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04-12 00:00:00王红莲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体验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其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学科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模拟、社会实践、资料收集、演示评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将思政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

一、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抽象思维较弱,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1]。想要更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引入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此增进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并内化知识。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设情境和活动机会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经历不同事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优化情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打破生活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乐于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2]。然而,通过对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生体验热情不佳、体验方式单一、教学速度受限、体验成果不佳等。鉴于此,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在实践与研究中归纳出有效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路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游戏模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使其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活动中,明晰新课知识相关案例中蕴含的道德和法治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模拟活动,即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己代入课堂活动中。为提升游戏模拟效果,教师需要注意创设情境和自由表演两个环节。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教学为例,讲解“这样安全吗”相关知识时,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堂体验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教师利用课前时间通过与家长、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学生上学乘坐不同交通工具、过马路等场景的照片。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本班学生步行、坐校车、乘公交等上学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是怎样上学的呢?怎么才能安全地到达学校呢?”这样就利用图片和问题搭建了生活与课堂之间的桥梁。接着,教师可以展示部分不安全行为的图片,如在过马路期间奔跑、在校车上打闹、将手伸出公交车外等,并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做出这些行为,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2.自由表演,在体验中探究新知

在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快速集中于课堂活动[3]。此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出:“让我们以做游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吧!”并结合学生上学期间的出行方式,将其划分为多个表演小组,演绎上学期间做出不安全的举动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表演过程中,教师无须为学生提出过多的要求,只需要鼓励其结合自己的出行经历以及家长送自己上学期间的出行技巧,自主设计表演内容即可。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过程中主动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全身心地体验出行知识,深度探究新课知识。

利用课堂游戏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新课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新课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重点关注自己出行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升教育效果,有效强化其安全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

(二)社会实践,在课外活动中体验

小学生接受信息较慢,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引导,其很难快速体验新课知识。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不仅与校园生活相关,更与社会生活关联紧密。因此,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的教学为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大自然为人们带来的礼物和快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发挥家长力量,辅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

组织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课外活动的体验效果,教师需要适当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学生安全、深入、有效地参与课外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微视频、笔记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意识到本次活动的意义,并为其提供活动思路,使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假期与学生到公园、动物园、乡村等地体验自然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需要适当与学生展开讨论,如带领学生漫步乡村期间,简述农民播种、除草、收获等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会给勤劳的人们丰厚的回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期间,鼓励学生感受公园内清新的空气、不同动植物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2.及时总结,优化学生课外体验效果

一些教师在布置课外体验任务时,往往会寻求家长的帮助,请家长将学生的体验过程或成果以视频的方式分享给教师。这种成果检验方式会在无形中增加家长的压力,且无法进一步帮助学生优化体验效果。如学生在参观田野后体会到“大自然给勤劳的人们丰厚的回报”后,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片记录勤劳的农民种植、收获等的场景。

发挥家长的力量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新课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总结成果,理解其体验式学习的成效,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系统讲解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优化体验式教学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教师要精心选择活动项目,且无须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防止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其对课外体验活动产生反感。

(三)资料收集,在多彩世界中体验

为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往往会使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讲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的知识容量。为保障学习成效,学生需要适当探究课外知识。鉴于此,教师需要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期间引导学生适量收集课外资源。收集课外资源的过程也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可以使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徜徉于多彩的世界,更好地体验生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的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其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更多与国庆节相关的知识。鉴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引导其通过资料收集的方式体验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以下流程。

1.精心开发资源,降低资料收集难度

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后,只能了解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但对其“来之不易”的理解相对较弱。鉴于此,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讲解烈士们为新中国献身的故事,借助报纸、影音、图片等史料信息自然地渗透红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度体验“新中国来之不易”这句话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或革命烈士,通过与长辈沟通的方式收集更多与新中国相关的故事。除微课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动画、漫画等,使其在阅读教师分享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2.有效衔接生活,优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为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的生日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如与父母共同观看国庆阅兵的过程、回忆升国旗期间全校师生的仪态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还可以使其体会到“欢欢喜喜庆国庆”的内涵,强化其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主动观察生活,如升旗手升旗的动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引导学生深入收集课外资源,可以使学生将“薄薄的教材”读“厚”,体会到教材中每一行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所侧重地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提升体验效果。

(四)演示评比,在交流互动中体验

演示评比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在演示评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成果和他人的展示内容,提升体验的深度,并就感兴趣的内容与教师和同学展开深度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学习目标。演示评比主要分为“演示”和“评比”两个环节。“演示”环节中,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需要分享体验成果,为“评比”环节做准备。“评比”环节中,学生需要分析其他小组的体验深度,为其提供合理建议,以此提升交流体验的效果。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的教学为例,在通过演示评比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学生简述体验成果,奠定体验交流基础

教师随机选择一名或一组学生展示体验成果,请其说明对“环保”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环保是保护环境的看法。此时,教师要引导其细致分析“保护环境”的内涵,使其结合自己课内外参与体验活动的经历,提出“节约用水”“植树”“不浪费粮食”等都是一种保护环境的行为,并分享自己的“环保小搭档”,最后总结自己的感悟,如“自己以前会浪费水,以后一定会及时关闭水龙头”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分享参与体验活动成果的过程中增强对环保的理解,为交流互动做好准备。

2.学生自由开展点评,提升互动体验深度

学生展示体验成果后,教师需要及时组织点评活动。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提出参与植树活动可以成为“环保小卫士”后,其他学生也可以说出自己的补充意见,如“植树之后要注意浇水,保证树苗可以茁壮成长”等,并为其他同学或小组的展示成果评分。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理性思考,有效提升其互动体验的深度。学生交流互动、互相点评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神态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以提高其继续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有效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将其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有效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率,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军堂.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268-269.

[2]李越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9):4-5.

[3]林镇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19(5):62-63.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二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