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2023-04-12 00:00:00吴娜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小学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较为模糊,缺乏生活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学生在阅读时不能理解其含义,甚至对基本的内容也难以准确把握,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及课外阅读兴趣将会逐渐下降,进而直接影响今后的语文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研究对策,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能力培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及逻辑思维,并使其在阅读中不断积累汉语知识,理解文章内涵,体会词句的深刻意义。学生只有懂得课文的内涵,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才能对课文形成感官层面的认知,这种认知会慢慢转变为自身内在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方式,最终影响日后的发展。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传达的文化思想及哲学观念,并在感受文中景物之美、人物之情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获得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会为小学生提供精神层面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创造。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学生对词句意思的掌握,通过让学生不断地抄写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这种机械的、生硬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上来讲并没有达到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这种刻板、老套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为学生圈定学习界限,学生的学习目的都是为达到教师的要求。在这种学习心理下,学生无法充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使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分析时不受约束地思考问题,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相应的语文知识,同时强化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而全面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

从语文学科知识层面来讲,无论是诗词还是小说、散文,都可作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资源,这些不同种类的阅读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心智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阅读资源,为学生筛选生动、有趣的阅读内容,并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培养计划,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有效地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感悟,对外部世界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进而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修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人们塑造自身人格、完善心智的有效途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以使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阅读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一些小学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不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都设有阅读课,但大多只是简单介绍一些阅读方法或技巧等,并未将阅读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在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科考核,导致语文教师单一地注重相关知识的传授,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点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生虽然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较差。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与感悟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阅读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在阅读时只能理解字面意思,对其内涵一概不知,这就会导致语文基础教育失去根本意义,只单一地记住一些字词句,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及未来工作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的阅读范围窄小

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大多把阅读范围框定在课本内容之上,认为只要把课本上所涉及的相关阅读内容讲解清楚就完成了阅读教学目标,没有意识到仅通过有限的课本阅读是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小学课本之中的阅读资源是有限的,且很多都是经过节选的著名篇章,这对于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不应把教学目光局限在课本上。单一的课本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极其不利,同时也是导致小学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养成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培养阶段,语文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阅读教学,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为学生精心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从而使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不科学

不可否认,现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受到严重制约。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是以讲解课本知识为主,单方面地为学生灌输相关语文知识,课堂内容繁杂,且大量时间都用在抄写、背诵课文上,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及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沉闷、单一的学习环境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打压,导致渐渐失去语文学习及语文阅读的兴趣。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衰退,导致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低效阶段,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其中。与此同时,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大部分注意力都被多媒体本身所吸引,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全面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其学好语文学科的关键。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能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培养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意义,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语文阅读情境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认识到阅读的魅力所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语文阅读学习当中。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趣味横生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提升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日月潭》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通过情景模拟来让学生扮演导游,通过和同学探讨文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色,模拟出游览的全过程。在模拟游览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为学生一一讲解日月潭的特点,为学生描绘日月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游戏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升其阅读能力,使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同时,单一的课本阅读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若把学生的阅读范围框定在书本之上,可能会导致其语文综合能力不足,进而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积极开辟阅读新阵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充分运用校内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归纳,为学生挑选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的课外读物。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内图书馆或者阅览室,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活动。教师为其把关,使学生获得适合自身阅读需要的课外读本,可允许学生随时借阅感兴趣的课外读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分阅读,并进行相应的读后总结及感想,使其在个性化阅读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往往是教师单方面讲解相关语文知识,学生进行抄写、记忆、背诵。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小学生的活泼天性得不到发展,更无法产生阅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势必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及学生的参与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占据课堂主体地位,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及语文核心素养。例如,语文教师可利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中穿插趣味性的问题,或在学生阅读到相关知识点时,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时时处在课堂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寻找答案,慢慢地可以独立学习。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互动式教学法开展阅读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表达,说出自己对所读文章的看法,深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促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学生在互动中交流阅读经验。此种情况可以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愿意主动做出改变,尝试运用新颖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以此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即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正确地引导、有效地干预,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好这种能力。在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时,教师要用细心、爱心、耐心来教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对其语文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把兴趣培养放在首位。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当中。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挑选有趣味性、教育性的阅读材料,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同时陶冶其情操,使其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如何读书、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参考文献:

[1]林秀霞.点亮阅读之灯 开启智慧之门: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1):136-137.

[2]李珍.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1(38):152.

[3]高苗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3):199.

[4]李学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92.

(作者单位: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六小学)

编辑:常超波