以往学习了更多的闽南传统文化知识,学会运用多种检索方式查找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梳理和总结,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情感上产生对闽南童谣的热爱,提升了综合素养。
2.小组互评
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小组间的交流,学生增强了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能力和意识,在学唱、编创、编排闽南童谣的过程中,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和宽容。小组间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加深了对闽南音乐文化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3.总结性评价
多元的学习实践、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方法,驱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开展个性化的评价,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强化阶段性成果,引领学生形成对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识和情感,对体验活动和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音乐教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可将优秀的项目学习成果在校内展出,也可以在校园艺术节上安排学生展演,搭建多样化的交流、互动、展示平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四)交流展示,优化成果
小组成员将闽南童谣的演唱、演奏、舞蹈、戏曲等综合表演相结合,通过编创歌词—演绎动作—综合性表演三部曲,形成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最终成果。
《斗阵来博饼》中的歌词“斗阵来博饼,筛子声阵阵。男女老少圆桌坐,共赏中秋团圆月”,富有新意,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有感而发,融入了闽南童谣特有的音韵和腔调,别具韵味。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对闽南童谣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提升了思维品质和音乐素养,进一步加深了对闽南童谣的喜爱。学生对闽南童谣创作的步伐不仅仅停留在中秋节,如《阮在Amoy过新年》灵感来源于传统节日——春节,其中新编的歌词“Amoy过年好热闹,鞭炮声声好热闹,沙茶面土笋冻来相会,除夕围炉少不了。初一日头好灿烂,斗阵来去拜年好。鹭岛新年展新貌,合家团圆齐欢笑。”表达了学生热爱鹭岛、热爱闽南文化,歌颂祖国新时代、新风貌,赋予闽南童谣新的活力。
学校以春节为契机,举办了一场闽南童谣新春音乐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展示闽南童谣的新风采。在准备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会唱闽南童谣,还要运用多种形式将闽南童谣表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童谣主题,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动作编创和互助排练,在表演实践和反复切磋中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并适时跟进指导,帮助学生积累舞台表演的感性经验,使学生获得新的探索可能性,进一步延伸他们对问题探索的深度。学生通过闽南童谣的艺术实践,逐渐熟悉并且热爱闽南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可行性,不仅激发了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也让闽南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学校营造闽南童谣学习氛围,搭建多样化平台,通过广播站、网络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项目成果,通过唱、说、演多样性方式表达乡音乡情,以美传声,以声动人,加深学生对闽南童谣的认识和喜爱。
三、What——聚焦素养,多元拓展
(一)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
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推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闽南童谣的意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者。在活动中,学生从被动学习闽南童谣到成为积极热情的闽南童谣唱作人;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信息、提炼精髓;学习思维从单一到发散,知识融会贯通,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系统的分析能力;以一个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深度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引导学生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二)形成特色闽南童谣社团
在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中,有趣、生动的童谣表演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加入学习中。于是学校开展了闽南童谣社团,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以玩为学、学中乐的方式学习闽南童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汇报演出,并借助公众号平台将闽南童谣进行推广宣传,拓展闽南童谣的学习途径,使闽南童谣的受众、普及度更广泛,让闽南童谣在校园里真正发声。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打破了课时、空间的束缚,在驱动性问题的带领下,立足学科,融合学习路径,采取情景化、多样化、一体化的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在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转变教学观念,在项目式活动中敢于反思、勤于改进。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整合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基于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的研究有深度,又具有实用性,转变评价理念和方式。
项目式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实践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索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完成对核心知识的建构和核心技能的掌握,将文化内涵与情感相互融合,推广闽南童谣,深究其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让闽南童谣人人唱,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张玉秀.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宁夏教育,2020(3):42-44.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新村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